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2021-03-04 23:06:15)
标签:

久视

石堂观

崔融

北齐

分类: 绵阳金石

石刻遗馨——石堂观石刻考

 

清魏城名儒汪广猷在《兼山堂记》中说,石堂院,踞崖临壑,历为唐宋名贤游览题咏之所绵州进士叶上林登石堂观,见“山有唐宋时碑刻”,兴起而作诗云:“唐碑宋碣字迷离,千古文章尚在兹。

石堂观,又名石堂院,在魏城镇绣山村3组,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唐宋清各代题刻分布其间,观之奇,赏之雅,是魏城八景之一。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在观右侧东面山坳中,有一块有五方摩崖石刻的巨石,斜生坡上,长宽四五米,高人余,有开石楔印,有东南-西北向贯通裂缝,南面题刻三方,西面一,转角处一,年代均为唐宋。最早的是大周久视元年无名氏《高凉灵泉记》。

)《灵泉记现状

大周久视元年700)《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石刻,常简称为《高凉灵泉记》,或《灵泉记》,为石堂观石刻的滥觞。居最右,宽、高均0.9米。前半已渺无一字,右上部开一个柱形桩洞,应该是为保护石刻建棚亭时开凿。后半字迹残缺模糊,主要分布在宽0.4,高0.6米的范围内,楷书,点画挺秀瘦硬,骨力遒劲,有柳体之风。右读,字径3厘米许,落款时间清楚:大周久视元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三日造。通过拓片可辨识近百字,有为明灵之不欺,宜其如在”“潏潏玄流,惟神是宅,惟道为逑”“明明宰君,厥德惟醇,神之听之,其从如云”“夐然府囗,垂之万春”等。撰书者失考,记述了魏城县令崔融偕夫人到石堂山求之子并应验之事。

(二)《金石苑》有载

清刘喜海《金石苑》第二册、清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六十一、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四十五均收录其文。《金石苑》载,该石刻高二尺六寸,广二尺四寸,二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字径八九分,正书,第十行多一字。”摘录如下:

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征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石堂囗囗囗囗囗山泉之秀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开皇中辶宇文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间。其后囗囗惟新囗囗囗囗囗囗囗/或阝囗囗囗囗福祜,多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有托焉。转囗囗获其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彳囗旧基而立庄宅其山崖囗囗囗囗囗/凉,近而不喧,幽而不野,实人间之佳境,仁智之游从也。囗囗/朝散大夫清河崔府君讳融地光轩冕,德茂芝兰,澄爽/以含秋,映清规而吐月词峰意而包涵枚马之前囗囗/因发挥囗囗之内旁求谷,化谧不言;缅想齐郊,惠/狄。故得屏而仁义成,犴圄清而咏起。夫人/氏,琼干金枝,荣镜海内;兰姿蕙问,驰骛域中。囗囗囗囗囗/怀无玉叶乃相与单车而适野,祈告于石堂山囗囗囗囗/致诚,挹清流而敬,歆然有感,即事可追,兰之囗囗/日亻月府君以为明灵之不欺,宜其如在,乃命立碑/而传祀焉。其铭曰:/

崇崇隆,潏潏玄流。惟神是宅,惟道为逑。囗氵囗囗,囗囗洞幽。明明宰君,厥德惟醇。神之听之,其从如云然府,垂之万春。/

大周久视元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三日造

历史从第一任绵州刺史说起

灵泉记残句中,有“石堂”“山泉之秀”“开皇中宇文”“惟新”“求福等字。

开皇中的宇文氏,或为宇文正礼。同治《直隶绵州志·职官志》载:开皇五年绵州刺史宇文正礼。北齐河间王正礼,北齐文襄帝嫡孙,嗣父孝琬(541-566)爵。幼聪颖,通《左氏春秋》,入隋迁绵州刺史,见《北齐书》。

北齐书·列传·卷十一载,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有六个儿子,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高孝琬。高孝琬是嫡长子,死后,儿子高正礼继承爵位高正礼小时候聪明,能背诵《左氏春秋》。齐国灭亡,迁移到绵州死去。

两相对照,宇文正礼便是北齐河间王高正礼。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武帝宇文邕把北齐皇族三十个王带到长安,给他们封爵。第二年以谋反的罪名,将高氏皇族数十人赐死。幸存下来的,很多被迁到陕南和四川,如高百年迁蜀郡,高亮迁龙州,高正礼迁居绵州。

在生死存亡之际,高正礼的名字变成了宇文正礼。宇文,是北周的国姓,是隋朝的第一姓。公元581年,北周覆亡,杨坚建立隋朝,第一个年号便是“开皇”。开皇初,巴西郡废。开皇五年(585),改潼州为绵州,第一任绵州刺史便是宇文正礼。

南北朝时,佛教昌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后,隋文帝重兴了佛教。宇文正礼到石堂山登高求福,相当于是给皇帝的态度打了“广告”,宣扬了“国家意志”,饱受战乱之苦的士民也由此获得精神慰藉。从此,石堂山成了士民的求福之区。

宇文氏到石堂山时,绵州魏城县治地尚在现在的盐泉镇上方寺附近。大业十年(614),魏县治地迁到石堂山隔岭之处。看来,宇文氏的到访,不但是石堂院历史的初始,也是新魏城县的一个孕育。百余年后崔融登临此山时,石堂观又在“旧基”上重建了。

按,以上推断尚有捕风捉影之嫌,还需要更多证据链的支撑,在此抛砖,期待诸君证实、证伪。

(四)崔融让山水生辉

《灵泉记》后面有两则唐刻,李汭《高凉泉记》沈超崔文公魏成县灵泉记述》,均把久视元年的石刻认定为崔融之作

1.“久视元年,崔司业融首莅兹邑,高禖有祷,刻石斯存。”

2.“昔崔文公有记,存于石堂观焉。”

3.“崔司业融当久视元年莅斯邑也,刻《灵泉记》于此巨石焉,迨今正百年矣,人莫得知。”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人,郡望清河武城,是唐高宗和武时期著名文人,以文显世,传列正史,杜审言李峤、苏味道齐名,世号“崔、李、苏、杜”,是唐“文章四友”之一,谥曰“文”

崔融出身清河崔氏,进士及第。唐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曾为武则天撰《启母庙碑》《朝觐碑》。后以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这样一位“文曲星”驾临魏城县石堂山,使这片山水蓬荜生辉。

崔融怎么会到石堂呢?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张昌宗受太平公主引荐,逐渐得到女皇武则天的宠幸。张昌宗又推荐了哥哥张易之,也受到宠幸。张氏兄弟在朝中位高权重。久视元年(700),崔融惹怒武则天宠臣张昌宗,外贬。

据同治《直隶绵州志》,唐久视元年,崔融任魏城知县。久视,即长生不老之意,语出《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是武则天称帝后使用的第十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仅9个月。这样一个稀有的年号,因崔融而镌刻在了石堂观。

据《灵泉记》,石堂观是在旧有基址上建立的,山崖间有高凉泉。这里距城近却不喧嚣,很幽僻却不粗野,是人间之佳境,仁智之人常相随同游。朝散大夫崔融,任魏城县令,地位显贵,德行高尚,性情清朗,胸怀宽广。他的辞赋造诣高超,比肩于枚乘和司马相如。他的书法出众,拔萃于四海。他的夫人荥阳郑氏,出自名门,纯洁高雅,光辉映照海内,名声传遍寰宇,但是没有子嗣。久视元年,崔融与夫人郑氏乘车到城郊,登石堂山,虔诚祈祷,乞取灵泉,以求子嗣。不久应验,崔融有感于“明灵不欺”,便命人刻石,以传后世。时久视元年十一月三日,距今已逾1300余年。

需说明一点,现存《灵泉记》石刻对崔融夫妇有很多赞美之词,“必非融所自撰”,当认定为无名氏所撰。崔融所撰,或早已消失。

(五)崔融真的到过石堂

崔融是否出任过魏城知县?是否到过石堂?却又是一件扑朔迷离之事。《旧唐书·崔融传》久视元年,坐忤张昌宗意,左授婺州长史。久视元年崔融在婺州任职,怎么会是魏城县令呢?

金石苑在《灵泉记》后约有240字的长篇分析,指出“撰者无考”,“其文乃崔融夫妇因无子祷于石堂,有应,遂刻石以纪其灵异”。接着考证,“《两唐书·融传》:久视元年,忤张昌宗意,左授婺州长史。未言绵州。或融初授绵州,嗣改婺州,或婺乃绵字之讹,均未可知。总之,《史》有遗误。

过文英《两唐书崔融列传补正》引用此说崔融此时身处婺州,而按《石堂山高凉泉记》,则为绵州。或谓崔融初授绵州,后又改婺州;或谓婺字乃绵字之误。

陈冠明《崔融年谱》梳理了崔融在久视元年的经历——

1.久视元年(700),庚子,四十八岁。在凤阁舍人任。五月,陪武后从游嵩山石淙。

2.六月,预修《三教珠英》。时天下禁屠宰,上议以为,此禁有三不可,非国家之大体。

3.秋,坐忤张昌宗意,贬绵州魏城县令。文散官为朝散大夫。

陈冠明先生在此处综合石堂观各碑记,得出八个问题。崔融在魏城县为县令。崔融左迁魏城县在久视元年秋。崔融夫人为“荥阳囗氏”,荥阳为郑氏郡望。郑氏祈祷后有子,而先前无子。(怀无玉叶,征兰之应)郑氏为崔融继室,非元配夫人。《灵泉记》非崔融所作,崔融所作当佚。崔融在魏城县是为朝散大夫。“碑在绵州西北四十五里”,西北当作东北。

4.久视二年、大足元年、长安元年(701),辛丑,四十九岁。迁婺州长史。

5.四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

6.十一月,《三教珠英》书成,献上。

综上,崔融曾为魏城县令、曾偕夫人求子石堂,都实锤了。

题外,崔融与杜审言是至交,崔融的女儿嫁给杜审言之子杜闲为妻,生下杜甫。诗圣杜甫名冠古今,与绵州有不解之缘。杜甫在绵州的龙门阵,也是可以从石堂观开始摆的。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无名氏《石堂山高凉灵泉之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