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龙河正源燕儿河5】吴家镇佛祖岩古迹

标签:
佛祖岩孔雀村天龙八部 |
分类: 石刻遗馨 |
佛祖岩在吴家镇孔雀村六组,坐西向东,有唐代贞观造像一龛,清造像二龛,清摩崖石刻两方,清碑三通,现在造像四龛等。
(一)唐贞观佛说法造像龛
唐龛竖长方形,穹形顶,造像十七,外宽0.88,高0.93,深0.14米,内宽0.57,高0.67米。龛内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八部天龙,表现了佛说法时的场景。
佛为释迦佛,倚坐须弥台座,宝珠形头光中有繁缛雕刻,螺髻覆钵形,耳坠垂肩,眉间施白毫,面容圆润,神情肃穆,颈部三道蚕,着交领内衣,外披通肩袈裟,右侧衣角搭于左肩,在胸前形成U形,左手掌心向上, 拇指与中指相捻,作说法印,右手扶膝,双足赤,各踏仰瓣小莲台。两弟子侍立,圆形头光,左侧弟子双手合十。二菩萨为普贤和文殊,站立束腰仰覆莲台上,宝珠形头光,戴宝冠,耳垂圆环,穿华衣,披璎珞两道,一道自双肩下垂,交于腹部,成X形,一道自双肩下垂至小腿成U形。听佛说法的天龙八部分布在佛像头光两侧,分别是举月轮的帝释天、龙、抱婴儿的夜叉、长耳乐神乾闼婆、三头六臂的阿修罗、长角乐神紧那罗、、金翅鸟迦楼罗、大蟒神摩睺罗伽。龛两侧各蹲踞一只护法神兽,似狮。龛下中间雕一香炉,两个赤裸上身的光头人在香炉两侧舞蹈。再两侧有两供养人进献供物,左侧老年人像,供物似鹅,右侧青年人像,右手持烛台,左手作托举状。未见题刻。
各像损伤程度不一,经过后期修补和重妆,仍带古韵,有唐时风格。同治《直隶绵州志》载:“佛祖崖,治南二十五里,俗呼祖儿崖,石刻‘唐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四月八日,洞元子为儿敬刻天尊像一尊供养’云。”清碑云:“石壁内虽有佛像一尊,奈雕镂不工,犹为憾事。”现在已经没有道教的天尊,而有雕镂不工的佛像一龛。天尊龛和佛龛代表了佛祖岩的开创之始。乾隆五十四年“辉煌金身”题刻载:“佛祖岩,创自贞观。”咸丰七年捐赀碑载:“佛祖岩,创自贞观,逮及清时,千有余年。”咸丰九年造弥勒像碑载:“佛祖岩,创自大唐太宗贞观年间。”
值得一提的是,听佛说法的天龙八部雕刻在绵阳本地及周边龛窟中并不多见,佛祖岩佛说法龛为涪城填补了一项空白,是绵阳龛窟不可多得的野外遗存,值得好好保护。(按:笔者所知梓潼卧龙千佛岩和中江黄鹿愿果寺造像也有天龙八部。)
(二)清代碑刻
1.两方清代摩崖石刻
在岩面右下角,有两龛清代摩崖题刻。一落款为同治六年,长0.86,高0.36米,有“且斯岩作镇一方,有佛附石,成像亦久”等句,一方落款时间为乾隆五十四年,内长2.97,高0.38米,题刻边缘雕有花纹。刻云
【盖闻佛祖岩,肇自贞观,/亦越有年。人但习而不/察,今岁大显神通,凡囗/生灵,罔不庇庥。爰是募/化众姓,辉耀金身,则圣/威日跻矣。
统领会首:郭志仁、孙仕龙、杨仕鼎,国学周儒,熊鸿,王仁刚……(略)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八日谷旦】
2. 咸丰七年捐资碑
咸丰七年捐赀碑,竖长方形,宽0.91,高1.44,厚0.17米,双面刻字,前序言佛祖寺创自贞观年间,有佛像一尊,但雕镂不工。县志记为贞观二十二年洞元子为儿造像。碑云:
【且自白马驮经而佛教启,天竺得像而法传。凡上而君公,下而庸民,莫不建修梵(刹,礼)/敬而尊崇之。是佛之有功于世道人心,也久矣。如我佛祖岩,创自贞观,逮及清时,(千有)/余年,非古迹欤?然石壁内虽有佛像一尊,奈雕镂不工,犹为憾事。故我等募化,善(信捐)/赀济美。而今功成告竣,特将金名捐赀著出,以垂不朽云。
总领首事:郭忠应同男共捐钱十千,国学孙正朝一千六百文,国学孙正时一千文,向世达捐钱一千六百文,国学萧彰奇捐钱六百文,吴正太捐钱一千三百文,向天珍捐钱一千四百文,黄万太捐钱四百文,刘正海捐钱一千文,申福高捐钱五百文,周明琴捐钱四百文,向汝洪捐钱六百文,邓崇盛捐钱五百文,王心宇捐钱五百文,杨财芝捐钱四百二,杨有捐钱二百文,杨祥茂,米太贵捐钱六百文。
孝廉王朝聘,国学王朝佐,圣福寺,王万镒,张建富,孙维武,解正学各名下各捐一千文,王朝斌、熊开仕、鲁大娘、三元居、三元号……(略)
大清咸丰七年四月初八日立】
王朝聘,州庠生,咸丰元年荐举孝廉方正,给六品顶戴。
3. 咸丰九年修造弥勒碑记
咸丰九年碑,宽0.87,高1.56米,厚16.5厘米。此碑揭示咸丰八年造有观音三尊,佛像五尊,九年造弥勒一尊,土地一祠。
【考佛之一教,起于西域,中国未闻其化。迨汉永平定鼎,天竺像传,而佛教遍流于天(下),/久矣。如我佛祖岩,创自大唐太宗贞观年间,至于今,千有余载,可谓世远年湮也。自去/岁诸善长敬修观音三尊,诸佛五尊,独留古洞空遗。故我等修弥勒一尊,与两旁诸神/合龛。复又建土地一祠。而今功成告竣,特将捐赀姓名列于左。
首事:杨才芝同男一千六百,杨有六百,黄万斌三百,监生解正学捐钱一千四,熊昌衡一千,郭其清一千二百,廖范氏一千,王大定六百,监生孙正朝。米世界太,圣福寺……(略)。
大清咸丰九年(1859)四月初八日】
4.同治八年三大士龛修造碑记
同治八年“修三圣娘娘像”碑,竖长方形,宽0.83,高1.33,厚0.11米。额刻“功德无量”四字,序言三列,言佛祖岩旧有佛像一尊,今修三圣娘娘像,善信捐赀,功成告竣。
【且闻真观佛教而庸功也。如我佛祖岩,虽有佛像一尊,奈雕镂不(工),犹(为憾事)。/故我等及修三圣娘娘,募化远近,善男信女捐赀济美。而今(功)成告(竣,特)/将金名捐赀著出,以志不朽云。
总理:向天珍,纪文发,赵玉堂,杨雄,谭祖玉,赵万康,王双和,孙维善……(略)
大清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初六日众善立】
(三)四佛龛和三大士龛年代小考
佛说法龛之左为三大士龛,横长方形,长1.9,高0.84,深0.14米,一龛七像。三主像通高约0.69米,像高0.46米。观音趺坐,束高发髻,穿敞胸裙衣,腰间系带,有荷叶皱褶,双肩披帛,左肩衣角揽于右部腰间,左手持净瓶,右手残,似捻柳枝,莲座为仰瓣,下部由金龙托举,两侧生出莲台,二童子侍立,一双手合十,一奉物,头部均有上升的云气。在身体轮廓外刻身光头光,身光方形,头光圆形,外布火焰。文殊、普贤像风格类似于观音像,主要不同点在各斜持如意,裙摆盖住双足,背负莲台的分别是青狮和白象。龛下部两角分别为护法韦陀和供养人像,供养人双手合十站立,两臂横放一物。
四佛龛为横长方形,长2.08,高0.85,深0.27米,雕刻四佛和十八罗汉。四佛通高约0.8米,净高0.43米。四佛同龛趺坐,头像后补,三像穿坦肩内衣,胸前作结,外披袈裟,双领下垂,一像大衣为交领。手印各不一样,或与愿印,或无畏印,或合掌印,或说法印。法座上部为仰瓣莲座,下部为多边须弥座。背光长方弧顶挑尖,外饰火焰。十八罗汉穿交领大衣,按6-2-2-2-6人数排列于四佛左右。
三大士龛和四佛龛中间为弥勒龛,原像无存。守庙的郭兴第介绍,为先年失窃。
据碑刻,佛祖岩在唐贞观二十二年由洞元子为子造天尊一身,佛说法龛出现时间当与之相近。到乾隆五十四年,天尊像不存而佛像存,郭志仁等募化为佛像“辉煌金身”。咸丰七年,郭忠应、孙正朝等募化为造像作准备;八年修造观音三尊,诸佛五尊;九年,杨才芝等募化修造弥勒一龛。同治八年,修造三圣龛。
现存的古龛三大士龛和四佛龛与唐代造像所体现的水准相去甚远,也低于石桥铺水观音的明代造像,故当为清代造像。但与咸丰八年所造的观音三尊,佛像五尊并不一致,与同治八年修造三圣龛也不一致,故不能准确断代。位于咸丰九年的弥勒龛两侧,故推测同为咸丰、同治年间造像。
(四)现在造像
1.白衣观音龛。岩面之左,宽0.68,高1.31米,趺坐莲台,合掌印,侍立二童子,十八罗汉排列左右。
2.药王龛。宽1,65,高1.8米,药王倚坐虎背,两童子侍立。
3.老君龛。宽2,高1.73米,老君倚坐牛背,有童子一。
4.观音龛。长宽1.62米许,观音三尊。似机雕现代造像。
四龛造像线条简单,做工粗糙,无古意。郭兴弟大爷介绍:“老君、药王、白衣观音是2008年地震前弄的,具体那一年记不清楚了,当时请三台塑匠来做,塑匠先用电锯分块开石,然后用崭子慢慢崭出来,三龛一共用了4900元。”
另有四尊石像来自吴家镇孔雀村五组的圣佛寺。圣佛寺在地震中倾颓未复修,四像寄存于此,一头身断裂重接残像,一持笏文官像、一持扇命妇像、一药王像,均有明代风格。后三像大小相近,高1.14米,宽0.47米。
佛祖寺在地震中倒塌,2012年郭光明及妻子刘玉英、儿子郭明滔、儿媳钱洋、孙女郭诗涵全家捐资二十多万元重建。
(李戴于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