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溪河东源七:朱家堰——一座从明朝走来的古堰

分类: 寻桥漫记 |
朱家堰,又名晏家堰。民国《绵阳县志》载:“朱家堰,堰口在西上七区,灌田三百余亩。”又,“晏家堰:堰口在西上七区,灌田二百余亩。”
是拦河石堰,在永兴镇金河村晏家坝(原穿心店村4组)。坐标31°27′38.36″N,104°32′9.51″E,海拔500米。
石坝西偏北-东偏南向,东边接槽沟梁子山嘴,连接处修堰口,两支灌渠通晏家坝等地,西边连接地势略高的白庙子坝。
坝体约50米长,20米宽,自河底垒砌条石、青石,逐层衔压收分成斜坡,与附近陡坎梯状水坝不同。用石不计其数,均因石材大小长宽不同,随势紧密拼砌,以三合泥填充。
在河道整治中,朱家堰被拆掉,新的水泥坝堰即将修建。
朱家堰东侧山嘴土地庙前有两座碑刻,一指路碑,宽0.35,高0.48,厚0.12米,刻字:“长命富贵。上走塔水场,下走新店子,左走花街镇,右走冯家嘴”。字径约5厘米。碑中所列的四个地方,分别是塔水镇、永兴镇、花荄镇、清泉镇的旧称。这种指路碑,一般还会有里程信息,有“弓开弦断,箭来碑挡”等字。立碑缘由,一般是某家小孩久病不愈或晚上爱哭闹,便立碑在岔路口,以求关煞消散,易长成人。
第二块碑则是明代癸未年修堰石碑。碑右侧整齐缺失,残宽0.66,高1.1,厚0.15米。额圆弧,在线刻梯形中,阴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9厘米许,左右是“(日)月”二字。四条竖线将碑面分成三部分,右一部分是序言,存3列,字径3厘米许。中、左部分是捐赀姓名。左侧边缘纹饰是连续的折线组成若干三角形。据左侧推测,右侧被凿去约10厘米宽,序言缺失1列。碑脚亦似缺损约四字。碑面字口极浅,释读如下:
……/囗囗训囗幸,受恩勿囗,欲修堰以报焉。诱众协力,各捐赀帛,凑囗囗囗。/众至,以指为矢。众收骈集,不觉三月,告厥成功。斯堰一成,岁囗囗囗,/均沾利益,丰足深厚,万载永固。后体余念,勿怠负心。囗囗囗囗。
朱金孝三钱,朱金通三两,朱朝纲八钱,朱朝(囗心)三钱,朱朝选二钱,朱朝章一两,朱国爽六钱,朱瑀银五两,朱盛银九钱。
朱国尚一钱,朱朝梦囗囗,朱朝聘三钱,朱国甫三钱,朱国第一钱,朱如三钱,朱朝元囗子道金,朱旺三钱,朱秀六钱,朱厚五钱,朱囗。
朱朝举,朱囗囗四钱,朱朝印,朱国祜六钱,朱国祐一钱,朱国策一钱,朱加倍银一钱,朱举银四钱。
朱囗囗钱,朱国囗,朱国囗……
龙飞大明癸未岁春三月朔七日吉旦,督工修堰,剖石囗囗。
按,“龙飞大明癸未”,明朝起于1368年,止于1644年,期间有六个癸未年,分别是永乐元年1403年、天顺七年1463年、嘉靖二年1523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此碑产生时间,或在明朝中前期。作为一个明代修堰碑刻,文物价值较大。
晏老师介绍,明朝时,朱姓人生活在这,这堰叫朱家堰,这坝叫朱家坝,坝下游山边叫朱家岩,朱家岩有朱家祠。原来有碑刻,不知所踪了。清代时,晏家插占到此,享了朱家的福气,地名变成晏家堰、晏家坝。因为有修堰碑,很多人还是习惯叫朱家堰。
几年前,在坝上洗衣服的罗大爷曾告诉我,朱家堰上游是石家老堰、白庙子堰,下游是潘家堰、项家堰、关石堰。朱家堰原来的水位要低一些,八九年前,当地人在政府组织下,对朱家堰进行了维修,并在坝体顶部用条石砌埂,坝埂亦路亦桥,既抬高了水位,又让两岸的百姓往来更加便利。当时政府划拨1万元,百姓自筹1万5千,后来人平追筹50元。
正在重建的朱家堰,属于“永兴镇草溪河晏家堰水毁恢复项目”。朱家堰也是草溪河综合整治工程的起点。这个工程,下至草溪河汇入安昌江处,全长18千米,综合整治面积约213公顷,河道两侧绿地面积约124.4公顷。
(2014年初稿,2022年11月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