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乡木龙观王氏

分类: 石刻遗馨 |
凤凰乡木龙观一带,山水形胜,物阜民丰,明代赵氏居住于此。明末兵燹,陕西汉中府王学避乱入蜀,入赘于龙安府平武县兴仁里乐安寺之通坝寨子河姜家。二世王治国于康熙初插占于绵北八里木龙观,族分王珠、王琳、王珍、王举四枝。王氏安居于此,至道光中,人丁达三百余人,至光绪中,丁几盈千,成为木龙观一带的首姓。王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不断有族人脱颖而出,成为名重一方的乡耆和读书人,如王魁元、王三元等;王氏还热心地方公益,如修建王家桥、石河堰、水碾等,办理经书印刷作坊、办学堂、料理乡里公事。
一.木龙村的王家桥
王家桥位于凤凰乡木龙村(1村)5组,在木龙观河坝东侧跨芙蓉溪上,东西向,是五墩六孔的平梁龙首桥。
桥面由单块石板连续架设而成,全长>35米,中间四孔跨度偏大,都在7.2米许,边孔长约4米。桥面宽0.93,厚0.39,高1.8米。桥墩风貌一致,先在河床栽进特别宽厚的巨石,作为基石,基石周围培土石。然后在基石顶部随墩形凿凹坑,把墩石嵌进底座,用三合泥浆勾缝。墩石有两层,浆砌,上下水削角,俨然一整体。下层厚度占三分之二强,上层凿成凹字形,与桥板嵌卡衔锁。墩首雕成龙形并稍出于下层,首尾长2.25,宽1,厚0.76米。
龙形较为拙朴,龙口开阔,微张,露齿,伸舌顶珠,鼻、眼、角、耳、爪则于顶部造型。风化较为严重,鳞甲、足爪仅能稍见其形。
王家桥东为岳王庙坝,西为木龙观河坝,均为富饶丰产之地,是容易产生乡绅和读书人的地方。有王大爷介绍,桥是由木龙观王家状元修建的。族人言状元叫王魁元,墓在某地。据墓志,王魁元,字斗庵、伯銮,自号山左居士,梓潼县童试冠军,游泮绵州,生员,在木龙观开馆训徒,蒙训到老,子弟中多有得意者,例赠正七品散官衔文林郎,生于乾隆乙未(1775),卒咸丰庚申(1860),寿八十六岁。看来这个“状元”是对县试“冠军”的拔高误解。但王魁元的生卒时间和童试冠军的佳绩还是为王家桥的年代提供了参考。取得童生资格的年龄一般较小,如果他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之间取得童试冠军,那王家桥修建的时间就在乾隆后期了。
木龙观东侧河坝中,有赵侯庙,俗名红庙儿。康熙初,王氏来此插占为业,见坝中有赵家坟和赵侯庙,木龙观处为赵官嘴。赵氏多亡于兵燹之中,后来的王氏兴业于此,保留了赵侯庙和赵家坟。物是人非,今天已经找不到赵侯的可靠信息,倒有乡人介绍赵侯是宋朝人,若此,绵州乡贤赵鹏飞倒最有可能。
红庙儿河坝中种胡萝卜,称为木龙观胡萝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庙后原为大队保管室,已废,田间地头有木龙观石碑和石构建,庙前立王氏《宗支族戒合记》碑,碑云:
【宗支族戒合记
从来物本于天,人本乎祖,有自出之。祖有远宗之祖,有近承之祖,宗功祖德,所由来也。《礼》[1] 云:/“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睦族。旁支合族,昭穆序而人道极矣。分属后裔,应承宗祧,宗绪不问,未免忘祖,规戒不/立,难云善后。
呜呼,可遥溯世系:族分于周,谱隶姬牒,家本西秦,世传东洛,明季寇乱,避兵/入蜀。高祖学太府君,以婿赘姜,隶册龙平兴仁里乐安寺之通坝寨子河[2] 。/国朝康熙初,乱平,学祖见背,子安太府君方入冠,奉姜来绵,占居此土。祖分四枝,不外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距今人经六代,丁繁三百有奇,中间百余年耳。总则拆屋而吹,门户各立,/大要不越绵北之区。第土寡人众,后此丁口愈繁,四散星零,溯委穷源,茫然无稽,可悯孰/甚焉。言念及此,宗支诚重,而族戒也不容轻也。
故合族众议,每房各议一公正族长,设立/族戒规禁,朝夕劝戒。广孝悌以端其本,重节俭以开其源,凶暴众惩,顽硬同化。庶房族子/孙,冠义履仁,不敢作奸犯科。耕者力农勤桑,衣暖食饱;读者青灯黄卷,丹桂紫袍。此合族/之光也,我何力之有焉?且规戒之立,固一族非为一人,故戒取乎严,期于不犯,罚从其宽,/要诸可久行。见尊祖敬宗有当于孝,亲宗睦族无忝厥伦。且于/圣天子孝治之深心,平章之雅化,未必无补。故勒之贞珉,以告我子孙曾元,世世永守勿替。/夫非忠厚之流泽长,而亲亲之诒谋远哉?
五世孙生员斗庵王魁元薰沐记/
今将规戒条禁刊刻于后:
一.护守祖茔。祖茔者,先人之形神所寄,灵爽式凭。严禁人畜斫伐践踏,惊泉下之魂。违戒者,/量罪轻重,公罚。不服者,送官究处。
一.和睦宗族。宗族者,一脉之流衍。派别支分,无非螽羽瓜绵。同是子孙,无亲疏也。世既久,不/无参差,而伦分世次,不容相夺。时念亲亲之训,毋或卑凌尊、强欺弱,孝慈友恭,宗族和睦,/自不致同室操戈,诒坫宗祊。
一.均守田产。田产者,先祖所遗留。界限攸分,不可相侵。田坎地埂,以上管下,共堰使水,上放//下接,不得越田放水,下铲上盖。不遵者,凭族理处公罚。
一.族有恃强凶横、不认尊长者,凭族家法处治,外刑牲祭祖,以为愚顽者戒。
一.族有以大押小者,如果有心欺凌卑幼,凭族共加排斥,不令仍蹈前辙。
一.族有以小犯上者,务查明有无故犯,凭族理明,小则培礼伏罪,大则送官究处。
一.族有叫骂宗祖者,务须亲见确实,鸣族法,处刑牲祭祖,不得误听人言妄罚。
一.族有以仇加害者,借故枉罪,凭族理明,即以枉罪污人之罪处治,不令后此图报。
一.族有以老泼虿者,惟子是问,理明公责,以故支之罪。
一.族有遇事支妇向前者,凭族理明,即治故纵之罪,量事酌罚。
一.族有河坝、山坡、田边、地角,各有分受;桑桐竹木、瓜果粮食、菜蔬什物等项,物各有/主。不分昼夜,私行自取,即是偷盗,即盗贼罚处,不受鸣官,不分人己。倘见者情隐,/即与盗贼同罪,鸣众公罚。
以上各条,皆合族公议,实居家紧要、重大急务,犹庸夫愚妇易犯之规。勒诸石,永/垂家戒,俾世世子孙曾元触目惊心,不啻暮鼓晨钟也。夫恪遵家戒者、不犯家法/者,即是孝子贤孙,凡我合族,胡弗勉而行之?/
鸠众族长:王玉元,王易元,王普元,生员王魁元,生员王三元、生员王名元,王大士,王殿元。
王调元、王大清四斗五升,王抡元、王大禄四斗二升,王正元一斗,王大壮捐谷七斗二升,王大选捐谷四斗,王大明捐谷二斗三升,王大伦王大顺捐谷二斗三升,王大朋捐四斗,王大经捐谷四斗,王大安捐谷二斗三升,王大志捐谷七斗二升,王大邦捐谷三斗六升,王大翊捐谷四斗二升,王大贤捐谷八斗四升,王大奎、王大乾各谷二斗,王大坤谷一斗二升,王楠、王槐各谷二斗,王简谷四斗,王标、王栋、王楷各谷一斗四升,王明捐谷四斗二升,王洪捐谷二斗三升。
碑之树也,条戒共遵,自可本支百世于万斯年。第善始尤贵善终,故共议捐谷八石,以作伦常会本,公共经理,秋买夏卖,颗粒不借,预备不虞。会期正月十六日,清算子母。捐谷一斗至二斗者,一人赴会;三斗以上至四斗者,二人赴会;余皆推而行之。除酒食费用外,仍生息以为久远之计云。
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岁次戊戌首夏月朔一日谷旦】
树有根本,人有源流。大凡各姓,在旧时宗法制度下,都有族规家法。此碑记述了木龙观一带王氏“族分于周,谱隶姬牒,家本西秦,世传东洛,明季寇乱,避兵入蜀”,落业在“龙平兴仁里乐安寺之通坝寨子河”。康熙初,年刚二十的王安,奉母姜太君来绵,落业于绵北八里木龙观赵官嘴,族分四枝。自此,王氏完成了明季由陕入川,清初又由龙安府平武县内迁绵州北乡的两次迁徙。
王氏到木龙观繁衍到六代,人丁三百有奇,于道光十八年订立“族戒规禁”。其中族规三条:“护守祖茔”、“和睦宗族”、 “均守田产”;族禁八条,对可能出现的以下八种族人设立了“规禁”:“恃强凶横、不认尊长”者、“以大押小者”、“以小犯上者”、“叫骂祖宗者”、“以仇加害者”、“以老泼虿者”、“遇事支妇向前者”、偷盗隐盗者。
“族戒规禁”要求族人恪守族戒,不犯家法,大家“尊祖敬宗,亲宗睦族”,宗族自可百世于万斯年。
宋明以来,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族权布满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与政权互补互用,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而就在木龙观一地,既有代表皇权的《本邑禁碑》,又有代表族权的《宗支族戒合记》,两碑完好保存一地,这对我们研究清代的乡村自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礼记·大传》语。
[2] 据《王氏宗支世谱叙》,其地在龙安府平武县石牛乡兴仁里乐安寺寺之通坝寨子河。王学太府君,单讳学;王安太府君,单讳安,《王氏宗支世谱叙》记为治国。
木龙村卢飞书记提供手抄《王氏宗支世谱叙》,云:
【王氏宗支世谱叙
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有出之。祖有远宗之祖,有近承之祖,宗功祖德,所由来也。《礼》云:“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旁之支合族,昭穆序而人道极矣。分属后裔,应承宗祧。宗绪不问,未免忘祖;谱牒不立,何以继后世乎?
遥溯世系,我族原隶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以爵赐姓曰王。递传至王元,居琅邪系其郡;元之弟王威,居太原系其郡。当时琅邪、太原并称,考我族所出,实太原之后,改姓曰王,比也。始祖王公讳酋,居天官之职,世居陕西汉中府洛阳县,有天官墓志。
唐宋以前,远而难稽。明季寇乱,先祖伯仲三人,长讳义明、次讳成明,三无考。其二先祖后兴,并无所考;我先祖长,负幼子。公讳学太府君,避兵入蜀,以婿赘姜,隶册龙安府平武县石牛乡兴仁里安寺之通坝寨子河。姜、王二姓朋粮。及国朝康熙初,乱平,学祖见背,治国府君年方入冠,奉母姜太君,来直隶绵州北乡八里地名木龙观赵官嘴插占为业。治国祖生四子,长曰珠,次曰琳,三曰珍,四曰举,始分四枝。其后派系,以周而降,派系以元;由元而降,派系以大;由大而降,派系复单名以希。自此时,人全九代,丁几盈千,四散星灵,各立门户。既无祠以将其敬,恐牒谱以纪其系。甚虞兴远年湮,支分派遥,视同宗于途人,等一本于秦越也,况族谱。自始祖见背时,房被贼煅,已焚于寨子河,中间百有余年。历祖有志未就。
此细揣摩先人之典,非齿无以知其本,非德不能成其叙。况余年不过四旬,敢作聪明、以乱先人之宗谱乎?于是访始祖碑记,按谱溯籍,创为草稿。受请次房生员三曾祖王公讳魁元,三房生员曾祖王公讳三元字树堂二大人,同为修饬,加以润色。俾先兴本源瞭若观火,不致错乱宗盟;后裔谱牒明如视斯,永定画一。使编议字派,以守先祀。再越数传,丁口愈盛,何以范围曲成,如相告语于一堂哉?愚之意亦惟是尊祖敬宗而已。受编三十二字,以为辈伦次弟。我族若子若孙,其能功宗燿祖者,是二大人之所厚望,亦愚之所深幸也。为序。
今将字派列后:
文希先正,德宗盛仁。在朝履礼,承祖怀清。忠义世守,传家为贞。有子克继,万代永兴。
故鼻祖王公讳囗府君、王宅囗太君之灵位
故远祖王公讳囗府君、王宅囗太君之灵位
故太祖王公讳学府君、王宅姜太君之灵位
故烈祖王公讳治国府君、王宅谢太君之灵位
故天祖王公讳珍府君、王宅谢太君之灵位
故高祖王公讳宗周府君、王宅李太君之灵位
故曾祖王公讳三元府君、王宅杨太君之灵位】
据此,王氏入川第一代是王学,第二代入绵,名王治国,落业于绵北八里木龙观赵官嘴,配谢氏,生子王珠、王琳、王珍、王举。继传周字辈,续传元字辈,再传大字辈。王魁元是二房第三子,王三元讳屏,字树堂,是三房长子。传至九代,丁几盈千,在大字辈以下,订三十二字字派。
四.赵官嘴王氏墓地
王氏墓群数量大,碑型多,年代全。木龙观一处的数量就上百,如再算上永清村、马鞍村等地,数量更在数百。所见墓碑上至乾隆,沿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而下民国,在经历共和国建国初期30年的空白期后,又于上世纪80年代恢复树碑传统。
碑文有比较统一的风格。内容均简练地介绍了墓主的生卒配葬祀等情况。横向联系,可隐约可见王氏的渊源、迁徙历史和宗支脉络。所观瞻碑中,常见“婚字皆名门”、“婚嫁悉巨族望门”等句,反映出当时社会婚嫁有寻求门当户对的传统。撰书者有像王魁元、王楷这样的同族读书人,也有带姻亲关系的读书人,还有像王永宽、谢迩恩这样的受业门生。
无奈拜读的石碑不过十来方,部分刻字又被蔓草叶泥所遮,故无法获取王氏稍全的信息。谨翻译几方碑刻,以管窥豹。
1. 入绵始祖王治国墓
皇清待赠新故显考王公讳治国之墓
王学在明季避乱入蜀,康熙初王治国奉母姜氏来绵。
此石碑落款“乾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1756)二月”,真是王氏落脚绵州不久之后的时间。碑文字迹尚在,可惜模糊难辨,从“大清国四川西道龙安府平武县石牛乡兴仁里通坝寨子河人氏”一句中,证明王氏《宗支族戒合记》所记“龙平”,即龙安府平武县。龙安府平武县兴仁里乐安寺之通坝寨子河正是木龙观王氏明代入蜀的落脚点和入绵的起始地。
2.文林郎王魁元墓志
王魁元,字斗庵、伯銮,自号山左居士。其墓在木龙观赵官嘴竹林中。上覆歇山顶盖,宝顶缺失,四角有损,鸱吻、双狮雕刻尚可。顶盖下立四柱,联:霁月光风,追思雅度;金山字水,蔚起人文。额:维德之府。四柱间嵌碑志,云:
【皇清例赠文林郎王公字斗庵大人墓
公讳魁元,行三,配谢孺人。为人光明俊伟,孝友性(成)。/冠童军,游州泮,学使期以大成,而每数奇。训徒囗,/立雪者,多得意。年届耄耋,犹抱膝长吟、课诸孙,囗/品高尚,洵足为闾里光。生乾隆乙未(1775),卒咸丰庚申(1860),(寿)/八十六岁。是为序。
眷晚梓邑增生叶含瑞撰
受业门生彰邑廪生何希韩顿首书
男:王大壮、王大同、王大本、王大勇。孙:王璞、王瑗、王囗(注:王葱)、王琦、王玳、王琛、王珩、王珚。曾孙:王文轩、王文开、王文锦、王文盛、王文囗。
胞侄:大柄、大才、大权、大晋、大友、大甲、大志、大慎。婿黄:永龄。婿孙:罗荣富、曾宏志、薛彦文。
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1860)二月十五日谷旦】
题解:王魁元,字斗庵,例赠文林郎,在兄弟中排第三,元配谢孺人。其为人光明俊伟,孝友性成。在梓潼县试中,拔得冠军,进入绵州官学学习,成为生员。学使看好他的前途,但命运不济,科举无成。开馆蒙训生徒,那些诚心求学者,多有成就。到八九十岁时,还吟诗抒情和教育子孙,德品高尚,实足以为乡闾增光。生于乾隆乙未,卒于咸丰庚申,寿八十六。
碑主王魁元在嘉庆己卯撰《木龙观记》,道光庚戌撰国恩翁王连升墓志,道光戊戌撰王氏《宗支族戒合记》。在木龙观重建里有他合族族长的影子,在口碑中,他是现存王家桥的修建者。他是一个科场失意者,一个有威望的教书先生,是名重一方的乡耆。
3.王魁元母亲谢氏墓志
【故上寿谢老孺人之墓
孺人,起宇公德配。生雍正甲寅(1734年),卒嘉庆戊寅(1818),寿八十有四。卜葬于此,因铭诸石。曰:
懿哉孺人,囗囗囗囗。/佳城丕焕,式昭德音。
辛酉选拔姻晚囗囗囗(拜撰)
婿:杨永义大女,易开祥二女。男:王鼎元,王殿元,生员王魁元。孙:王大壮、王大材、王大柄、王大志、王大甲、王大本、王大同、王大猷、王大友、王大权、王大勇、王大晋。曾孙……。
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次戊寅黄钟月朔六日谷旦】
4.王魁元元配谢氏墓志
【清待诰王氏谢老孺人之墓
孺人,彰邑增生士选公侄女,系庠生斗庵公嫡配。生/乾隆癸巳(1773),卒道光乙未(1835),寿六十有三。孺人囗囗/阃范,花甲延龄,留兹懿德永著芳型。
姻再晚廪生吕函钟拜撰
男:王大壮、王大同、王大本、王大勇。孙:王玳、王璞、王珩、王珣、王琯、王珚。胞侄:王大才、王大志、王大友、王大柄、王大甲、王大晋、王大慎。婿黄永龄。
道光十五年(1835)岁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谷旦】
5.王殿元元配姜氏墓志
墓碑由顶盖、碑板、夹石、额枋、地栿、抱鼓、基座等组成。顶盖歇山式。有双狮蹲踞屋面。柱联:天宝物华,颁来凤诰,地灵人杰,肇起龙章。额:壸仪斯在。多处雕刻有人物、动物和花卉,抱鼓上圆雕双鲤,少见。墓云:
【清故显妣王母姜老孺人墓
王姜孺人,余表叔殿元公德配也。徽柔懿恭,克俭克勤。振家有声,孺人之力居多。非曰阃内之贤,抑亦女中之英也。育三男二女,婚嫁悉巨族望门,孙曾则兰馨桂馥,其祥发之长,目可拭焉。生于癸巳(1773)三月二十一日丑时,卒丁未(1847)十月十六日巳时,享寿七十有五。是年卜葬于斯,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云。
甲辰恩科举人谢迩恩撰书
男:王大甲媳白氏,王大志媳梁氏,王大慎媳薛氏。孙:王恕沈氏、王恩陈氏、王庚夏氏、王中刘氏、王书张氏、王春刘氏、王记、王达。重孙:文……。
胞侄:王大材、王大柄、王大甲、王大友、王大权、王大壮、王大晋、王大同、王大本、王大勇。婿:吕明扬大姐,夏鼎元二姐。
大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岁次丁未十一月二十六日谷旦】
6.故显妣王宅沈氏墓
垂禧后昆。长为栖凤所;永作卧龙亭。
孺人乃大成公元配,生道光丁亥(1827)四月初八/丑时,系北囗一里大门坝生长人氏。享/年四十三岁,殁于同治己巳(1869)五月十四辰时。爰/勒石以志。
堂侄王楷撰并书
祀男:王才白氏,王顺姚氏。孙:王文富,王文安。期服侄:王春,王伦。
光绪元年(1875)岁次乙亥十月上浣日谷旦
7.清待赠王公讳标、待诰王史太君墓
公系囗囗容春大人之长子也。生于嘉庆辛酉年(1801)五月廿九日巳时,元配生乾隆乙卯年(1795)十月廿二日寅时,享年七十三岁,卒同治丁卯(1867)三月初五亥时。是年卜葬后,勒石并志。
男:王科、王文囗,王文泰。
胞弟王栋……
皇清光绪元年(1875)岁次乙亥……。
8.故待诰王母袁老孺人之墓
孺人袁,吾堂叔文周德配也。惟得顺从之道,育生(子女)/各一,婚字皆名门。生乾隆庚寅(1770),殁道光丙申(1836),寿六十有/八。卜葬于斯,爰勒石以志。
堂侄生员王魁元书
男:王易元罗氏。孙:大起,大囗。子婿:易开新。孙婿:何代顺。胞侄:王朝元,王普元,王玉元、王福元。
皇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1837)仲冬月朔十日
9.清生员王公字树堂大人墓
公讳屏,派三元,行一。身列郡囗囗教……轫者,有数人焉……男一女三,倶婚字名门。生乾隆丙戌(1766),卒道光甲辰(1844),寿七十有九。囗年卜葬于斯,爰勒石以志。
受业彰邑廪生王永宽拜题
男:王大翊媳高氏。孙:王廷、王延、王建、王达、王迪。
婿:陈文彩大女,胡学道二女,陶囗囗三女。孙婿:陈维囗。
大清咸丰九年(1859)岁次己未清和月中浣日
10.故显妣王宅何太君墓
孺人乃前文公之女也,原配希槐为婚。平生性情淑贤,勤俭持家,务农纺织。助夫丕振家声,教子义方,育五男二女,婚字皆孺人之力也。原命生于前清光绪戊戌(1898)相六月廿六日酉时受生,在阳享年春光五十一岁而止矣,大限亡于民国戊子年(1948)八月十七日巳时告终。卜葬于斯地,山明水秀,游启文人,子孙衍庆,故勒石不朽云耳。
祀男:王荣先媳宋氏,王保先媳龙氏,王国先媳曹氏,王安先,王泰先。孝孙:王正囗,王正囗,王正发,王正达、王正远。
子婿:陈兴汉大女,殷地厚二女。胞侄:王绍先李氏,王伦先李氏,王平先岳氏。侄孙:王正科,王正第,王正级。堂侄:王润先薛氏,王财先卢氏、王惠先,王愷先,王礼先。堂弟:王希忠。
民国丁酉年[1] 春二月二十七日吉时谷旦
11.故王公文盛、母殷氏之墓
碑在王家桥上游,墓主是王魁元曾孙。云:
公系王琛公之长子也,生咸丰己未相七月二十日寅时。幼读书,壮务农。元配殷氏,生丁巳相正月十五日巳氏,系殷万富之次女也。夫妇和顺,孝敬无亏。育一男,义方教子。中年理公,排难解忿。城乡称赞。公卒于民国癸丑年正月初四日申时告终,母卒于
祀男:王希文刘氏。孙男:王德先文氏。侄婿:李安廷大姐。胞弟:王文礼罗氏。胞侄:王希武姚氏,王希祯凃氏,王希祥罗氏,王希初。
中华民国二年岁在癸丑季春月上浣日谷旦
在木龙观西侧1里许,隔溪有向家院子,院后有王向氏墓碑,高3米有余。《民国绵阳县志》载光绪中旌表节孝:“王向氏,夫阼阶,子荣生。”
碑由顶盖,额枋、夹石、套门、碑板、基座等组成。顶盖歇山式,鸱吻吞脊,屋面双狮把守,宝顶为四柱三开门三重檐牌坊形式,阴刻右“旌表节孝”几字。檐下刻“未山丑”三子,额枋雕人物十七,内容不识。夹石联:“玉质千秋凌吉壤;冰心一片映佳城。”套门四柱三门,额悬竖匾:“皇恩”。匾两侧各浮雕一幅戏曲图案。盘龙柱雕刻精美,两侧雕刻八仙形象。
墓碑正面书:
【孺人生于道光丁酉年(1837)八月廿五日午时;孺人殁于光绪辛丑年(1901)三月廿五日巳时。胞兄:向应贞、向应聘、向应昭;胞弟:向应铣、向应铨、向应举。外甥。堂弟王。祀男王俊廷、王俊仪。侄男:王俊彦李氏、王俊杰曹氏、王俊伦罗氏、王俊修贾氏、王俊位罗氏。
大清光绪廿七年(1901)辛丑三月吉日】
背面刻联:“志矢柏舟,流先悌囗;恩承枫陛,日月争囗。”明经进士王鸿翥撰《王母向孺人节孝墓表》,骈文,唐楷,笔画干净,算得上乡间上品。言向氏十四岁嫁到王家,结婚“旬余”,丈夫就死去,王向氏矢志守节,尽媳道子道、单身事母、敬奉姑嫜、善待侄子,守节达半个世纪,数十年芳心不改,六十五岁去世后,受到皇恩旌表,“拟入贞烈之祠”,“用表松筠之操”。云
【王母向孺人节孝墓表
盖闻苦节弥坚,千秋仰典型之化;纯孝克尽,百代崇懿美之休。唯三从之(既履),亦四德之皆通。女史记迹,自古有然;彤管标名,于今为烈。
孺人幼而(贞静),长更幽闲。堪追林下之风,可作闺中之秀。身勤绩纺,聆母训以谆谆;职任囗囗,睹星流而作作。行年十四,遂赓红叶之诗;作合旬余,竟谱素琴之调。一朝囗囗,孤镜里之青鸳;百岁分离,落钗头之白燕。黄土难干,长作同眠之梦;红(丝竟断),难牵已逝之魂。此固断肠吞声,伤心饮血之候也。从此性坚金石,气凛(冰霜)。(只)影怀夫,尽媳道兼尽子道;单身事母,体坤元亦叶乾元。我心匪石,任百(世之迁)移;妾命如丝,理千条而缮结。敬奉姑嫜,虑盘餐之有缺;慈待侄子,脱管(颖)之(非)常。饮药茹苦,几历艰辛;扑枣蒸黎,不辞劳瘁。扶还山之柩,尘染麻衣;(抚待哺)之儿,泪涤襟袖。数十年寒暑频更,芳心未改;几万日勤劳不怠,家政犹前。(恩)颁凤阙,拟入贞烈之祠;宠拜龙纶,用表松筠之操。铭曰:
莫囗囗囗,苍苍乔木。中有冰霜,藏此邱壑。操行温纯,家风肃穆。永怀是图,知止不囗。(马鬛)既封,牛眠可卜。积厚流长,川汀泽畜。贻尔子孙,永绥厥禄。
明经进士候选儒学正堂王鸿翥拜撰】
这座节孝墓坊,为王氏家族带来了永远的荣光。墓表中的歌唱,是为王向氏谱成的挽歌。山风过处,王向氏的形象就隐现在那隽永的笔划间,深沉又幽远——贞静闺秀,红妆作合。红叶之诗,素琴之调。只影怀夫,单身事母。奉姑养侄,饮药茹苦。贻尔子孙,永绥厥禄。
[1]民国无丁酉年。光绪丁酉年1897年,新中国1957年为丁酉年,又因墓主去世于1948年,故这个丁酉年最可能为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