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垭镇普照寺

标签:
普照寺马嘶渡坝 |
分类: 寺观庵院 |
普照寺之名,即取“慧灯普照”之意,位于古绵州东乡一里马嘶渡坝,在今松垭镇普照寺村。
一、寺院现状
原寺坐北向南,极盛之时,有大佛、观音、地藏、韦陀、天王兼文昌、灵官、魁星、玉皇、女娲、牛王、药王等十余座殿宇。雕梁画栋,圣像辉煌,树草郁郁,丹青栩栩。群僧萃处,晨钟暮鼓,偕江声鸟语,共畅梵音。又有寺田千亩,柏树万余。赞曰:净土傍江原之盐井,腴田饶香积之供奉,金身撑汉,绀宇连霄,诚为左绵之巨观。
现寺居原来基址之一隅,坐南向北。庙门联:“到这里,他就是铜肝铁胆,也要回头向善;入此门,任随你金带紫袍,亦须合掌皈依。” 有新建二层综合楼一座和平房几间,有重建宏伟蓝图(待捐)。查看古迹,柱础若干,石狮一对,石像碑碣散佚殆尽。有一明末石质莲花灯盘稍可观,灯座缺失,灯盘直径81厘米,厚33厘米,盘身雕仰瓣莲花,油池深20厘米。敝帚自珍,一小殿脊檩用旧材,有墨书:“大清道光十二年壬辰闰九月初九日重建,住持圆定等立;德正创修竖立,谨题。”
二、方志有载
1.乾隆《四川通志》卷二十八寺观:“普照寺,在州东四十里。”
2. 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二十八寺观:
【普照寺,参《旧志》,治东四十里,在今马嘶渡坝,明天顺间建。崇祯末寇乱,贼众举火焚寺,火辄自熄,咸异之,遂合掌去,故藏殿至今岿然尚存。康熙中僧宝山重修。嘉庆五年,教匪至境,众皆逃,七旬老衲道参焚献如常,贼闻前事,致敬而去,寺亦无毁。
前明进士严锡命《普照寺长明灯碑记 》
儿时一游普照,黄叶满院。崇祯癸酉(1633)来读书其中,廊庑甚治,香火孔时,僧寮肃然,得未曾有,则和公力也。
公安禅十腊,薄游吴越,物外来归,百废斯举。环寺界以沟塍(cheng),树柏万有四千计,为揽云榭一,地藏殿一,碑亭二,维摩方丈室十有五。托钵有地,常住无缺,独少长明灯,乃更置灯田二百余亩。于是钟磬有时,绳床参放有法,会食栖讲有仪。盖和公空一切而不空福事。与予言,僧不作福事,徒以空悟,如思而不学,无有是处。好与人为善,以故远近咸化之。比寇攘数扰,香林多烬,普独无恙。地藏殿既举薪命燎,一爇(ruo)而火寒,贼异之,遂合掌去。其法力所加,然也。人以问公,公曰偶然尔。他日语予曰,惟兹万柏,予手捋荼,今幸丸丸,恐异日徒子法孙或诛夷之,为宝山羞,其记之以戒续焰长明灯者。予适有事于寺,因援笔为记。
和公名鉴安,姓罗氏,太和其字云。
崇祯癸未年(1643)孟夏月记,郡学生李迎旭书。】
【另有碑刻成化二年丙戌《普照寺开建檀越助缘福田赞语》:
重兴普照寺,檀越俱集会。各发殷勤心,至诚求福利。舍资塑三尊,施财妆佛绘。梁栋及木植,所需皆周备。佛殿已功圆,众檀家门吉。山门六合僧,绵永不思议。祈愿作福者,俱各沾佛惠。世世与生生,同结龙华会。吾今刊石碑,流传千古记。】
3.民国《绵阳县志》卷二寺观:
【普照寺,在治东四十里马嘶渡坝,明天顺间建。崇祯末寇举火焚寺辄灭,咸异之,遂合掌去,地藏殿至今岿然尚存。康熙中僧宝山重修。嘉庆五年,教匪至境,独老衲道参焚献,不去,贼闻前事,致敬而去。寺内有天启时铁磬一,崇祯时匾额二,犹存。
州牧文启普照寺题壁诗:乱后游人少,禅关太寂寥。慧灯长不夜,劫火岂能烧。古殿香留久,残碑字半消。秋声吹落叶,风雨晚萧萧。】
4.民国《绵阳县志》卷九陈湋《涪南创业文社启》中有赞:
马嘶之渡,枫林如画,留诗客以停车。兰若标题朗,慧灯而普照。盖山川钟灵之气衍为神皋奥区,而豪杰应运而生,不少名宗右族。
5.民国《绵阳县志》卷九金石:
“慧灯普照”匾额,悬普照寺。崇祯初安绵兵备道刘梦柱题,今存。
卷四职官:刘梦柱,崇祯初安绵兵备道,普照寺有题“慧灯普照”四字匾额。
6. 民国《绵阳县志》卷九金石亦载《普照寺开建檀越助缘福田碑赞》,赞语内容与同治《直隶绵州志》所载相同,此略。后有注:“上刻‘成化二年丙戌’字,乃像赞语。”
7.民国《绵阳县志》卷五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学堂由普照寺移至新场,设第二学区区立第四小学校。
8.2004年《巴蜀佛教碑文集成》496页也载有《普照寺长明灯碑记》。在后注中把作者定为佚名:“作者佚名。作者于明崇祯六年(1633)读书寺中,当是本地人。崇祯十六年(1643)再至而为记。”又据‘重兴’之举,可证“此寺创建当更早”。
三、历史梳理
据州志、县志及方山寺、天池寺碑刻,普照寺初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传说由严氏施宅施赀创修。成化二年(1466),信善塑三尊佛像,并装金绘梁,立《普照寺开建檀越助缘福田赞语》碑。至天启中,寺已凋零,百废待举,有铁磬流传后世。
崇祯初,僧人罗鉴安字太和修习禅法十年,游历吴越归来后,围绕寺院边界开好沟埂,栽植柏树一万四千,建云榭一、地藏殿一、碑亭二和维摩方丈室十五,安绵兵备道刘梦柱题“慧灯普照”匾额。崇祯六年(1633),严锡命来寺读书,见寺廊庑甚治,香火旺盛,僧舍肃然。又置灯田二百余亩,供养长明灯。至此,慧灯长明无夜,钟磬有时,绳床参放有法,会食栖讲有仪。期间,严锡命考中举人,又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任通州知州。又,张献忠军队数次侵扰,周围的寺观大多被烧毁了,唯独普照寺岿然尚存。当时乱军举火要焚毁地藏殿,火把却自行熄灭了,众人感到灵异,认为是地藏法力所加,受到震慑,就合掌离去了。崇祯十六年(1643),到访的严锡命撰《普照寺长明灯碑记 》记其事,郡学生李迎旭书碑。第二年,张献忠称帝,任命严为右丞相。
至康熙中(1662-1722),僧宝山重修寺院,并纳本地方山寺和万寿寺为分院,兰若相望,为绵东香火旺地。乾隆中叶,四世僧净瓶兼营几寺,将方山寺创成全貌。乾隆五十六年(1791),叶上林经此到罗江参加州试,夜宿于寺。嘉庆初年,五世道昌又在分院方山寺创立中殿。嘉庆三年(1798),六世僧德昭任绵州僧正司,管理全州僧务。[1]嘉庆五年(1800)四月,白莲教军至境,七旬老僧道参守护焚献没有离开,教军听闻崇祯中前事,致敬而去。不久,德楞泰督兵追剿教军,教军从寺近侧杨家滩踏浅偷渡,半被冲没。道光初,六世德正等以本寺之规,再次振兴分院方山寺,使两寺并峙于绵东。道光十二年(1832),僧德正、圆定等重修部分殿宇。[2]咸丰十一年(1861),历经蓝乱的绵州之围,普照寺再次历劫幸免。乱后,知州文启临此,在寺壁题诗:“乱后游人少,禅关太寂寥。慧灯长不夜,劫火岂能烧。古殿香留久,残碑字半消。秋声吹落叶,风雨晚萧萧。”光绪后期,绵州进士陈湋在丰谷倡设“涪南创业文社”,隔岸观寺,写有赞语:“马嘶之渡,枫林如画,留诗客以停车。兰若标题朗,慧灯而普照。盖山川钟灵之气衍为神皋奥区,而豪杰应运而生,不少名宗右族。”光绪三十二年(1906),普照寺学堂移至松垭新场,成立第二学区区立第四小学校。
解放前,普照寺殿宇巍峨,圣像庄严,古柏参天,有寺田八十余亩,天启年间铁磬一个,崇祯年间匾额二道,性思任住持,僧众十五人,仍为绵阳一大名寺。
解放后,寺院作了农会和村办公室。1952年土改,让受管zhi地zhu毁掉神像,遣散僧人还俗,把庙堂改成学堂,把土地和房屋分给十多户农民。稍后,部分古柏被锯掉,木料加工成公she公用的桌椅板凳,在大yue进的几年,柏树被砍尽。1964年,将寺院拆掉一部分办第二小学校。接着又在此举办松垭中、小学校,期间,各殿堂最终被拆完。80年代,有百姓在原寺前搭建简易寺庙,经反复拆建三次后,扩建成现有的几间平房和一座二层综合楼。[3]
三、故事传说
1.普照寺是明代严氏故宅
同治《直隶绵州志》载:“明进士严锡命故里,在州城南。”又,“《旧志》城南隅传为进士严锡命别业,荒落百余年矣。”
涪江两岸的丰谷、松垭一带,自古多盐井,水、陆盐运发达。江上有水陆码头,江东为坝,养着大群的马,群马嘶鸣,场面欢腾,故名马嘶渡坝。坝中有严家槽,明代有严氏族人在此邻江而居,他们贩盐而富,生活殷实,供佛斋僧,施惠于邻,重视文教,人才辈出。传说到天顺年间(1457-1465),严氏捐出自家宅院,修成普照寺。普照寺中设有学堂,从这里走出了两个举人和一个进士。
嘉靖年间(1522-1566),严玉振考中举人。当时,严世蕃权倾朝野,网络遍及天下。作为远方族亲的绵州严氏,传说为其招募兵勇,训练马匹,在马嘶渡坝划地百余亩练兵。后来严世蕃被处决,但普照寺与严世蕃有关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万历年间(1573-1620),严家又出了科举新秀——严心师。其名心师,号一所,举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天启二年(1622)任湖南省石门县知县。上任第二年,到城关拜谒文昌祠,见祠宇阒寂,椽朽龛坏,无容膝之处,把文昌祠迁建至学馆旧址,提振了石门的文昌信仰风气,作《募修文昌祠引》记其事。第三年初夏,霪雨连月,民苦耕作,乃开坛祈晴,作《祈晴祝文》。
马嘶渡坝严家槽是严锡命故里,别墅在城南一隅。万历时,严锡命年纪尚幼,到故里普照寺游玩了一次,黄叶满院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崇祯六年(1633)到寺读书,看见在僧人罗太和的经营下,廊宇甚治,僧寮肃然,面貌一新。苦读几载,赴四川乡试,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中丁丑科刘同升榜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任通州知州,在任三年,修通州学宫、泮池、大门,遇李自成军队攻城,“衣红袍登城,手点大炮击贼”,州人敬之,严获朝廷嘉奖。通州陷落后,逃回绵州。崇祯十六年(1643)孟夏,严再访普照寺,受住持僧罗太和之请,作《普照寺长明灯碑记 》。
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稍后,闯、献二军先后至绵州,张献忠在此战胜马科,逼退大顺军,改绵州为得胜州。在围绵之战中,知州徐体国守城殉难,与明朝共亡;严锡命见明朝大势已去,首降于张献忠,张见之必称严先生,收为心腹,获严死命效忠。十一月,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设宰相及以下府部文武官员,以汪兆麟为左丞相,以严锡命为右丞相兼吏部尚书等等。张建梓潼太庙,作有诗,严锡命有和,刻于天尊殿八卦井旁。张命严刻圣谕碑并作注于碑阴:“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传说严锡命身居高位不久,就开始骄奢起来,张献忠“见其宅第壮丽,即命斩之”。又传说,张献忠死后,严锡命仍然支撑着大西国的残局,清朝定鼎后隐居某处,得善终。
当你走进普照寺,你是否知道这里是出了两举人一进士的地方?你是否知道大西国“伪官”严锡命故里原来在此?
2. 屡历兵灾而不毁
崇祯年间,李自成和张献忠乱军数次侵扰州境,寺观庵庙大多被焚烧殆尽,唯独普照寺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乱军来扰,至地藏殿时,命众人举火焚寺,刚一点燃,火就自行熄灭了,众人感到很灵异,被地藏菩萨的法力震慑,于是双手合十离开了。
一个半世纪后的嘉庆元年(1796),川楚白莲教乱爆发,逐渐祸延川西,绵州知州刘印全率士民筑城,四乡筑堡修寨,军民严阵以待。嘉庆五年(1800)四月,教军至境。经过普照寺,其它的和尚都逃难跑了,只有老和尚道参看守香火没有离去。教军要焚寺,道参讲了崇祯中的旧事,众人“闻前事,致敬而去”。教军被德楞泰督兵追剿至普照寺附近的杨家滩,踏浅偷渡,半被冲没。
又过了半个世纪,发生咸丰辛酉(1861)之乱。蓝大顺几十万乱军围困绵州,四乡遭到严重破坏,普照寺又神奇地保存了下来。乱后,文启接任绵州知州,处理战后事宜。他来到寺中,欣然题壁:
乱后游人少,禅关太寂寥。慧灯长不夜,劫火岂能烧。古殿香留久,残碑字半消。秋声吹落叶,风雨晚萧萧。
普照寺历经崇祯张献忠之乱、嘉庆教乱和咸丰蓝乱而安然无恙,是不是很神奇呢?
3.叶上林赶考夜宿普照
叶上林,名凤来,又名上林,字桂岩,号藩城,绵州东乡刘镇雨台山人氏,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五十四年(1789)通过梓潼县试,五十六年(1791)得绵州州试冠军,嘉庆十三年(1808),中戊辰科举人,二十五年(1820)中庚辰科进士。叶上林是清代绵州四乡产生的第一个进士,堪称绵州的“文曲星”,他与普照寺有何缘分呢?
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十七日,叶上林在父亲叶窦圃的陪同下,到罗江参加绵州州试。行至马嘶渡时,已是黄昏,兼遇暴雨,熊姓渡夫不肯开船,只好夜宿普照寺。此去,得州试第一名。
4.寻找“乌金匾”
马嘶渡坝是胜地名区,普照寺是左绵古刹。
至民国时,寺中还悬有古匾二道,其中一道是“慧灯普照”匾额,由安绵兵备道刘梦柱题写于崇祯初。
匾中所指的慧灯,即崇祯年间设里的长明灯,当时设有灯田两百余亩。绵州知州文启:慧灯长不夜。绵州进士陈湋:慧灯而普照。这个慧灯的灯盘至今尚存寺中,石质,直径两尺有余,厚一尺,雕有莲花,你能找到它吗?
失去后才知珍贵。现在,普照寺信士遇来人便爆心病:普照寺遗留有三块乌金匾,早年被9村5组的熊德周收到家里。87年时,有文物贩子上门求购,开价80万,熊见上门就开高价,想来可以更高,就未答应。对方见行事不成,就带他到北京,要引荐给买主。结果在路上被公安抓获,两人受到处分,乌金匾被没收后,移交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在熊德周已去世,大家千方百计找宝贝,但始终杳无音信。
后记。普照寺始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但每日念着阿弥陀佛的信士,大多并不知道它的过往。粗浅识记于此,希有所裨益。
(李戴于2018年8月15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