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中坝灵官庙

中坝镇灵官庙,位于大乘寺旧址西北角,是原大乘寺、灵祖庙之延续。大乘寺已毁,旧址在原中坝职业中学内。[1] 同治《彰明县志》载:“大乘寺,在县北十五里,明万历间建,国朝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寺后半里许有泉,即范柏年所称‘廉泉’,俗名廉泉井。”大乘寺供奉儒释道三教神像,住持为道士。
大乘寺的灵官庙会规模较大,每年六月十六为会期。届时,由会首宴请中坝、太平、三合三场绅士,与会者捐款资助,同时邀请川剧团演戏,还有木偶戏、灯影戏,剧场演出十天至一月,有时由还愿者出资,每天演出三场。期间,烧香拜佛的,买卖耕牛、农具、家畜家禽、日用百货的,凑热闹、听戏、看杂耍的……都云集在大乘寺及周边,日达千人,人潮入流,熙熙攘攘,场面热闹欢腾,为中坝最盛之庙会。
咸丰十一年,大乘寺遭遇兵灾,灵祖楼被焚。灵祖楼一带,一直是四川、陕西、甘肃药材、山货、棉烟在中坝的集散中心,客商云集,商业繁荣,来往客商常来庙进香祈愿。乱后初平,山货、药材帮便捐资,将灵祖楼重修于北门外,并在后街建灵祖行宫。相传,中坝地势狭长,“地形如船,两面皆水,”故修灵祖楼建桅杆以镇之,使舟无虞。
光绪《江油县志》载其历史和规模:“灵祖楼,在县南中坝北堡外半里,相传建自明时,咸丰十一年焚于贼火,旋即重建,局势宏敞,高百余尺,仍奉灵祖于上,为中坝镇压地脉。”
大乘寺,音戴乘寺,灵祖楼,俗呼灵官楼。今江油论坛有三张灵官楼旧照,照片标注“中坝灵官楼/1956.5.5摄”几字。楼四层,雄峙中坝。底层为过街道路,街上商业繁盛。二层歇山式,飞檐翘角,两侧有耳楼。三、四层均是六面六角,各悬匾额一道,游人登临可凭栏而眺。楼顶六角攒尖,坡度陡,檐角飞举轻盈。
建成后的灵祖楼成为一方地标,由清而民,继续演绎着它的商业繁荣,山货、药材、叶菸、行栈、茶旅多集中在北门外之杨家店一带,其中药店有三十多家,栈厩二十多家,互相毗邻,交易活跃,入夜,灯光灿烂,摊贩栉比,行人比白天还多,至到二更方散。[2]
灵官楼不但受到外省商人的青睐,还让本地的百姓情有独钟——在春节“出行”习俗中,北门外的灵官楼成了很多百姓的必去之地。商民也乐于在此寻找生计、休闲娱乐,乃至寻找信仰。民国二三十年代,灵官庙的刘道士和大乘寺的张道士擅长竹琴,他们在庙会期间演唱《八仙过海》、《吕洞宾成仙》等曲目,以招徕信士。不过,1941年成都青羊宫派刘静一道士来中坝协同刘道振兴道教,在北门外灵祖行宫按道教法坛做法事七天,宣扬道教,但信者聊聊。解放后,刘道还俗成家。
灵官楼因年久失修,1951年7月遭雷击折损两柱,成危险建筑,1956年因拓宽公路被拆除,修成的街道名药市街,解放后更名为胜利下街。
继承大乘寺、灵官楼衣钵的是灵官庙。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重建,有住持刘正武。现存寺庙主要重建成于2005年冬,与世纪远太城相邻,在昌明河西岸200米处,由刘明渊道长设计建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其中灵官殿为二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2008年冬获批准开放,2010年5月5日举行开放庆典,是江油市继金光洞、翠屏山后开放的第三座道观。(参《中坝镇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江油文史资料选辑》等。松风、李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