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枧镇尖山子紫阳观,藏着一段一贯道的故事

标签:
一贯道紫阳观 |
分类: 石刻遗馨 |
紫阳观,在游仙区小枧镇三星村尖山子西麓,坐东向西,依山面江。民国《绵阳县志》:“紫阳观,在治东十里,在金山之麓,乾隆初建。”“金山,白云洞左首。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半有紫阳观。”
观中有清末民初一贯道道首蒋加志墓碑,宽0.8,高1.8,厚0.2米。碑额方正,刻双龙戏珠,题“超尘脱俗”四字。碑身联:“紫阳山中藏佛骨;东塔岭上现金光。”碑云:
【蒋公加志之墓
生光绪丙子年(1876)三月十四日巳时,卒民国己巳年(1929)三月廿二日子时。
门人:廖显名,李炳元,巩瑞云,廖文畅,王模荣,谭堂顺,李定山,李永富,李芳海,张昌荣,尚清真,赵清真,董立志,邓修真,张明真,赵福真。奉祀。
大中华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巳季夏月廿八日谷旦】
碑阴刻生平:
【吾恩师蒋公,乃三台县西路[1] 人氏。幼而家贫,失怙,终鲜兄弟,幸而慈母犹存。师下苦力,以养萱/志,称家竭诚,送老归山。师虽未读诗书,然孝亲敬长,处己待人,尽与孔孟之礼相符。年未二/十,看穿名利,每下苦力所得薪赀,概来作成慈善之事。素性清高,好游名山崇林,阅三教礼节。/是以访寻明师,进礼于小枧沟陈氏佛堂,[2] 得显忠陈老师之善诱训导,更得至诚祖师/传授‘一贯心法’。深悟玄学三十六秋。不辞苦口,渡人说法;不怯危险,阐道化愚。凭其正气,作慈/航彼岸;取其直朴,开甘露法门。潼、绵、剑、梓,从游不少;中、遂、射、蓬,受教益多。其待人不矜不骄;而/处己,无怠无荒。前岁五旬寿日,众门人祝以联曰:“大慈大悲,时中吉士;常清常静,世外高人。”前/数载而常语众门人,曰:“欲度其己,不若当先度人。”故两次三番,不惜赀财,不惮烦劳,鼓力超拔/乾坤后学,俾人人得登道岸,携个个得入莲邦。此皆吾师之苦衷,而众所共见共闻者也。
突今/三月十四日午正,师偶得疾,即呼瑞云至榻,而告之曰:“吾数尽已。天命所定,不敢违也。子可/佛前恭设香案,吾将大事传授于汝。子必勉之!”毕,竟不言不语、不食不饮。迨至廿二日子正,师/竟归空于紫阳观中。当是时也,有门人得见光明白毫大放于东北方上。此非祥兆而何?正所/谓:“功圆果满天书诏,逍遥跨鹤上玉京”。即时,谨备衣衾,掩殓入棺。次早,瑞云等叩请本境地主,/乞讨一席之土,以便安瘗师尊形骸。吾师办道,辛苦一世,及门远近乾坤、众后学等,均皆难忘/师之厚恩大德。聊竭凡悃,刊石以志不朽云耳。
后学廖扬廷沐手敬书】
碑旁有蒋公石像,站立,穿对襟道袍,左手于胸前持书卷,右手握拂尘,宽0.8,高2,腰围1.8米。
墓志言蒋公是三台县西路人氏,生于光绪丙子年,年未满二十岁即入道门,在小枧沟陈氏佛堂得到陈显忠的训导,又得至诚祖师传授一贯心法,在之后的三十六年中,收徒度人,潼、绵、剑、梓、中、遂、射、蓬诸州县的受教门人众多,最后于民国十八年三月在紫阳观中去世。
一贯道兴盛于20世纪三十年代。据墓志,一贯道于十九世纪末已经传至绵州城郊,在兴盛之前,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延伸阅读】绵阳一贯道
会道门最早传入绵阳市境的是清乾隆年间传入江油的红灯教。之后,各种门类的会道门组织逐步在境内各县城乡成立。这些组织规模不一,有的发展道徒数十人,有的数千人。至民国后期,境内的会道门种类多达60余种,主要有一贯道、红灯教、性理道、老母道、归根道、明理道、无生道、理门道、无生老母道等等。20世纪50年代初,被人民政府取缔,个别道首被镇压法办。
一贯道由“白门”支系“东震堂”发展而来,光绪年间更为此名。至民国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最大的会道门。民国30年,一贯道道徒钟林随东北大学来三台,发展道徒约40人。次年,周荫田和唐晓峰在三台玉皇乡老君庵设坛传道,有道徒约四五千人。民国34年,一贯道传入江油。民国36年,传入梓潼、安县。民国36年以后,一贯道成都支系和西安、汉中、重庆、北京、山东、天津支系先后到绵阳县发展,到1949年共发展一贯道道徒1.2万余人,坛口346个,坛主362个,点传师150人,大道首31人。至1949年底,境内各县城乡普遍设有坛口,发展道徒数万人。
(沙爷拓片,钱成国老师拈出一贯道主题,李戴于2018年7月19日记,参2007年《绵阳市志》)
附1:道观门联是以八仙为内容的奇字联,一仙两字:
拐李祖师/道法高,钟离老祖/把扇摇,洞宾背剑/清风绕,湘子云端/吹玉箫;国舅手执/云牙板,果老骑驴/过仙桥,仙姑来敬/长生酒,彩和提花/献蟠桃。
附2:有一石像,道人形象,站姿,高1.1米,宽0.35米。山顶为玉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