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柏桃村白桃寺

(2021-08-28 14:45:25)
分类: 寺观庵院

白桃寺,在仙鹤镇柏桃村4组白陶山,坐东北向西南,由大雄殿、观音殿、东岳殿、十殿、文昌殿、戏楼等组成,存少量明代残像、5件清代碑刻和若干柱础。

(一)白桃寺之名

白桃又作白陶。镇域内的洛水、孟津和白陶,原来都是中原地区的地名。西晋末年,中原地区进入长期战乱,中原政权、文明南移,士民大规模南迁避难,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南迁士民南下,常聚族而居,东晋及南朝,在其管辖地区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一批州、郡、县,用来管理流民,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今绵阳境内侨置了北阴平郡、阴平县、始平郡、始平县、巴西郡、巴西县、晋兴县、益昌县、西充国县等。南迁的士民流落他乡,却难以割舍对故乡的向往,便将新迁入地方的山水以故乡山水来命名。这或许便是洛水、孟津、白陶地名的形成之始。

《州志》引《寰宇记》语:白陶山,在魏城县北,接阴平县界,一名白马山。”可见,在西魏时期,白陶山是巴西郡魏城县和北阴平郡阴平县的界山。又载:“孟津山,上有孟津寺,以西魏时孟津里得名。”可知孟津得名的来由。以上臆推,是否妥当呢?

据《县志》,白陶山建寺,寺后有泉,所以山又名灵源山,寺名灵源寺。在寺内清代碑志中,有称为灵源山灵源寺的,也有称灵源山白桃寺的。

《县志》着力地记载了白桃寺一带的山川,摘录如下:

1.“白陶山,治北九十八里,在魏城县北,接阴平县界。山自江油公子山木瓜林分脉,山半有泉,洌而甘,成化中里人建灵源寺其上。山左分鸡冠岭,右分青狮岭。”

2.“灵源寺,治北九十里白陶山半。《寰宇记》在魏城县北接阴平县界,寺后有泉,因号灵源,成化七年建。内贮《华严经》八十一卷,系前明布金寺僧自南京携回分贮者

3.“燕子崖,治北一百里,白陶山麓,春夏之家,胡燕多营巢于此。”

4.“文昌庙,治北一百里,白陶山下,清道光时建。”

5.“州北九十里白陶山,一名白马山。”

6.“鸡公岭,治北九十里,白陶山左。”“青狮岭,治北八十五里,太平山东南,相隔一里许。”

7.金盘垭,上接狮子山,下连黛苍山。

(二)白桃寺之史

白桃寺,明成化七年(1471)里人修建 ,寺后有泉,清冽而味甘,因号白陶山灵源寺,或灵源山灵源寺。在清代,白桃寺和灵源寺并称。

嘉靖元年(1522),绵南崇孝乡布金寺藏经楼建成。当时绵州进士高第为南京吏部郎,住持续观不远数千里到金陵报恩寺,印造大藏经七千余卷,共六百四十函,高第为之作碑记。续观将经书运回,贮藏在寺阁,“左绵诸山如白陶、鱼泉等寺同时分贮”。至清代,灵源寺“内贮《华严经》八十一卷,系前明布金寺僧自南京携回分贮者”。

灵源寺屡经培修,不知凡几。有剑阁僧人心田,号纯如,原是李公之子,幼入空门,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带着徒弟飞锡于此。心田和尚见兵灾之后,庙宇零落,于是鸠集众姓,募修了东岳大殿、两廊和僧房,栋宇辉煌,神像森严,神灵赫濯,诚禅林巨观。

乾隆四十三年(1778),梓潼知县朱帘令僧会司在该寺刊立示禁碑,规定民间施舍的山林、田土等,一概归寺院所有,由僧人经管,原来的山主不得再行争夺,又与住持僧心田勘查四至,埋石为界。

乾隆五十三年(1788),近侧信善捐谷,重加葺缮,补绘神像,庙貌又焕然一新。

嘉庆元年(1796)春,心田和尚去世,嘉庆三年(1798)秋入塔。有源悟、源慧、源佑三个徒弟。

道光二年(1822),崑海由洛水寺飞锡于此。崑海是梵闻的大徒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接任洛水寺住持,对洛水寺的兴盛出力不少。他来灵源寺后,在东岳殿两廊增塑十殿王官并众小像,又移修观音殿,新塑神像及各色神袛。

咸丰六年(1856),汉然任住持。善士吴崇书见殿宇淋漏,神像败坏,又鸠众捐资,用五个月彩画了全堂神像。

白桃寺在清代兴办了文昌会、平安会、丝公会、珍珠会、东岳会、牛王会、观音会、财神会、城隍会、娘娘会、雷祖会、土地会、武圣会等神会。各神会依靠众姓捐资和香火钱兴会,或置办产业出佃,或放贷生息,用所积累资金培修殿宇、彩绘神像、举办神会,偶用结余资金帮衬其它寺观,或者修桥补路、济贫扶弱,或兴办学堂,资助教育。

如白桃寺文昌会屡办屡衰,屡衰屡办。文昌会期是每年二月初三。在道光十二年(1832)向迎水庵捐资修建乐楼。二十九年(1849)兴文昌会。同治年间兴文昌会。光绪十六年(1890),郎然任住持,刊立文昌会碑。

光绪二十四年(1898),郎然任住持,新修乐楼一座,以娱神娱人,以扶名教于忠孝廉节,观文物于礼乐衣冠。

解放后,白桃寺殿宇尽废,新建后占地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1971年,寺下修七一水库,库容50万余立方米。(三)白桃寺碑刻

1.革除檀越名色碑

是残件,有乃梓邑寺庙由多山主把持/杨家寺山主擅行/自刎身死现已详明/按致死律治罪合在/士民僧道人等/檀越名色概行革除”等字。此碑刻还保存在游仙区内旱山庙、佛祖寺、南山寺、木龙观、圣水寺、石堂观、马鞍寺、关帝庙、鱼泉寺、上方寺、高观寺、东岳庙等处。各碑刊刻内容大体一致,只有四至边界、住持僧和具体日月不同。因此,臆补如下:

特授四川直隶绵州梓潼县正堂军功加五级随带又加五级纪录十二次朱,为申明禁令事。

照得乾隆三十一年奉行之例,凡士民修建之寺院,施舍之田产,但许僧道经管,不许山主把持,将檀越名色,一概革除,业已奉谕在案。乃梓邑寺庙,犹多山主把持,如杨俊秀倚恃杨家寺山主,擅行驱逐寺僧,逼迫僧元璘自刎身死,现已详明,将杨俊秀照威逼人致死律治罪,合。再申禁令,出示晓谕,仰合属士民、僧道人等知悉。嗣后,凡寺庙檀越名色,概行革除,倘敢仍前倚恃山主、把持寺庙,滋扰生事者,许该僧道具禀,本县以凭严拿,按法重惩。特示。兹谨遵示勒石,永垂示尔。

灵源寺住持僧心田。徒:源悟,源慧,源佑。

四至边界:东至……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午

2.四方石庙,整石打造,剩下半截,四方刻捐资姓名。

神威浩荡,安能相传不朽”“募化众姓金赀”“壬辰(1772)季夏月谷旦”“灵源寺住持僧心田”等字。捐资名单有安汝章、张明睿、安华云、生员潘国宁、安拱云、生员安彩云、陈文斗,吏员梁国等。

3.心田和尚墓

碑额圆身方,宽113,高208,厚12厘米。云:

临济正宗派示寂恩师大戒比丘上心下田号纯如和尚之塔

从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粤稽/灵源院老禅师心田,系剑阁李公之裔也,幼入空门,法派宝囗。询其/师祖,说法涪江。师乃携其徒驻锡于兹,补修殿宇,辉煌佛像,课业情/严,法量宏深。至若锄囗囗囗,暮鼓晨钟,所生功德,难以屈指。于嘉庆/丙辰(1796)春归寂,择嘉庆戊午(1798)秋入塔。法徒深知维摩之囗,囗囗囗囗之/恩,求序于余,因不揣固陋,略述梗概,以志不朽。

直隶绵州梓潼县儒学生席囗囗撰并书

艮山坤

师弟:心诚,心乾,心悟。侄徒:源睿,源亨,源相,源崇,源仑,源寿。孙:广澄,广文,广修,广庆,广宥,广玉,广宣,广友,广洪。

奉祀徒:源悟,源慧,源佑。孙:广囗,广衡,广见,广囗,广囗,广宽。立。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无射月念二日谷旦

3.永垂万古

白桃寺装塑合堂神像碑志

从来功业之炳焕千秋者,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天下事之大较也。今灵源山白桃寺,创自大明成化年间,屡经/培修,创造不知凡几。惜碣断碑残,由来不可考矣。自鼎革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僧心田睹兵燹之余烬,庙宇之零落,不忍崇林胜地就此倾/颓,爰集众善人等,募修东岳大殿,并两廊、僧房。由是栋宇之辉煌,神像之森囗,赫赫乎诚巨观也。迨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日既久,神/像亦多败色,邑中信善人等共相劝勉,各捐谷石,重加葺缮,而庙貌复又焕然一新。道光壬午岁(1822),僧崑海由洛水飞锡于此,鸠同众善人/等,劝化四方,于东岳殿两廊增塑十殿王官并众小像,又移修观音殿,新塑神像及各色神袛,其功德之大,岂不赫然哉。无如日移月/迁,由壬午至丙辰(1856),前后数十年耳,其间殿宇之霖漓,神像之败坏,实有不可胜言者。善士吴崇书目击心伤,乃鸠集左登三、杨学囗/竭力募化。越五月而功始告成,虽曰人力之所为,实神威之所感也。兹当告竣之时,爰序巅末,并将善人姓名俱列于后,以志不朽云。

大相胜会共捐钱九十六千,除义让,现收钱五十六千二百八十文。今将合会姓名俱列于后。

会首:吴修,吴伸,吴僩,吴佐,吴价,杨志荣,杨如魁,杨仕荣,杨如俢,杨德超,贾恒彪,李永发,江恒青,僧汉然,吴思庸。

柏林场火神会捐银三两,柏林场财神会捐银一两,迎水庵捐银二两,本寺文昌会捐谷一石。

理问白琼、监生李先根、刘显仁各捐银一两五钱。贡生白含章、生员贾肇端、生员白鹏春、监生梁永益、监生白万善、范寿永、张映奇、杨玉祯、吴贵、贾朝君各捐银一两。监生李芳、贾怀信、王殿元、安如富捐银一两八钱。生员安仕谦、监生周发祥、兴发进、义顺成、双兴合、职员王思恺……(略)

绵州廪膳生员杨超兰敬撰,杨囗囗敬书

灵源山本寺住持僧汉然

大清咸丰七年(1857)岁次丁巳仲春月二十五日立

4.文昌会碑

万古千秋

尝思自古圣教莫重于儒,盖文祖者,圣教之宗也,儒教者,万世之师/也。兹因灵源山白桃寺,自道光己酉年齐集文祖胜会,迄今多历年所矣,振而复败,败而复兴。由同治年间合沟首事/鸠集众公,复振兴会。迄今会规成就,所积余金培修寺宇,辉煌神像。/每逢仲春,会集首事人等,于二月初三日文祖胜会,众姓祭赛,蒙神/护佑。倘有不耻贿弊索财,紊乱会规,神灵鉴察,诸公同心公办。/复望文教昌明,获福无量矣。今将捐资姓名垂铭碑志,开列于后。

住持僧朗然,徒映全。

总领会首:杨发春,杨发修,贾朝伦,杨万春,吴永明,杨如华,杨如宽……

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春月初二日谷旦立

5.新建乐楼碑记

流芳万古

新建乐楼碑记

楼以乐名,志囗囗囗,夫冏冏剧乐,所以和神人而易俗移风。故我灵源古刹,旧有歌楼囗馆,迄于今破瓦颓垣,/无复有存者。每值仲春珍珠圣会,囗囗方来,祈福者如市之归,瞻拜者如林之立,囗室囗囗,又如垂天之云,囗囗/不辨西东。然而士女频来频往,囗囗囗囗囗囗,且以喜乐,且以永日,殊深囗囗。我首事等募化锱铢,筹捐神会,循/其旧迹,爰建乐楼,逢场作戏,非第令神乐人欢,亦且可以扶名教于忠孝廉节,观文物于礼乐衣冠。焉谓不囗移/风易俗,而作等闲囗耶。兹因功竣,恐没人善,故勒石录名以志之。囗溪文生吴元瑞撰书。住持僧朗然。

文昌会一百六十千,上平安会十八千文,下平安会五千文,丝公会九千文,珍珠会十四千文,东岳会五千文,牛王会六千文,观音会四千文,财神会四千八百文,观音会四千九百文,城隍会五千文,娘娘会五千文,雷祖会二千六百文,土地会一千文,武圣会一千文,武圣会六百文,囗囗文昌会一千文,囗囗娘娘会四百文。

监生吴鹤龄,分县王秉璋,监生王立时,监生王秉忠,贡生白鹏春,文生白荧光……(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次戊戌花月上浣日

柏桃村白桃寺

柏桃村白桃寺

柏桃村白桃寺

柏桃村白桃寺

柏桃村白桃寺

柏桃村白桃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