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镇宝轮禅院

标签:
宝轮寺宝轮禅院 |
分类: 寺观庵院 |
宝轮禅院,又名宝轮寺,在江油市三合镇宝轮村东,坐东南向西北,背依龙居山,前临新渠堰,隔三合镇、涪江,眺望中坝。寺为复建,由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三圣殿、综合楼、禅院等组成,重楼叠阁,宝相庄严,依山临水,境界幽深,是江彰平原的著名止观禅修道场。
其创建时间无考,先有信士整理东汉崖墓洞穴,开凿神龛,渐成佛寺,至明代已成古刹。乾隆《彰明志略·寺观》列有寺名。同治《彰明县志》载:“宝轮寺,在县东十里,以山形如轮,因名。”
寺中碑刻,清代有6方,现代2方。据碑,宝轮寺重建于嘉庆十一年,十七年在寺前古堰上修成四墩平梁石桥一座,名福寿桥。道光二十五年,士民捐谷,新立四恩大蜡会,并立条规,彰明县恩贡生周绍甫作有碑记。咸丰元年,信士捐赀成立东岳会。九年,住持昌发老僧修成殿阁十数间。辛酉之乱,江彰遭蹂躏,宝轮寺幸存。冯朝举之子长生公被杀,其元配某氏守节四十余年,墓碑立于宝轮,今存;又有龙安府武生周献伟墓碑,其子文生周瑞云,带团堵剿乱军被杀,入忠烈祠,侄子周瑞国也被害,名入县志。同治五年,原来木质戏楼颓败,寺中公议团、四恩会、武圣会、文昌会、牛王会等捐赀,改建成石质戏台。后有隆定等继任住持。
1953年,寺前福寿桥被冲毁。文革十年,寺毁,今存一对柱础石狮较为可爱。1976年,桥再被冲毁。至1996年改成两墩预制板桥梁。1991年复建观音殿,历时3年,于1993年5月开放,住持为智慧比丘尼,寺改名为宝轮庵。2012年7月,海山和尚[1] 弟子了幻法师[2] 任住持,9月,改名为“宝轮禅院”。寺中举办的“止观禅修道场”,融林趣、禅修于一体,参与的粉丝众多。
























附:寺内石刻
1.大蜡会碑序及条规
石碑长方削角,两面刻字,额:“永垂万古”、“神鉴在兹”。正面是《新捐四恩大蜡会碑序》,风化严重,不可通读;碑阴是《新捐四恩大蜡胜会条规》,碑文剥蚀,剩少许字,下款: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十月朔三日。四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正面刻:
【新捐四恩大蜡胜会碑序
龙踞山旧有大蜡胜会,始起于三清宫,再昭于宝轮。先年……募/化而会所以兴起……/宝轮寺僧邀士民十人……/前光后造囗囗囗囗囗四易……/捐谷,以囗久囗囗囗倡首……/在……/与人求……/
原任江南囗州……(以下捐资名单,略)
(本邑恩)进士周绍甫拜撰
本邑囗囗囗吏胡学源敬书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小阳月朔三日,石匠梁洪金、梁洪玉竖立】
2.复捐东岳胜会碑记
石碑仅剩上半,上半之左下凿直径约尺的圆墩,烂尾未脱离。碑言云:
【乐善不倦
尝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始而全终者也。囗宝轮寺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朝觐龙踞山东岳大帝圣诞,以……/三名,共积捐谷四十余石,借放生息利权……/下,人心不一,贤愚难料,众多纷繁,难以经……/土,另佃纳租,以作永远之策。自此胜会之……/触目警心,吁嗟不已,同声附和,共相称扬……/而来复捐者,又有三十余人,惜无旌旗绣……/此举。非出小引不足以大其事,故复发小……/乐从,不吝锱铢,刻日功成,建造旗伞,堂……/始而全终耶。第恐世远年湮,若不将复捐……/不朽云耳。
监生罗维常、傅廷瑞、胡雷春、张继纲、黄绣章各捐谷五斗……
咸丰元年三月二十九日】
3.节孝某氏墓碑
书法佳,或为光绪间碑刻。
孺人,朝举公之媳,长生公之元配也。生三子,长定安,次定邦,皆娴树艺,三定国,身列武庠,皆孺人所教习而成。自咸丰十一年,蓝逆扰乱龙属,长生公出外为贼所害,此时,孺人仅才三十余春,上而翁姑将值衰暮,下而幼子尚在襁褓,非有过人之识,兼人之志,其何以处此景象而无可议者?孺人且忍且耐,上事翁姑不惮勤劳,下抚幼子不辞艰辛,中而立志,守节如同铁石之坚,孺人可谓节孝两全者矣。迨其后,朝举公夫妇辞世,孺人亲视含殓,祭葬以礼。凡家中大小一切事务,孺人一手承当,又将三子教得名成利就,岂寻常之巾帼可同日而语乎?吾试追溯乎前,默揣乎后,即周之孟母、晋之侃母、汉之曹大家,[3] 其贤良不过如是也。今享寿七十八岁,一旦作古,定邦兄问志于余,余聊为写其巅末,以志其芳徽之不朽尔。眷晚罗本厚撰并书(龙游县满山识)
《县志》载:“冯朝举,性慷慨好义,士之无力读书者,多为资助,求葬地者辄与之。三世同堂,人皆钦慕焉。”朝举公即此吗?待考。
4.戏台额坊
石质圆柱两根,顶部嵌额,阴刻:
【宝轮寺囗囗古刹囗囗先朝囗囗有囗囗囗文昌帝君囗内,人囗囗助积,出囗囗囗子母,囗逢会期囗演神戏,以酬圣德。奈前造有木台,年久颓败,屡则培补,事属繁冗,不能(礻奕)焕流光。囗囗复囗,另建石台一座,费用数千余金,更祈永垂万古不朽云耳。
同治五年孟夏月朔六日竖立
公议团捐银八两四钱,四恩会捐银囗两四钱,武圣会捐银三两,文昌会捐银三两,牛王会捐银二两,公囗会捐银二两。僧圆显、圆新捐银四两。石匠:毛天顺,杨元福。】
5.圆寂恩师上觉下新号妙盛老和尚之墓
恩师生于道光辛卯年八月廿九日辰时,殁于宣统己酉年正月廿四日寅时。
孝徒:昌法。孙:隆训、隆福、隆杰。重孙:能祯、能祥。
徒侄:昌宁、昌修、昌洪。侄孙:隆庆、隆教、隆清。侄重孙:能修、能静。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九月廿四日吉时立
6.清周公献伟墓
龙安府学武生字腾蛟号天池
祀男:文生瑞云。孙:万祥,寿祥。
胞侄:文生瑞甫,武生瑞国。
石碑纯黑色,不是本地石材。周瑞云,周瑞国均死于蓝乱,载入同治《彰明县志·忠烈》,入忠烈祠:“周瑞云,文生……以上十名,俱于咸丰十一年,蓝贼入境,或带团堵剿战亡,或被执不屈遇害,蒙囗卹封荫,勒碑镌名,入祀忠义祠。”“周瑞国,武生,咸丰十一年被贼执,令负衣物,瑞国骂贼,贼杀之。”
7.重建福寿桥碑记(作者修改)
盖闻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福寿桥初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位于新渠堰[4] 下游宝轮庵前,中筑4墩,由石条叠砌而成,墩间4米余,全长12.8米,桥面宽1.3米。历经百余年,至1953年洪水猛涨,崩塌,堰管会出资维修。1976年再次被洪水冲毁,由乡政府及当地群众捐资补修。鉴于本庵受党的宗教开放政策恩惠,为弘扬佛法,沟通东西交通,遂在原址改建桥身,拓宽桥面。东西码头由人头石浆砌而成,叠加石条,竖立两墩,桥面改为预制板,设护栏,全长12.8米,面宽3.5米。
公元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吉立
8.复建宝轮庵碑序
有摩崖观音及碑序,言该寺始建于嘉庆十一年,位于彰明县以东宝轮村,宝山建庙,以山形名“宝轮”。咸丰九年三月,住持昌发老僧修成殿堂十数间,香火旺盛。隆定继任住持。解放后历经十年浩劫,破坏殆尽。自一九九一年复建观音殿始,历经三年,于一九九三年五月正式开放,名宝轮庵,延请智慧任住持。
市佛协会一百元,观雾山二百元,普贤顶二百元,东禅寺三百元,海囗寺二百元,回水寺一百元,罗汉寺一百元,石油五〇队四百元,名誉会长果忍老和尚五十元,副会长能月老和尚五百元,香港济平法师现任观雾山方丈大和尚五百元,本庵住持僧智慧老和尚三千六百九十元,昌净师二百元,宽定师一百元,成都市长香组三百元,体宏师一百元,江油市外贸公司八百元,龙世海二百元,化工厂一百五十元,曾凡胜八百元,王治龙一千元,成都众居士三千元,周诚钰二千元……(略)
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至九五年八月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