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真观张氏

(2023-09-29 17:35:37)
分类: 人文传奇

(一)简介

张氏在明代已隶籍于绵北石龙院、朝真观,人称绵北旺族。张公阳,上父张孝、叔张寂、张睿、张仲、张果、张吉,同妻肖氏弟张瑞,子张柱等,在天仙观施财修造香炉

遭明末兵燹,族姓逃避,谱帙无征。只有张九泗逃难于西秦之宁羌州,待清朝定鼎,仍回故里。娶蒲太君,生张、张泽,张泽早卒。张叶生张义林,义琦,义凤,谓老三房张氏子孙颇众,主要聚居于石龙院、倒角湾等处。七代人经营石龙院,家族人才辈出。

又载张氏附籍麻城县孝感乡,清初先落业邛崃平落坝,又转迁绵北九里石龙院、朝真观,受汪氏所赠之业。

(二)石龙院张善人

石龙院有个善人叫张正科,有两百多亩田,是个#,后划为开明%。

张正科养了四个子女,老大张大中,老二张大庸,老三张大蒿,老四张大硕。张大忠是学医不行医,喜好看书。张大庸会堪舆之术,但从来不为他人看风水。张大兆是南京金陵大学毕业生,是%下共*&员,&*后在绵阳一中任职,死于任上。张大硕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在彭县中学教体育,曾在彭州市政协任职。

张正科是朝真有名的大善人,做过很多好事,很多苦人都受过他的恩惠。一个好事是他舍茶,在路上搭张石桌子,用刺梨子泡茶,把盅盅、瓢瓢放在桌上,供人取用,一直坚持,没有断过。舍茶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地方是蒲家梁,一个地方是自家门前。二个好事是,他家有根抬天平(六根大木做成的棺材)的大龙杠,要使用这种龙杠,必须给个银元,但是他一直供大家免费使用。三个是他屋里有两乘轿子,一乘是素轿,一乘是花轿。如果哪家穷人接媳妇请不起轿子,可以到他家打个招呼直接抬走花轿。素轿是童养媳坐的,哪个小女子去借素轿,也从来不收钱。他说,女子家不坐轿身不贵。四个是年关舍米,每年腊月三十夜,对穷人来者不拒,只要走到他家门下,莫多有少,从不吝啬。我家赵显科、赵显武年年背着背篼去领,张善人问“你家几个人”,问完就给,三个人给三斤,五个人给五斤,是老市斤,给的是糙米。五个是,每年腊月二十八后,他会请两三个人遍坡遍梁去看,发现哪个坟头没有倒土的,就让往坟头上倒两兜兜土,事情由别人做,钱由他出。清明节时,也是这样做。还有一个事情,是施财修建梓潼大庙山到望水亭的路。

尽管张正科是……&&,有两百多亩田,但他并不是坏人,他的人情一点也不寡淡。

张氏双桂

从朝真的邓家沟到小沟,是诗礼之家张氏聚居地,张健翮故里即此。

(一)举人张健翮

张健翮,绵北九十里竹林碥人,取字竹溪。道光癸卯科举人,《绵阳县志/儒林》有传。

张生于嘉庆六年(1801),张父见其颖异,先后拜宿儒汪广猷和举人叶上林为师。

叶举人言动不苟,教学生读书,先一字一句讲解,再令背诵,教学生作文,要求理路要清、文法要明、词藻要简、局阵要严,要自然而正派,不能夸夸其谈,逞弄才气。“小张”的师兄有梓潼刘冕、剑阁李时荣、沉香铺唐汝明、石板河任瑛、岳含辉和叶举人的儿子叶含朴,这些都是在绵、梓、剑一带胸怀锦绣的大才。在叶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小张日精月进,年少成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叶上林中进士,“小张”升格为进士门生。

张在州试中成绩拔萃,成为庠生。游庠后,再补廪生。他奋志举业,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川癸卯科乡试,曾国藩任主考官,张中第三十五名举人,同榜中还有绵州郑济美。

张三十六岁中举,成为很多读书人一辈子也摸不到的“天花板”。他不求进仕为官,悦左绵山水,过着闲云野鹤的自在日子,或居家读书,或舌耕学堂,门下弟子济济。

兼工诗赋,质朴清新,刻《竹溪诗文稿》行世。《州志》《县志》收录有他的两首七言:

其一,游忠兴镇《题涌泉寺诗》:

绕寺门前雨一溪,余霞返照日沉西。新秋远带三山雁,好梦频惊五夜鸡。望月心随清漏永,登楼身与白云齐。今宵此处添风景,树接中庭鸦乱啼。

其二,张竹溪《题左绵上马铺》:

家山远隔芙蓉溪,更在芙蓉西更西。百里途程来上马,五更星月听鸣鸡。人因重累心常乱,书为频翻卷不齐。正欲拈毫题妙句,寒虫休向耳边啼。

(二)现代教育先行者张耀先

张耀先,本名张绍良,字耀先,号荣光,绵州北乡九里朝真观人。幼年奋志攻读儒书,光绪年间,连过州试和院试,成为庠生,光绪十三年(1887)补廪生。

补廪后,张氏在朝真场外溪上修建了三元桥。该桥东西向,宽1.2米,长6.8米,是一墩二跨的平梁桥。下水方墩头有题记:“三元桥,光绪丁亥十月廿九,同春张氏独力建修。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张耀先失去了连中三元的机会,转而进学堂当了教书先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真观成立区立第80初小校,有校舍4间,他执教其中。

民国维新,曾在绵阳县政府当文书,继而襄办城北治安,担任北乡九里、十里第一任团总。他组织兴修水利,修桥补路、振兴经济,抓好治安;遇人有困难,竭力相助;遇乡里有纠纷,公平裁断。任职期间,很重视教育,注重改善校舍条件,如粉刷教室,将教室窗户更换成采光好的,课桌凳按高低秩序排列,在黑板上方挂孙中山和孔子画像,在教室后挂中国地图,经常对学生宣讲仁智礼仪信。

民国十四年(1925),张耀先担任绵阳县教育局督办,期间大抓绵阳城区和魏城、丰谷、永兴、忠兴四大镇的学校建设,培训师资,积极推行新编教材,大力改革旧式私塾。民国十九年(1930)秋患病去世,年六十五岁。

朝真场李楷明老师介绍,张老对绵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更是仙鹤镇现代教育的第一人。张家是教育世家,祖上是私塾先生,他的儿子张泽林和张泽孝也成为人民教师,他的孙子张鲲还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张老是谦谦君子,有儒者风度,对牧牛顽童一视同仁,在乡里没有丝毫骄矜之气,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柏林场邱氏
后一篇:夏家碑亭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