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窦团山金石初探(上)
江油窦团山是国家级4A级风景区,其中的云岩寺是1988年1月公布的国保,始建于唐,寺中的飞天藏是四川唯一的宋代木构,修造于宋淳熙八年,另有清代建筑若干。窦团天下奇,在此可领略地质奇观和铁索飞渡,可品味古建和金石。现对窦团山金石作以下初步考察。
一、前寨门
从“窦团山牌坊”上“八百梯”,经天音亭到团山寨前寨门。团山寨原修于嘉庆五年左右,在教乱中保全了地方士民的生命。
前寨门原名云岩门,由条石浆砌而成,内宽2.1,高2.55,进深2.85米。门额嵌石,阴刻“福地仙关”四字,门两边立石刻联:“地藉云岩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烟。”字宽17,高27厘米。寨门前有旧石梯39阶,宽1.9米,阶差21-27厘米。门内石梯14阶。
在光绪《江油县志》中,有文生欧培澐作《书团山守寨事》和知府潘炳年《诰封奉政大夫宝臣欧公家传》等处涉及此寨情形。咸丰十年秋冬,蓝乱延及川东南,在欧寿山、欧宝臣的提议下,乡人劝输巨室,历时三月修成团山寨。寨成后,乡人举荐举人陈鹤田和前彰明知县董炳章主事寨务。蓝军围绵州,入中坝,破江油,蚁聚了几万人的团山寨因天险人和而得以保全。
二、“云崖剖石”石刻
入团山前寨门即九道拐,九折而上六角亭。有石路开辟于云岩寺东禅院后之绝壁,砾岩嶙峋,古木参天,“云崖”和“剖石”二石刻即在此。
“云崖”摩崖石刻在距路面2.5米高位置的砂岩上,长1.89,高1.12米,黑底红字,阴刻楷书,笔力苍劲,“云”字宽0.69,高0.84米,“崖”字宽0.65,高0.88米。右款:“关西段莹敬书勒石。”左款:“大清光绪丙戌年孟春之月朔。”
据光绪《续华州志》,光绪《洪雅县志》,段莹,字焯生,陕西华州通渭里人,段兴隆孙,段廷兰子,举人段琳堂弟,进士段理堂兄。咸丰辛酉拔贡,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光绪五年代任洪雅知县,光绪十年任新繁知县,在任期间,曾将北宋梅挚的《五瘴说》刻于东湖边,并作《咏梅龙图〈五瘴说〉》。段莹博学工书善诗,光绪十二年(1886)春游窦团,以寺名“云岩”作此石刻。
“剖石”石刻在“云崖”石刻上方砾岩上,目测距路面约9米高,先凿空一块崖壁,再嵌补三合土,白底黑字,长约2米,高约0.7米。刻“剖石”二大字,字径尺余,笔力如剖石之力。右款:“道光庚子清和。”左书原由:
“剖石者,康熙年间高/僧也。同了祖开山,修/(足岩)道,绩并为炳著,既/以流芳于前,致令仰/慕于后。先年遗像,惜/未标名,故叙原由,庶/使其名与山永垂不/朽云耳。/
赵搢笏制并书”
此题刻产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了祖,即团山云岩寺了然和尚,临济宗三十三代,其初居观雾山天仙洞,因团山破败,请其主持修建,寺中现存康熙四十七年了然和尚《重建窦团山云岩寺功德碑记》陶碑,知县朱樟有《窦团山东岳庙碑记》载其事迹等。剖石,是康熙年间的高僧,临济宗三十四代,他与了然和尚共同重振云岩,开山修路,于山于寺,均有大功德,其徒孙曾在此塑其法像纪念他,道光二十年,赵搢笏在此留书,叙述前因。
剖石和尚,或即破山和尚。《县志》,“国朝破山和尚,名明,江南人,或云川东人,驻锡团山,能书善吟,甚有禅行。”其有《窦团山漫吟》:“重岩之下,草莽日交。人影不来,黄叶飘飘。谷鸟晚啼,山月夜高。松露鹤飞,湿我禅袍。”
过“云崖”“剖石”二石刻,在距地约3米多高的崖壁上,有一小庙,宽高都约1米,额墨书“桂香殿”,下款“弟子龚囗囗” ,联:“五色囗囗囗;三阳世泽长。”
再行有石像,宽0.43,高0.5米。坐虎背,左手持元宝,右手举鞭,为武财神赵公明形象。
三、云岩寺铁桅杆
过“百味皇林”牌坊,有刘家琛《法之神灵帖》碑,2009年书。过白皮松亭到云岩寺前,有双斗铁桅杆一对。
桅杆各高11米,直径29厘米,生铁筑造。8米高处有一无底铁斗,由十字铁架插拴和厚铁片杆撑固定,上边长88厘米,下边长65厘米。大斗上1米处有小铁斗,上边长51厘米,下边长41厘米。两根桅杆上铸众多铭文,内容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圈内大字,年款:“乾隆十一年二月吉日造,共费银八百有余。”另有施主、僧家姓名若干,如“本山同发化住心净、徒源觉,当家心瑞、徒源坤。同发心空,徒源洪、源道。观雾山住持应宗。”“彰邑囗生:徐察、谢世启。本邑乡约赵英、赵芝。……”
四、《重建团山云岩寺功德碑记》琉璃碑
琉璃碑在文武殿右侧山墙处,额圆身方,宽0.95,高2.04,厚0.15米,红陶绿釉。碑阳与碑阴通过泥壁连接支撑,空心。阳面原有构件约16,现存14。碑面裂缝多,釉色斑驳。额上下两层,上层缺失,下层雕塑有麒麟凤凰。碑身高1.62米,由琉璃件分四层上下叠砌而成,碑内由通行竖线分成21列,文字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了然和尚题写的《重建团山云岩寺功德碑记》,行楷,拙朴,阴刻,字径2.5厘米。碑两侧另外琉璃构件8,阴刻卷草纹。碑云:
【重建团山云岩寺功德碑记
按,江邑东峰团山,创自大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开拱以来,龙水漩复,渡明月湖,惟石城山巘[1] 高而无恙,与天地同其寿矣。昔僖宗朝祖经过巡/幸,遥观紫云成盖,灵音空闻,问奏待驾僧道,“修行取静之所,先朝令臣窦团子明弃职此山修仙成道之处。灵阳直钓,放白鱼。曰:‘人中有贵,水类[2] 必/尊,予宜囗也。’道成,白龙迎驾,出世超宗。”僖宗大喜,勅封观刹,道号超然,大兴此山。囗若此山者,石多土寡,崎嵚峭拔,阴云迷路,独冠群峰之上。蜿/蜒旋复,积萃插帝青之虚,松萝悬壁岩之长。朝风怒号,山月挂影,巅峰重对,势若双髻。铁桥镇千载之洪涛,浅谷聚万年之风脉。/
圣祖殿、超然亭格外禅林。众山点首,星拱北辰。青乘万里,江水洗月。风兰绕座,异香满室。尖峰似剑,上剩广寒之表;石狮玲珑,下造宝藏之垣。东院/禅林精舍,接引人天;西院圣祖行宫,祈福赦宥。壁岩穿心,分囗朝天洞门,上通人和,下图参井,隐隐隆隆,另一世界。腊高顿隐之士,往囗栖止,/(囗囗囗囗囗德重囗禅宗囗囗,道贯古今,弘扬有准也。僧道千余众,故有两道囗阶重接)广厦囗囗,琉璃严饰,不幸劫化为灰,古遗流风埋/(没无影,虽僧逝道故,现有基址存焉。)/
我朝复兴多年,老屋败椽不盖风雨。草塞丹墀,厨房蛙鸣,獐鹿野豕,尽成妖灰鬼之场。殿阁轮藏,坏烂不堪,神倒鬼斜,灰面坌尘,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彻四维互相轮焕,前有高僧图澄禅师曰:“此乃囗山,囗挭雄壮,四境龙虎交采,大似听法之势,将来必有肉身菩萨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及观此胜囗,观前代宗匠竖佛拈推之士,代鼓考钟不乏囗囗乎有?”辛巳岁四十年(1701)囗适遇,了然禅师系忍和尚之法嗣,乃临济三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西过东山住持,依然复兴,奈愿力大而力量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辈,随虎迹攀女萝,昼斫宵征,囗宿而入囗枯井,拾瓦砾,拮据待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期满者,去囗心者囗始毕庶焉。鸠募十方,香火信善捐资,装塑琉璃,今扶似古,方成囗席笔墨书籍,兴后之大观也。宗风大振,揆转乾坤,捧接出水沧龙拂/招飞来彩囗囗囗者,空中不见缝悟去了,海底摸针,囗可数代囗垂千古,流风遗泽建于今日,而人人怀仰。囗囗为释氏之龙门,团山高峰为搢绅之阙里,纂/帙成章,囗囗囗囗出囗,以为之序。
印证当家法子双峰
同缘化主见峰
众戒子等俗弟子同建
大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岁在戊子存余额谷旦立
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上了下然和尚沐手敬题】
据碑,窦团山是唐彰明县令弃官归隐,修仙成道之处。唐乾符年间,唐僖宗李儇“勅封观刹,道号超然,大兴此山”。至清初康熙四十年,了然和尚来山住持,募化重振云岩,功成于康熙四十七年。
五、钟楼之钟
文武殿后是钟鼓二楼,钟楼有铁钟两口,一口悬于楼,一口置于地。置地者工艺粗糙,顶有龙形钟纽,为蹲踞蒲牢,周围有八卦符号。钟身分五层,由环线隔开,铭文均为阳铸,上下贯通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大字,上层为序言、官绅及施主姓名,年款:“大清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一日。”二至四层均为施主姓名。下层口径略大,环线五道,铸有卷纹。整体锈色斑驳,铭文难以通读,暂识如下:
【窦团山古号云岩观,其间双/峰耸翠,直接云霄,飞藏玲珑,轮回运转,斯诚天工人巧,/兼擅其奇,不特西川目为胜/概,更可与华、恒等山争胜瀛/区矣。
其创轫之初,无所稽考。/至淳熙之七年,有僧真明燃/指修建,上亭下院,谅足擅美/一时。迨至兵燹之后,复又倾/圮,则圣像殿宇仅存什一。维/时有僧了然者,目击徘徊,/不忍/神灵之赫濯长为风雨飘摇,/因自观雾而移锡斯山。经十/三载之积勤,创轫兼举,建/成大观。乃囗道念宏深,难留/凡体,囗囗囗囗西归。来者,其/徒囗囗囗囗等善继/其志,囗囗功德。迄今殿阁/辉煌,法lun焕彩,瞻/圣像则金饰而囗妆,步丹墀/则琼楼囗玉陛。登斯山者,孰/不曰地灵人杰其在斯乎。独囗囗/是既有像教以肃心敬,即不可/无声教以启人迷,因特铸造/镛钟,时为警醒,由是声/皆通杵,杵通神,庶使斯山之/灵常照万古,而后先继美,/斯诚有其自矣。是为记。/
团山云岩寺开山第一代和/尚上了下然,法嗣灵通,/天德见囗徹,法孙青山、白月。/
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代和尚上剖下石,/法嗣瑞光,法孙润瑞、无染、/源徹、源智、源继、源明。/
本山住持和尚野竹,法春、瑞生、/玉白、水月、慈音、玉贤、大智。/徒众源静、源正、源真、源庆、源鉴、源祥、源德、源成、源悟、源惠。/
化主本参、源音。
本堂助缘僧一成、大月、通茔。
神水寺僧通见,海济院僧如彦。
谨同众姓喫心铸造洪钟/一口,永镇山门,法垂万古,志名不朽。/
本山常住水田、旱地四至边界,开列/于后:东至鸡公山岭辛家林为界,/南至福定寺东塔坪为界,西至/龙龟寺马屎洞、懒板凳大岭/为界,北至毡帽山石灰窑为界。/坐乐阳石候新开寺外,有本/坝水田一段,其数七块,子种一石,买/明旱地一块,用价银七两五钱。/囗禁二数白云庵永远记,/并无蒙混,若有俗家贪/心侵占常住者,自领红字/《莲经》一十二囗己,凭/囗囗备录囗碑鉴证。/
江油县正堂彭阯
儒学教谕陈幹
典史徐腾蛟
把总驻防王近臣
本邑绅今文斗人杨芳春
贡生江岱,贡生杨茂兰,贡生笪(da)聪,贡生张凤翼,贡生杨辉雄,贡生何其远,贡生杨廓雄,囗囗,贡生董刘亮。[4] 诰命夫人洪门囗氏男生员洪天爵胡氏,男洪元章张氏。原任庆阳协副总府洪天祁室人林氏,信女洪门白氏,信女彭门石氏,杨氏。胡天章,毕文远,孙芳馨,金廷彩,陈士明、阳亭武都领袖生员王元臣,杨文炳,生员杨文焕……(略)
大清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知县彭阯,字基士,江南溧阳县辛卯举人,康熙六十一年任,始修邑志,建东北城楼,实心为民,颇多善政。教谕陈幹,定远县癸巳举人,雍正二年任。典史徐腾蛟,江南宣城县供事,康熙五十七年任。把总王近臣,未载。
据铭文,窦团山为西川名胜,云岩寺再建于宋淳熙七年,由僧真明修建。经明末清初兵燹后,寺已倾圮破败,观雾山了然和尚飞锡窦团,重建观刹,功成后铸造铁钟一口,时雍正五年。
六、天王殿墨书
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代住持(瑞光),徒源悟,源鉴,源智,源福,源囗,源囗,源徹,孙广玉,广泰同竖。/[5]本山……徒源庆、源觉,源洪,源坤,缘僧文渊勤修。
六、飞天藏殿
飞天藏殿是西配殿,悬匾一道,正书“万善俱成”四个大字,上款:“湖南省益阳县弟子龚良奇囗囗;”中款:“云岩堂广崇大和尚囗囗;”下款:“大清道光十四年桂月上浣。”
《县志》载:“飞天藏在窦团山。宋淳熙八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唯此独存。”辜其一《江油县窦团山云岩寺飞天藏及藏殿勘查纪略》:“现飞天藏下层板壁上钉有一木牌,上墨书:‘敕奉佛首玉修四川西道东窦团山云岩寺,大元四十二年丁酉,湖广武昌府蒲圻县梓匠组一里、但一祥、但弘全,但弘章同立。’丁酉两见于元代,一是成宗大德元年,一在顺帝至正十七年,省志县志所称‘元至正重葺’,或即指此。 ”
“现飞天藏下层板壁上尚有康熙年间功德木牌竖起,上述大元丁酉,木牌后亦墨书有‘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字样……藏殿外围砖墙可能是康熙五十八年前后,由了然和尚培修加固的,砖墙上所嵌琉璃砖可能是当时之物,也可能是利用旧物嵌上。”
殿墙砖窄小面有“团山吴”三字,阴刻者正字,阳刻者反字。此吴姓,是指制砖者姓吴,还是指倡建者姓吴?
七、东禅院八角石缸
《江油县志》载云岩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后遭兵燹,院宇荒废,僧了然重修。
东禅院有八角石缸,边长0.68米,对边相距1.59米。各面有雕刻,内容有花卉、寿星、童子等,刻诗一首:【一片虚凝绝谓情,人天从此见空生。蚌含玄兔深深意,曾与禅家作战争。古句】因缸沿用水泥修补塑形,覆盖了大部分刻字,仅有“石匠罗正广,八月”等信息露出。
院之前殿脊檩墨书:“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三月初二日黄道立。”“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后殿脊檩墨书:“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辛未月建初八癸卯日戊午时竖立。”“传临济宗三十九世云岩堂上青下松方丈大和尚建。”
(2019年中秋,大雨路阻,不能回家看父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