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三台行4:进都神仙桥,原名神龙桥

分类: 寻桥漫记 |
(一)桥况
神仙桥,在三台县乐安镇进都仙桥村4组,场北1里许柳溪上。东北-西南向,是三墩四跨的平梁板凳桥。在河底石座上,栽两根四方石柱,有三组,石柱顶部嵌搭两层顶墩,长约2.8米。顶墩上搭桥板。桥面全长14.03米,位于河道中的三跨长11.93米,中间一跨是独石,至宽1.45米,两侧是双石并拼,至宽1.87米。桥板厚26-30厘米。
神仙桥没有过多的人工雕凿痕迹,就如同把几块天然石条、石板简单堆积、逗拼在一起,形成一座板凳桥。
(二)历史
神仙桥修建于明成化年(1465-1487)间,原名古渡桥、神龙桥。嘉庆《三台县志》载:“古渡桥,城西四十里,成化年间建。”民国《三台县志》载:“古渡桥,在县西柳溪书崖上二里,明成化间建,田畔一碑,惟神龙桥三字可辨。长约六丈许,纯系顽石构成,不见凿痕,下用板石竖立,上架桥板,皆无牙榫。昔有木工因水涨放木,触石倾斜,土人延工培修,工皆蹙额苦难,完旧不数日,形势复原,亦奇事也。秦邦硕诗:‘策杖喧溪乱壑边,仙人曾结渡人缘。只凭道士成羊术,漫拟秦皇撼石编。何代残碑难辨认,当年异事愿流传。宵深懒去桥头待,纵得奇书已暮年。’”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净土寺碑记》介绍,罗泉井、神仙桥、四圣祠和柳溪书岩是净土寺周围的胜景:“环寺左右前后,又有罗泉井、古渡桥、四圣祠及柳溪岚峰书垒诸胜景。”四圣祠在桥东侧,今存明万历三年(1575)《重修石桥记》碑。长方削角,宽48厘米,地面以上高55厘米。额刻“四圣灵祠”四字,两侧有连续云水边纹。碑面刻字11列,阴刻,字径2-3厘米不等。字口浅,碑脚被埋,暂释读如下:
重修石桥记/
四川等处承宣布政司……/夫盘古始分,天不存续永……/桥梁渡接祖迁意脉……/不周,但本境善士程恩来……/前世之所历,想今生之……/但恩荣见得崩倒,万人……/四圣灵祠殿下证盟鉴知,桥梁……/谐,自立桥碑……/
时万历三年岁在乙亥冬十一月二十六日/
助缘同修母胡氏,同修弟程赐策
综上,神仙桥自成化年间建修,到如今已经有500余年历史,后虽经明、清多次培修,但整体风貌至今不变。
(三)乡愁
在仙桥村人眼里,神仙桥有更远的过去。据安州老黄《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新闻稿,相传该桥是张果老修建于唐开元时期(713-741),称神仙桥。宋哲宗时代(1086-1110)任忠厚隐居柳溪书岩,曾游走于此桥。相传古桥原有12个桥孔,长约20米,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现在只剩下河道中3个桥孔,第4个只露出了一半,其余的已经淤塞,变成了村民的耕地。
古意盎然的神仙桥,是进都人心灵深处的乡愁。近侧颜氏人家有诗:“思簧进都颜家弯,神仙桥上祖坟山。云同三房几十户,石板一支粤梅县。”陈光宏有诗:“峻山险水遗奇巧,石片双撑一面桥。惊世天工谁造就,千年屹立傲洪涛。”沉江题神仙桥:“柳溪河畔山连山,春风杨柳不识囗。故人囗囗奇桥险,仙桥一座降人间。”
(李戴于2021年7月31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