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2018-09-08 17:08:35)
标签:

桥院寺

靛池湿地公园

桥院寺在江油市彰明镇北江村4组,位于涪江与让水[1]交汇之处,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前后院组成。同治《彰明县志·寺观》:“桥院寺,在县北五里,创于后唐时清泰元年(934)甲午、后蜀明德元年(934)僧德辉重建,宋乾道三年[2] 僧嘉诚复建。见孙观国《重建桥院寺碑记》,详《艺文》。

简史

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到武陵王天正元年(552,西魏废帝元年,元帝承圣二年),侨汉昌县在让水乡,即后世创建的桥院寺之上所(稍上的地方)。

寺创建于唐代(618-917),最初是由土人创水陆观音镇压涪江洪水,后又“筑室安僧,俗号桥院,谓院如桥之跨水,可济人而渡险也。”

后蜀明德元年(934),僧德辉再兴桥院寺。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土人毛善请妙光寺僧人仁恪来寺住持。仁恪传延寿,延寿传铨、铨传龟从,龟从传去疑,去疑传汝政,汝政传嘉诚。

僧嘉诚,南宋乾道时魏城县永宁乡人,俗姓杨,住持桥院时,寺已破落。受知县邓仲修倡导,乡大夫王子信襄助,发动信众,大兴土木,变废墟为胜地,化湿地为良田。律殿中严,重阖外敞,两边为廊,四周围墙。经楼、斋房、宿舍、厨房等,井然有序,释迦、六祖、观音、罗汉等,法相庄严。乾道三年(1167)二月,朝奉郎孙观国作《重修桥院寺碑记》记其事。

后屡有兴废,迨至清初,桥院寺仍为彰邑古刹,与普照寺、龙门寺同辉。乾隆年间,彰明县设社仓十处,其中河中社仓设于桥院寺。嘉庆八年(1803),僧心智任住持,今存圆缸状石香炉一对。咸丰五年(1855),兴忠孝会,振兴祭祀文、武二圣活动。

咸丰元年(1851),熊文父子在寺侧让水河上捐建义渡,首事将祭祀李白的祀费纳入渡费,知县乔世清命名为“谪仙渡”。同治四年(1865),善人刘虚堂慷慨输,改善了义渡的经营状况,知县何庆恩改名为“学士渡”。

光绪元年(1875)和二十八年(1902),彰明知县就寺产、账目、佃户、租谷、护林等诸多事项发布文告,立碑示禁。其时,有寺田一百二十亩,常业若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建三圣殿,凡三楹。民国三十年(1941),僧昌华率佛学社众弟子建客堂,今改为药师殿。

1958年,彰明县被裁撤,桥院寺逐渐冷寂。破四旧中,受到一定破坏。2006年,僧定海来寺住持,艰难维持。2008512日地zhen,僧圣思当日来寺,2010年继任住持,苦心经营,2012年建成观音一尊,高13米,2016年重建成大雄宝殿,稍前,在地基中掘得圆觉残像三尊,开元通宝一枚,银镯一只。

桥院寺位于江油市新规划的靛池湿地公园范围内,属于chaiqian对象。寺外悬挂有标语:“漫天要价必吃亏,积极签约定受益。”“和谐chai迁,以人为本。彰明镇党委、政府宣。”该项目10.6亿元,在此大工程面前,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处境尴尬,它的命运怎样?将何去何从?

 

1.古迹调查

桥院寺是三普文保点。前院有新建山门、大雄宝殿。立水陆观音一尊,高13米,用唐代初创时“波神受职,川流帖妥” 之古意创建。

后院有三圣殿和药师殿,均为穿斗屋架、悬山屋顶,带前廊。三圣殿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69檩。据房檩墨书,建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

大清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月建甲午/五月二十二日明星黄道大吉良辰谷旦。

药师殿初为客堂,面阔三间,进深812檩。房檩有墨书8则,言由住持昌华率众弟子及众居士建成于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

1.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伦常转。2.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古历二月念七定日黄道张星谷旦建。3. 本寺当代住持大戒比丘昌华,徒、侄隆澄、隆兴、隆云、隆安,徒孙比丘能静、能兴、能参、能福、能富、能悟等重建客堂,愿慧灯长明,祈发派兴隆。4. 本寺亲房龙门寺师弟昌镇,月爱寺师叔觉云,兴发寺悟权,普照寺妙相,越山寺明轩,龙归寺光辉,关帝庙法界等同建。5. 本寺佛学社周承松、周隆识、吴国清、周承学、高李氏、余学时、殷承富、张万贵、陈文清、陈文治、宋正德、卢鸿三、胡拱金、吴朝新、益明、周承权助建。6.本寺佛学社众居士周茂祥、周镜囗、陈玉如、马定金、殷荣德、周承应、罗权毓、周承惠、刘禹泰、周承清、苏囗囗、李明学、周圆宝、周凃氏、吴朝发、吴国全、刘万炳、周永囗、吴国桐、苏德全、周聂氏、岳明乾、雷天富、凃学道、周承泰、周承弟同建。7.汉口方广寺觉三大法师同在,/成都草堂寺退隐先云老和尚同在。8.三台梓泥匠工王道松、王鸿兴,统祈艺业精通。

存古石香炉二口,系鼓腹圆缸状。口沿和圈足均有单道绳纹,上阴刻,下阳雕。口径0.74,腹径0.9,高0.64米。腹刻字三列:“大清嘉庆八年(1803)岁次/癸亥瓜月之朔,/桥院寺住持心智造。”下配底座,四方案几形,边长0.72,高0.25米,四足雕狻猊。

有残碑两通,断为上下两段,待重立可识。一咸丰五年(1855)《忠孝会序》,额圆身方,宽1,高2.02,厚0.18米,碑言祭祀文、武二圣之事。一碑双刻,竖长方形,宽1.19,高1.5,厚0.13米,正面上下款有“钦加知府衔代理龙安府彰明县正堂特授”、“(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九月”等字,内容似言桥院寺是古刹,有寺田一百二十亩,其余常业若干,里民周秉顺等禀请禁条,内容涉及住持、僧人、账目、会首、佃户、租谷等。碑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彰明知县颁布的告示,内容也有租谷、佃户、护林等项。另有和尚碑,联:“囗诸祖兆三冬囗,环以匡涪万象明。”

香樟树4棵,较大两棵树围有2.5米、2.6米。

近年重建中,从土中掘得开元通宝一枚,银镯一只,圆觉石像三尊,倚坐像,无头,其中较好者残高0.8,宽0.4米。

2.南宋孙观国《重修桥院寺碑记》

载清乾隆《彰明志略·卷十艺文志》:

重修桥院寺碑记

宋乾道四(按:三)年,朝奉郎孙观国

乾道丁亥岁(1167,乾道三年)春正月,桥院僧嘉诚状其院始末,来。记云:故老传,唐时涪江大涨,啮岸蚀田,土人即其处创水陆观音像压胜。之后,筑室安僧,俗号桥院,谓院如桥之跨水,可济人而渡险也。自是波神受职,川流帖妥。予怪其说,虽迂而意则甚美。又云,院北有小刹,名佛迹,碑刻云,伪蜀明德元年(934,后蜀元年),僧德辉再兴桥院,则知院创于唐时,信矣。又云,本朝淳化中(990-994),土人毛善者,请妙光寺僧仁恪住持,恪度延寿,寿度怀铨,铨之后,复请妙光寺僧龟从,从度去疑,疑度汝政,政度嘉诚。诚姓杨,魏城县永宁乡人也。诚于比年,蒙大檀越邓侯仲修者开其端,又得乡大夫王公子信者相其议,于是沥诚化众、鸠材庀工,律殿中严,重阖外敞,翼以修廊,缭以周垣。维经有楼,维斋有厅,若房庐,若庖廪,奕奕绳绳,匪侈匪陋。又塑释迦像,绘六祖、十神、观音、十六大阿罗汉,玉毫金相,动心骇目,鼓钟铿鍧,龙象杂遝,变积稔之邱墟,新一方之胜地,气象庨豁,人天悲仰,灾沴灭熄,福禄鼎来。噫嘻,诚师行业如是,亦足韪矣!顷年,大水在处漂突,桑畦芋区,汇为渊潭,唯院之近境寂无惊湍,如大北津,水最暴,今虽夏秋亦可涉,岂所赖者佛之力与?窃尝闻水为太阴之气,若臣柄颛,女谒行,夷狄强,小人道长,则阴类胜而水溢,其谪见于天,月及星辰与列宿之司水者,皆为之变。惟圣人在上,修德以禳之,故水顺其性,虽尧洪九年,不为害。顾是时,瞿昙果何力邪?予恐为治者溺于幻说而怠于修德,故因记院事而极言之。是年二月二十八日记。

此文并见同治《彰明县志·卷五七艺文》,有减省,言碑尚存。《全宋文·卷四八六五》219/二六一,引同治县志,题目下注为乾道三年,后注“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六〇”。

江油市方志办谢小东解碑:

乾道三年正月,桥院寺的僧人嘉诚师傅来访,向我讲述了桥院寺的来龙去脉,并请我为其作一篇碑记。他对我说,听过去的老人们讲,在唐代的时候,涪江经常发大水,吞噬河岸,淹没农田,于是当地的百姓便在这里塑了一座水陆观音像用来镇水。后来又在这里建房用于安置僧人,俗称“桥院”,意思是说寺院就像一座跨在涪江、让水河之上的桥梁,可以救济众生而渡过险境。神自从领职,两河从此不再发难。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蒙昧但寓意却是美好的。又听说,院北有一座名叫“佛迹”的小庙,有碑记载,后蜀明德元年(934),僧人德辉重修桥院,由此相信桥院寺果真是创于唐代。本朝(宋)淳化年间,当地有位姓毛的善人请来妙光寺的仁恪法师来住持,大约传了六位,传到嘉诚。嘉诚俗姓杨,是魏城县永宁乡人。嘉诚师近年受大施主、知县邓仲修倡导,又得到乡大夫王子信的襄助,于是发动信众,招集工匠,大兴土木,律殿中严,重阖外敞,两边为廊,四周围墙。维经楼、斋房,辅之宿舍、厨房等,井然有序,既不奢侈也不简陋。又塑释迦佛像及六祖、观音、罗汉,法相庄严,动人心魄,钟鼓悠扬,威猛有力,变废墟为一方胜地,化湿地而为良田,灾害灭熄,福禄鼎来。真是让人感叹呀!嘉诚师傅的功业,真是了不起!近年来,大水所到之处,桑田阡陌,化为渊潭,唯桥院寺四周有惊无险,如大北津,水势最猛,今虽处夏秋之季而安澜无事,难道不是依赖佛力的护佑吗?我曾闻,水为太阴之气,小人势盛,则阴类盛而水溢,当今圣人在上,阳气盛旺,于是水顺其性,虽泛滥而不成灾,这里虽是偏僻弹丸之地,难道不是沾了福祉而得丰调雨顺吗?我又念及寺僧们前赴后继,培护寺庙的辛勤,都不该被湮没了,于是欣然答应为其作记。是年(1167)二月二十八日,朝奉郎孙观国记。

《全宋文》卷四载:“孙观国,字宾老,绵州罗江人,徙彰明。绍兴中登四川类试第,解褐为彭州司理参军,除遂宁府教授,调文州曲水令,再除彭州教授。历知眉州丹稜县、简州、隆州、嘉州,乾道间卒。著《龊翁文集》七十卷、《游吴录》二十卷、《龙川笔录》十卷。见李流谦《朝奉大夫知嘉州孙公墓志铭》。”收录其乾道三年《乞令四川制总诸司赈灾奏》、《贺王倅迁秩启》、《赴任上太守启》、乾道二年《也足轩记》、乾道三年《重修桥院寺碑记》。据墓志,公号龊翁,有三子:进士从事郎孙廷玉、将仕郎孙振玉、鸣玉,晚年与子居绵竹,葬魏城县某乡。

李流谦有《宋孙宾老守三池二首》、《送孙宾老宰丹稜》诗。

3.桥院寺一带曾是古汉昌县治所

宋《太平寰宇记》卷之八十三:“彰明县,本汉涪县地,西魏昌隆县也。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乡,魏移于孟津里。

东晋孝武帝时,侨汉昌县在“清廉乡,即今青莲坝漫波渡粉筑楼上下也。”南朝宋、齐因之。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建立梁朝,年号天监。534年,东魏建立,535年,西魏建立。三国并立,为后三国时代。

巴西郡涪县、侨汉昌县位于梁魏争边之地。天监四年(505),魏军攻入涪城,未定蜀。天监十四年(515),魏伐益州,十五年,东益州归魏。

梁大同三年(537),武帝萧衍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到成都任益州刺史。大同四年(538),将汉昌县“移治让水乡,今河中之桥院寺上所”。萧纪治蜀,“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大同十一年(545),官拜征西大将军等。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萧纪坐拥四川军政资源,没有赶往救援。三年(549),梁武帝被饿死。天宝二年(551),梁简文帝被害。同年,萧纪率军抵达巴郡,以讨侯景为名,意图占据荆陕一带。552年,侯景死,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军攻打萧绎;萧绎在江陵继位,向西魏称臣,派兵讨伐萧纪,并请求西魏出兵。西魏乘机南下。553年,萧纪被萧绎部将所杀,同年,西魏平蜀。

552年,即西魏废帝元年,西魏收剑北之地,553年,即二年,尽得巴蜀。夺取巴西郡涪县后,分县地建魏城县,取“魏国之城”之意,又改涪县为巴西县,移侨汉昌县于孟津里,改昌隆县。

桥院寺附近的汉昌县,存在于538-552年,仅仅24年,时间虽短,却见证了武陵王治蜀、称帝、覆灭的那段历史。


[1] 让水,又名清漪江、平通河、雍村河、八家河、小江、小河(涪江为大,让水为小),发源于平武、北川、松潘交界处六角顶东南坡,经锁江乡、大印镇、豆叩镇、平通镇,到北川桂溪镇、甘溪乡,至江油大康镇后,右岸有匡山书院、佛爷洞,下泄石磬寺、马跃水、王爷庙,绕燕嘴岩后进入江彰平原,右岸有龙门寺,经绵江大道边庞家场后,左岸有桥院寺,在鄢家濠汇入涪江,主河道全长126千米。乾隆《彰明志略》:“小江,源发平武东坪山,过江油马跃水,南至雁嘴岩入彰界,过庞家场入于涪。”同治《彰明县志》:“小江,在城西五里,自大印山至燕嘴岩,过庞家场五里入于涪,为让水。”又,“让水,《旧志》载县西五里,源出平武之平羌岩,经沙窝子、荍坝、燕嘴岩,绕邑西北,过鄢家濠合于涪。以二水交汇潆洄相让,故名。又,前代碑记多称小江为让水,即此。”

[2] 原文为:五年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初探彰明镇桥院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