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戴
李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291
  • 关注人气:2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2018-03-02 19:21:56)
标签:

下高桥

龙凤桥

木龙河

燕儿河

分类: 寻桥漫记

(一)下高桥又名龙凤桥、双石桥

下高桥,又名龙凤桥,位于涪城区吴家镇高桥村3组和孔雀村3组之间的木龙河正源燕儿河上。东西向,与岸平齐,两墩三孔,三石并拼,平梁龙桥。

 桥面宽1.67米,长14.3米,厚0.37米,距水面高3.17米。码头和桥墩用条石错缝干砌而成,石工、砌工俱规整。桥墩上下水抹角,墩首石由三段拼成,中部压于桥板之下,各设托木孔5个。首尾出板出墩,雕刻成龙形,长3.4米,宽高0.6米。双龙并游,上水方龙头为高浮雕,龙尾缠绕龙身至头。

上游丈许处有更早的残桥存在,石面光滑,亦两墩三孔。墩首是独石嵌于基层之上,中间凿成凹形嵌置桥板,首尾雕龙形,高翘。桥面独石成跨,仅剩右岸一孔,长2.73米,宽1.2米,厚0.26米,高仅1.09米,低小易没,故只能在枯水季节睹其真容。

新旧古桥同存,人称“双石桥”。

(二)下高桥的历史

欲知桥之历史,则需看现场、访口碑和查旧籍。

民国《绵阳县志》载:“下高桥,治南三十里,通罗江路。”

下游河道中散落有字库构建,款识中有“嘉庆元年五月”等信息。

桥西土地庙有古碑五通,其中修桥碑记两通三则:一残碑上有“系熊/约同”等字;一碑长方削角,正反两面分别是嘉庆九年和民国二年的修桥碑记。正面有“尝谓修崎岖之路,造往来之途”、“绵南五里高桥,路非大道”、“逢天雨泞涩”、“独力难成”等残句,下款完整:“嘉庆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谷旦。”碑阴为民国二年培修记载,言桥创自乾隆年间,因左岸码头倾颓而补葺。

功果不昧

绵南五、八里龙凤桥,创自乾隆年间。相沿日久,左边码头倾颓,(公等不)/忍坐视,因倡首补葺。(奈)第(大)工巨,独力难成,爰募四方,善公解囊相助。故(伐)/石培修完好,庶行人无险阻之虞,来往有荡平之乐矣,岂不懿欤?

中华民国二年仲冬月二十日

指路碑三通,一埋土中,仅剩碑额,刻“路碑”二字。一碑为光绪三十二年指路碑云:

【长命富贵

上走新店子卅五里

下走丰谷井五十里

左走老绵州卅五里

右走灰觉铺 [1] 十五里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六日】

一无款识,云:

【长命富贵

上走新店子卅里

下走丰谷井五十里

右走老绵竹卅五里

左走罗江县五十里】

桥头老翁言此为下高桥,上高桥在上游燕儿河水库中,[1]下游旧有回龙桥。

综上,龙凤桥,又名下高桥,通罗江、绵州、新店子、丰谷井,创修自清乾隆年间。嘉庆元年,乡民在桥头建字库塔。旧桥低矮,逢天雨泞涩,来往行人只能望河兴叹,嘉庆九年,众姓捐资重立新桥,改窄为宽,改低为高,因新旧并立,故名双石桥。民国二年,左岸码头倾颓,孙、雒、王、米等姓捐资培补,并更名为龙凤桥,仍俗呼下高桥。

(三)一个假想

下高桥、回龙桥或是绵阳、罗江两县之间的捷径通道。绵罗之间有金牛古驿道,明代、清代、民国的具体路线是:绵州-石桥铺-皂角铺-新铺-鸡鸣铺-金山铺-大井铺-罗江。对照地图,发现绵罗之间在金牛驿道之外还大致有三条岔路:

1.饮马渡-瓦店村-吴家坝-回龙桥-三清观-慧觉铺-明阳铺-万寿桥-御营镇-罗江;

2.饮马渡-瓦店村-泉水坡-观音桥-下高桥-孔雀寺-佛祖岩-慧觉铺-明阳铺-万寿桥-御营镇-罗江;

3.饮马渡-瓦店村-蟠龙村-李家桥-大南庙-上高桥-新庙子-慧觉铺-明阳铺-万寿桥-御营镇-罗江。

这三条岔路,在罗江县境内的路线较为明晰,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国传说,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条道路在明清之前的某些时间段里,是金牛道所在呢?

(李戴于201832日记)

附:民国二年修桥碑记的捐赀名单

功果不昧

绵南五、八里龙凤桥,创自乾隆年间。相沿日久,左边码头倾颓,(公等不)/忍坐视,因倡首补葺。(奈)第(大)工巨,独力难成,爰募四方,善公解囊相助。故(伐)/石培修完好,庶行人无险阻之虞,来往有荡平之乐矣,岂不懿欤?

谨将乐善姓名捐赀列左:

孙五福捐钱五千文,雒四兴捐钱四千文,王怀清捐钱二千文,尹学诗捐钱二千文,孙贵迪捐钱二千文,雒启藩捐钱一千文,米宗炳捐钱一千文,米迪哲捐钱一千文,米迪良捐钱一千文,熊兆林捐钱一千文。/熊顺泰、熊兆兴、熊兆儒、孙贵适、孙贵逵、孙贵遵、孙贵运、解顺理、解顺文、解顺洪以上十人各捐钱一千文。周兴凤、萧维森、纪洪炳、纪洪荣、李玉林、李治林、李仕林、李高春、李成俊、李成相以上十人各捐钱一千文。李成柏、李云恺、李得顺、李通顺、张大发、张继述、王心全、王心禄、王文举、田文敏以上十人各捐钱一千文。何洪川、谭自聪、谢囗囗,陈心发,陈履朝,郭章程,郭守慎,向廷易,崔囗囗,彭光囗以上十人各捐钱一千文。

中华民国二年仲冬月二十日


[1]民国县志:上高桥,治南三十里,古名高寿桥,下高桥上游,桥高,上有柏三株,大二围。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木龙河正源燕儿河7】吴家镇下高桥,又名龙凤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