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古桥、古牌坊,书写洛水村唐氏传奇

分类: 人文传奇 |
唐家大堰和双桂桥在仙鹤镇洛水村12组(原柏林镇高唐村1组),唐陈氏贞孝坊在魏城镇东街外牌坊梁。唐氏因堰而兴,因堰兴讼,因修桥和建坊而广为人知——唐氏人以堰、桥和牌坊,书写了家族的传奇。
(一)因堰而兴
唐家大堰纵深300米,有沙田2公顷,沙岛0.7公顷。堰埂是土埂,分布于东侧和北侧,长约300米。堰埂下有两条淤塞的漕沟,名烂田沟,是老堰口下的泄洪槽。新堰口在东南角王家山包前,东南-西北向,由宽大石板和条石在黄板石上筑砌而成,阔10米余,纵近10米,高1.7米许。堰口下的泄洪槽宽而深,余水下泄200余米过双桂桥入洛水溪。堰口右侧有引水渠,穿凿于山腰,通谢家湾、尚家坝等地。唐家就是因这大堰而兴旺起来的。
唐氏原籍湖南零陵县进贤乡忠信里矮子渡龙芽园上门楼。清初,唐希敏偕贺氏入川,落业蓬州海清坝。生唐宗坦、唐宗琏、唐宗仕三子。唐宗坦生唐英、唐庆、唐珍、唐恺、唐谘五子;唐宗琏生唐海、唐福、唐耀、唐玢、唐训;唐宗仕生唐浩、唐灿、唐林和唐书升。唐氏三大房在阆州、仪陇、南部、江油、梓潼、绵州各有产业和别墅,尤以绵州居地为安乐窝。
乾隆初年,唐氏兄弟来到绵州北乡十里,见洛水寺是明代副使李文质故里,荆山沟是进士白翱故里,便卜居于荆山沟下游,洛水溪畔。虽毗邻先贤居地,但临水而缺水,哪见有什么“安乐窝”呢?
刚插占落业,三大房便共同出力,在荆山沟尾修建了唐家大堰。大堰上接荆山沟、百谷院溪水,灌田六百亩,经过淘洗改修后灌田一千余亩。同治《直隶绵州志》及民国《绵阳县志》记载了唐氏的贡献:“唐家堰,治北六十三里,乾隆初监生唐英、唐福、唐浩兄弟同筑,灌田一千余亩。”
唐氏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大堰修好后,田园渐广,经济渐兴,子孙渐繁。族大支繁,唐氏于乾隆嘉庆年间修谱立碑。
(二)修桥补路
唐氏兴盛起来后,“子弟蜚声膠庠者,文武蝉联,策名天府者,先后不绝。”唐氏一族做了一些修桥补路的公益事业。
嘉庆十三年(1808),唐氏两兄弟在唐家大堰堰口下修建了双桂桥。同治《直隶绵州志》载:“双桂桥,治北六十三里唐家堰下,嘉庆十三年里人唐允熿、允执弟兄捐修,营山举人刘皭然记。”
唐允熿、唐允执是大房唐宗坦第五子唐谘和彭氏的儿子。唐谘早逝,彭氏节载《州志》。刘皭然,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举人。双桂,蟾宫折桂之桂,以双桂命名,表达了期望兄弟二人双双取得科举功名的愿想。
历经两百余年,双桂桥仍然屹立在溪上。正南北向,是一座精美的平梁龙头桥。桥面双石并拼,三墩四跨,全长15.8,宽1.11,厚0.31,高2.28米。
桥台由条石干砌。桥墩叠石七层,用糯米浆砌,留有托木孔。顶层是龙墩,首尾分置,合并成工字墩,与桥面衔锁。三条龙各有姿态和特色,中墩龙首是高浮雕,长出桥板0.48米,高出桥板0.48米,眼珠几近头顶,鼻息后缩作嗅水之状,阔吻半张,舌抵石珠,鬃须飘逸,鳞甲毕现,前爪粗壮,作抓握状,后爪蹲踞,被钉,蟒尾蜷曲。两侧的龙阔口微张,石珠半现,颌须后摆,低头沉尾,身体低趴,作潜游状,一个形似狮子,一个形似蟾蜍。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其中蚣蝮喜水,常作为桥梁的守护神而被雕刻在桥墩或桥柱上,保佑河道行水流畅,桥梁避过灾害。
双桂桥的龙古朴雅致,雕刻线条流畅,刀法细腻,形象逼真,提升了整座桥的气势,使双桂桥成为本土龙桥的上品。
连升桥和油坊桥位于仙鹤镇与魏城镇交界的洛水溪上,由唐氏和相邻的汪氏倡建。连升桥又名汪家桥,在双桂桥下50米,长19.4米。上游半里处,有旱山沟汇入洛水溪处的油坊桥,长13.3米,两墩三跨,石工砌工极规整。
唐家大堰和三座石桥,有利于唐家,有利于众姓,看到这些古迹,不禁让人想起唐氏人的仁厚古风。唐氏人不仅在本地做好事,还把好事做到了梓潼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唐英和唐福继王化龙之后续修了梓潼大庙山下的宏仁堰。
(三)丰碑永垂
乾嘉时期,绵州这边修好了唐家堰、双桂桥,蓬州那边出了个唐陈氏。
陈氏,为蓬州生员陈天德之女,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天德公早亡,陈氏少孤无依。乾隆十八年(1753)年,陈氏四岁,许配给唐宗仕次子唐灿为养媳,约定成年后配为妻室。乾隆二十八年(1763),陈氏十四岁时,唐灿亡故,两人尚未成婚。
陈氏无娘家可回,怎么处理“儿媳”的事情——让公婆唐邓氏左右为难。有人出主意,《礼记》说“未庙见,不成妇”,两人未拜堂,陈氏还是处女,妇人守节不宜再嫁,但女子出嫁是符合礼仪的。陈氏听后,泣而不从。来人又引用《礼记·曾子问》中的记述,试图让她明白妻子死后丈夫可以再娶,丈夫死后妻子当然可以再嫁的道理。陈氏听后更加悲戚。
丧期满后,唐家父母要“遣嫁”陈氏,对她说:“你很贤惠。我们的儿子福分浅薄,还没有成年就离开了他的兄弟和你。我们不会把你当外家女看待,要把你作为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嫁妆丰厚,你要遵从。”陈氏听后,卧床蒙头痛泣,几日不食。邓孺人骗她说,“你到底要如何?我知道你为我儿守节的志向,你起来吃饭吧,你吃了饭,我就听你的。”陈氏见翁姑认可,便立刻下床跪拜,矢志守贞,不忘翁姑抚养之恩,要孝养百年。陈氏吃了饭,准备好香烛,面向唐灿坟前,与夫结发,两人成为隔世夫妻。
唐陈氏为唐希敏孙媳,唐宗仕子媳。唐陈氏抚胞兄唐浩次子唐允良、胞弟唐林长子唐允升、胞弟唐潼长子唐允铭为子承祧。
她守“妻道”,“青年矢志,白首全贞”;她从“母道”,抚养了胞兄弟的三个儿子,“丸熊画荻”,把他们培养成了当时的“教育工作者”。她遵“子道”,对在世的翁姑,都尽到了该有的礼节,在其公婆病衰之时,她尽心侍奉饮食、沐浴和起居,一切以公婆为要。
嘉庆三年(1798),唐陈氏四十九岁,教乱兵祸延及蓬州,城乡不宁。唐陈氏侍奉宗仕公和邓氏逃离海清坝,避难于绵州北乡十里,这个有唐氏早年置办产业的地方。教乱平息后,唐陈氏便侍奉二老返回,并让儿子唐允良在绵州留守世业。
嘉庆十五年(1810),唐陈氏六十一岁,她的贞孝事迹报入蓬州州衙。知州张岱年(字竹溪)奖赠匾额“节孝特殊”,并赠赞诗:“卫有清风咏柏舟,陈今更觉越凡俦。九龄尽孝迄黄耇,三五守贞到白头。”
嘉庆十九年(1814),唐宗仕、邓氏已经去世,唐陈氏已六十五岁。她守贞已有五十年,她的贞孝事迹在绵州和蓬州两地流传。当时,陕西郃阳县拔贡范绍泗(字金泉)已升任绵州知州,他接过修志的接力棒,对新志删改润色扩充。唐佐《守贞记》上呈,唐陈氏的贞孝事迹载入嘉庆《绵州志》中。
嘉庆二十五年(1820),唐陈氏七十一岁。新科进士叶上林、岁贡胡璎、副贡郭文箴、桂花书院主讲胡应昭、廪生贾席珍、叶先春、文郁然等士绅上禀州府,“题请建坊旌表”。范知州批示:“谨查,唐陈氏青年矢志,白首全贞,洵称巾帼完人,当邀褒大典,应据情详请旌表。”
道光元年(1821)三月,唐陈氏七十二岁,“唐陈氏贞孝坊”建成于魏城驿东门外驿道上。石坊之上,有进士叶上林、贵州粮储道孙文焕、岁贡胡璎和桂华书院主讲胡应昭对唐陈氏的深情赞美。唐陈氏“后享大年,子孙昌炽”。
荒草萋萋,落日映坊。站在坊下,九仙献寿的喜庆场面、狮象的吼声、戏中的厮杀场景,唐陈氏的守贞故事、孙文焕、叶上林等人的题咏都呼之欲出。再走近柏林唐家坝,幸运的话,你还能看到唐陈氏当年避难时住过的旧居。
(四)因堰兴讼
唐家大堰碑嵌立在天然龟趺巨石上,竖立于道光十二年(1832),宽1.58米,高2.45米,厚0.21米,双面布满小楷,字径2厘米。据此碑,该堰灌溉田地六百亩。泥沙倶下,河堰淤塞,堰中开田、蓄水短缺,这是困扰唐家堰的永久命题。
乾隆初,唐英、唐福、唐浩倡首,在荆山沟尾挑堰,灌田面积达六百亩。到嘉庆四年(1799),唐允章、唐允焯、唐允良、唐允文、唐允武等各分受祖业,议定各按契耕种,业内荒边及河堰沙坝可以开耕,随契受业,议定唐家大堰作为三大房公共之堰,每年秋扎春放,作为明春栽插公共用水。
不几年,大堰因受历年水冲,被泥沙淤塞填平。唐允章、唐允良、唐允熿等放掉堰水,在堰腰铲平堰埂,在堰里开田,以堰作田。唐允文、唐允武见如此下去,下游就无水可用了,便重新恢复堰埂,蓄水备用。
唐允章恃强,立即将唐允文、唐允武控告到了绵州州衙。唐允文、唐允武也不甘示弱,将强放堰水、占公堰开私田的唐允章告进州衙。这就是发生在道光二年的争水互讼之事。知州李流谦判定大堰是唐家公共之堰,勘明边界,绘图为据,永为扎水,以备栽插,日后均不得在该堰内挑田栽秧。
大堰未经淘洗,淤塞情况逐渐加重。道光五年到九年(1825-1829),唐允章又在大堰里开田六七亩,四年得谷两百余石。唐允文得到族人支持,勒令唐允章将前后所开田亩退出,将谷交出作为淘堰之费。双方执拗,互控至知州张扩廷。张知州判定,不得拦埂作田,堰田所出之谷全部用作淘堰之费。
诉讼之后,又生变故。堰水的使用,是先只许车放水到秧种田,到栽秧时,照亩放水。唐允良加高自家田埂,在堰尾拦埂截水,将公堰里的水估放到自己的私田和私堰里。下游缺水,粮田变成旱田。道光十二年(1832),唐允文将唐允章控诉到知州陈耀庚处。陈知州对唐氏十年以来的诉讼案进行了梳理,仍判定“永为扎水”为公堰,划定范围,埋石为界,不得在公堰里“平堰作田”,每年秋扎春放,按例扎水放水,免去唐允章监生身份,罚谷作淘洗之费,将三次诉讼呈词、证词和几任知州判语全部立石刊碑,以杜后患。
在“平堰作田”为私产和“永为扎水”为公堰的矛盾中,在长达十年的诉讼里,原本兴盛的唐氏家族陷入到了严重的内耗之中。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三任州官的介入下,唐氏在诉讼中也得到了成长。唐允章认识到自己是长房长孙,自己的父亲唐英德高望重,仁善之名传播于绵、梓两地,自己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早已丢失了读书人的斯文。他主动与族人和解,捐钱捐谷,组织族人扩修、淘洗大堰,堰水除满足唐家坝外,还可灌溉谢家湾、文家坝、尚家坝等处,灌田亩数由六百亩扩展到一千余亩。
流水带走了时间,光阴掩埋了古堰。在新时代便利的水源条件下,唐家大堰已不复昔日风光,追寻旧时光,我们仍然可见它的独特价值。唐家大堰是清代绵州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历经明末清初的战争后,绵州人口萎缩,经济萧条,社会崩溃。以康熙为初始,以乾嘉道咸同为盛况,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绵州人口大爆炸,经济大发展,死寂的乡土又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人口多了,田地多了,墓碑多了,桥梁多了,堰坝多了……流传至今的见证,就是唐家堰这样的堰,就是双桂桥那样的桥……
(五)现代乡贤
仙鹤镇唐氏人口达一千多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有一位全国知名的现代乡贤、粮王——唐以全。
唐以全是唐氏长房唐庆后裔,生于1952年1月,初中文化,中共党员。上世纪90年代,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了,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多,他热爱土地,看到荒地就心疼。1992年,他扛着锄头,牵着耕牛到了帽儿山,承包了柏林镇林场210亩耕地和荒坡,注册了“为民家庭农场”,从此走上了粮食规模化种植的道路。
2007年,所承包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达到700余亩,承包土地除柏林外,还发展到了朝真金竹村、石龙村。“5.12”地震以后,种植面积更是达到1150亩。他的规模种植,注重选用优良品种,探索优良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注重传统技术的提升改良与现代生产技术的结合。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售粮大户”称号。2019年全年生产粮食77万余斤,他成为享誉四方的“粮王”,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规模化种植致富的典型,成为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唐以全是原柏林镇柏林村四组村民,1997年进行村改居后,他自身土地不断缩减,并在2004年转为社区非农业户口。但是他依然坚持发展规模化农业,推进现代化种植技术,积极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在2010年的换届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柏林镇社区主任。这个岗位,为他给群众谋福利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他时常将一句话挂在嘴上,那就是“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必须为大家做点事情才行”。
他积极参加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回来后,就向村民讲述什么是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把先进的种植技术、经验以及农业机械操作技巧全部传授给乡邻。他主动与村民联系,带动大家进行粮食种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接纳一批村民到自己的农场打工,村民们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他种粮致富的先进经验。
他把智障青年杨万禾当成亲儿子看待,把其培养成一名技术熟练的拖拉机手。
如今唐以全已经60多岁了,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一片土地,他希望不要让一寸土地撂荒,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走出一条联合种植、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