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绵阳李杜祠碑刻(下)

(2017-10-07 23:10:05)
标签:

李杜祠

同福院

分类: 石刻遗馨

十二、五十二竹斋图碑

民国辛未,县长袁钧在渔父故村购置别墅一区,颇具楼台亭池之胜,为退闲栖止之所,冠盖履綦往来游憩,为山川生色。五十二竹斋图碑即来源于此,该碑系坚硬白石,横长方形,长1.58,高0.86,厚0.14米,双面刻字,有盛光伟、袁钧、刘德阶、崔映棠所题书的序跋。

袁钧,字朗如,仁寿方家乡人。前任安县、温江县知事,民国十七年五月,任绵阳县知事,适大旱连年(按:民国16-19年皆旱),饥民多起为匪,袁巡视旱灾,出示开导,筹款赈灾,匪风渐解。十九年一月改为县长,在北区石马场教民开堰,民名其堰为袁公堰(按:1940年通水后名天星堰)。又上报旱情,免民杂捐。筹定经费,倡修县志。袁公藏古琴甚多,号“十三琴斋主” 按:古琴于绵阳,现有涪城琴社,社长宋文庭。);善书画,工诗,署内筑有五十二竹斋,公事之余,啜茗赋诗其下;又于绵阳城东富乐山下开辟东津渔村别墅,计为归隐之处,留有《东津渔村别墅新咏》16首载入民国县志。任满两载,蒲殿钦接任。

(一)盛光伟署眉

正面右侧上部阴刻“五十二竹斋图”六字,大篆,三列两行分布,字径4×5厘米。六字之左为跋语,行书,凡11列,满列12字,字径1厘米。撰书者盛光伟,又名盛树人,籍浙江秀水,历署江安、綦江、灌县、仁寿等县事,辛亥后隐居成都,精于金石书画,善抚琴,是袁钧老友,曾为袁渔村东津别墅“泠泠亭”、“晚晴楼”题匾。跋云:

【袁君朗如,戊辰(1928)牧绵,丁旱/灾之后,勤政爱民,郡人德之。/不数月,政简刑清,退食之暇,以/琴诗自娱,种竹五十二竿于郡/垒,尝与耆老啸咏其下,郡人/缋图刻石,以志遗爱,乞予署/眉。予于袁君为莫逆交,既/喜良友之能得民,复嘉郡人/之不忘贤太守也。因乐为之题。/己巳(1929)秋中。/秀水盛光伟并笺。】

(二)五十二竹斋图

正面右侧下部为“五十二竹斋图”,亦名“竹林七贤图”。画面方正,以馆署为背景,添篁竹几十竿,绿荫密布,云气环绕。竹间设水路,置石山,六贤对弈于左,一贤弄琴于右,有侍琴、侍棋、侍鹤三童。琴声停,棋局住,啸咏溪上,遗世独立于尘嚣之外。画后款:“碑存老绵州署六一堂向收发房/自拓并无他费。”碑阴后注:碑存老绵州署六一堂向收发处说明自拓。

北宋绵州推官欧阳观和郑氏之子欧阳修作有《七贤画像序》。欧阳修,北宋名臣、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州人建六一堂和画荻坊纪念。六一堂在州署二堂东,民国已圮,民国十九年,袁公另制匾额,富顺宋育仁题铭,袁公作跋。

(三)刘德阶书袁钧题《左绵衙斋种竹书事》

袁钧题,刘永恩书。隶书,凡10列,满列24字,字径2厘米。尾钤袁钧二印:“十三斋琴”、“袁钧之印”;钤刘德阶二印。

刘永恩,字德阶、德皆,号涪滨钓叟,游仙魏城镇人,省城法政学校毕业,曾任安县、江油县教育局长,绵阳县立图书馆馆长、教育督察长,民国初被选为正式省议会议员。以篆、隶见长,其隶书“法度严谨,端庄古朴”,现有太平佛祖寺留题、《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碑、富乐堂陈湋《忆芙蓉溪六章》摩崖题刻、魏城《刘氏宗谱记》碑、《延贤山庄记》碑拓和此《五十二竹斋图》碑存世。

【左绵衙斋种竹书事

去年六月初,炎热甚于火。赤日照衙斋,退公避无坐。今年清明/节,种竹颇称伙。计竿五十二,指种斋前左。隙地久成荒,锄去土/之囗。掘坑如仰盂,灌溉新泉妥。两三竿一窝,矗矗修直。君不/见,幽篁千万竿,浓阴密布绿云锁。干霄原因造化工,楚植无人/竹坎坷。又不见,渭川千亩君子居,百年扶持凤尾亸。今来守是/邦,棠阴未袅娜。呼童携瑶琴,比君相对我。祝君节凌霜,远荫万/家可。南风一曲终,愠解声㰤㰤。

仁寿柳溪十三琴斋主朗如袁钧题于左绵官廨之五十/二竹斋,时己巳清明日也。郡人刘永恩书。】

(四)袁钧跋语

袁钧识并书,行草,凡5列,满列31字,字径1.5×2厘米。跋云:

【天之运有四时,月之数为十二。以十二月流行四时,阴阳调协,万类得所。以数字论之,/四与十,整数也;二,零数也,加十于四,为五,五下加零,为五二,若然,则五二适与易/数,奇偶相生,故其功用宏矣!余宰是邦,旱甚,秋冬则雨雪霑足。己巳清明,种/竹五十二竿于郡署,亦与五二之数相合,因以名斋。盖亦欲左绵群生啿啿/得其所之意云尔。

左绵牧民使者仁寿朗如袁钧识并书。】

(五)崔映棠《奉题朗如司牧种竹图诗二首》

篆书,凡7列,满列24字,字径1.5×2厘米。崔映棠,字树南,世居绵州崔家巷,生于同治年间,廪贡生,尊经书院调取住院肄业生,历任代理华阳、犍为县教谕,铨授江津县教谕,曾任尊经书院山长,民国元年选任四川省临时议会会员。后任绵阳县筹赈局长、绵阳县图书馆馆长,绵阳县教育局视学、《绵阳县志》协修、总纂等。云:

【奉题朗如司牧种竹图诗二首

来官六一生贤地,文才风流雅契深。囗有高怀思淇竹,囗然乐/趣在山林。放梢好染坡仙笔,囗景囗弹囗子琴。播得生机遍囗/野,囗囗留作古棠囗。

役请囗甓借囗躬,饶竹衙斋兴和同。/梅盛扬州似何逊,菊芳彭泽羡陶公。待囗棋局囗帘景,消受囗/堂拂轸风。荫暍囗心真佛子,囗囗樾府诵天工。

左绵崔映堂,是年八十

钤“映棠私印”、“树南所作”】

(六)袁钧《绵州行》

袁钧题,刘永恩书。其一为《绵州行》,古风杂言,凡21列,满列16字,隶书、字径1.5×2.5厘米。云:

【绵州行

仁寿朗如袁钧留韵

天雨羞涩旱魃催,田涸井枯生尘埃。涪江/断流鱼虾没,惟见深潭如瓮开。赤日行天/镜,炎炎烈烈已㶼。饥馑渐臻匪乘/起,红教持刀惊奇侅。我游锦里眠琴绿阴/下,一日三电谓鸿哀。人誉隆中顾(盖谓前已聘为政治顾问),/愧感非其才。驱车无心云出岫,揽辔扬鞭/路徘徊。白马关头坡落凤,征人吊古叹璚/瑰。境入左绵一翘首,禾稼黄茑心为摧。洄/溯古来圣明世,尧涝九年汤亦灾(尧汤之灾,人民耕三余一,囗囗旱灾而人民无恙也,今则耕一征九,奈何!)。吁嗟乎!干戈满地纵横盗,云不/从龙雨不来,胡为罹此凶年费疑猜。彳亍/行经石桥铺,寺古阶砌无绿苔。遥瞻雉堞/巍然起,公昔仕官称推(欧阳修父曾任绵州推官)。停骏细/柳一长揖,主人进酒浮云垒(苏轼祷而酒浮云垒)。囗宁/吁叹苍生苦,收藏望齿渴无梅。云汉张,云/霓无,百千老幼携枯禾,济济讼庭呼天灾。/呼天灾,主人悱恻藏心里,翼朝印绶賫馆/驿。为言望楚砚山碑,纪驰政乖囗蔴囗。吾/斯未囗谢不才,殷勤致词以相囗,翻然勉/上宰官台。(吴融诗:谢公难避苍生/意,自古风流必上台。)】

(七)袁钧《戊辰左绵署中除夕有感并序》

袁钧题并序,刘永恩书。分序和诗两部分,序楷书,凡6列,满列19字,字高1.5厘米许,大小有张弛。诗隶书,凡11列,满列18字,字径1.5×2.5厘米。最后十余字赘后单独列出。

【戊辰左绵署中除夕有感(并序)

夏季,余宰是邦,大旱,摄篆五日,巡视旱灾。东北赤/地百里,西南濒河,水田获谷,十可得二,余仍赤地。/腊月念五立春,大雪三日,禾稼虽庆霑足,计收获/期,尚在百有余日,悬釜待炊,缓急不济,隐忧之。除/夕展转终宵,感而赋此。

我本东篱人,再为折腰者。下车禾稼枯,嗷嗷泪/如泻。秋收叹冬藏,田谷不盈把。九月菊花天,潇/潇雨湿瓦。小阳十月春,苗芽渐滋夏。腊鼓催春/来(十二月念五日立春),阳龢不坎坷。大雪寒麦苕,长养泽郊野。/崔嵬雪花积,錾入阴岩下。日色映空山,银台炫/婀娜。相闻爆竹声,年华已去也。酴酥伴寒宵,饮/不思玊斝。雨雪荐霑足,刈麦待榴火。比苦灾/黎,菜根无处假。耿耿我心忧,不离不忍写。曙色/鸡声来,起舞颜如赭。开启东阁门,儿童事竹马。/

仁寿柳溪十三琴斋主朗如袁钧题

郡人德阶刘永恩书

碑存老绵州署六一堂向收发处说明自拓】

 

(八)袁钧东津别墅横匾《白云深处》

石匾长方形,万字纹边框,篆刻“白云深处”四大字,字径14×20厘米。后有按语,字径2.5厘米。云: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之/《山行》句也。高人幽屋,常与白云为侣。今/朗公构此行窠,距白云洞尺/咫,曩渔父村故地,古今名流/后先辉袂矣。/崔映堂书并识】

存石柱联句,刻字丰瘦参差,字径10厘米上下。书者是晚晴著名大书法家何绍基。云:

诗巢凿路当岩北;钓屋维舟近竹西。何绍基。

 

(九)民国碑记

横长方形,长1.38,高0.65,厚0.1米,字口风化殆尽,隶书,字径2.5厘米,似刘德阶风格,尾款有“中华民国十一年五月”等字。

 

十三、李氏墓志残段

墓志为两部分,存右侧一半,宽0.78,高0.97米,额双钩:柏舟劲掭。右:东峰旗初囗。墓志云:

【杰先妣李孺人,考囗囗囗囗囗/则夙娴,生杰兄弟二人,囗囗囗/背。忆杰失怙之时,方仅三岁,囗/始岁余,俱届髫龄,孤苦不能自/养立,赖母氏甚善,冰霜自矢,囗囗/井舅,茹荼集蓼三十余年,历备/艰辛。使天锡以难老,俾杰邓勉/力承志,藉答罔极之恩,并慰囗/仇之愿,遽于嘉庆丁巳(1797)季春月初/九,日薄西山,罹此大故,殃囗/下缺)】

 

参考资料:

乾隆《直隶绵州志》

同治《直隶绵州志》

民国《绵阳县志》

道光刘喜海《三巴孴古志/金石苑》

2004年《巴蜀佛教碑文集成》,龙显昭主编

碑拓

1990年《仁寿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魏城石刻碑帖》,郭光寿

1994年《绵阳文物》

2017年《巴西吴朝品先生年谱》,郭平

1997年《绵阳市社会科学志》

2000《绵阳市文化艺术志》

同治《彰明县志》

光绪《补纂仁寿县原志》

同治《重修成都府志》

同治《忠州直隶州志》

绵阳李杜祠碑刻(下)

绵阳李杜祠碑刻(下)

绵阳李杜祠碑刻(下)

绵阳李杜祠碑刻(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