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2017-08-17 22:39:42)
标签:

武德

麟德

石窟

绵阳龛窟

分类: 石刻遗馨

塔子梁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江油市龙凤镇云龙村7组,临近云龙塔,位于天星堰入水口下游1.1千米处,正处于盘江汇入涪江处的对岸,乡民称为千佛岩。

造像石刻所在的岩石为砂岩,长约30,宽约13,高4-5米。岩石之西南角,下空上实,形成一个三面透光,能避风雨的“岩壳”。岩石断面整齐,质地坚硬,唐代人在长6,高1.2-2.1米的岩壁上,开龛造像,摩刻发愿之语。

造像背东北向西南,计3385像,题记16则。33龛造像中,有11个大龛,22个小龛;有1个六像龛,6个五像龛,10个三像龛,1个双像龛,15个单像龛;有大约6个天尊龛,1个弥勒龛,3个菩萨龛,其余大部分是佛龛;有4龛头光是双层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其余可见头光均为单层。在多像龛里,不管是佛教造像还是道教造像,主尊和胁侍像在服饰、姿态、手印等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头光均为宝珠形,座台一般是束腰须弥座,上部除一龛露出仰瓣莲座外,其余均被帛幔覆盖,座前有莲苞状香炉,香炉两侧有护法狮子,个别有主尊座台伸出莲径,长出莲台,供弟子菩萨站立。

龛窟之间有题记若干,能看出有题记的,约20来则,能有字识别的,有16则,能明确辨别出时间的有10则,带界格的有3则。最早的题记为武德九年(626),数量最多的是贞观五年(631),达5则,另有贞观六年(6322则,麟德二年(665)、开元廿一年(733)、贞元八年(792)各一则。这些造像题记中,初唐前三代皇帝时期的占绝对多数,盛唐、中唐各占一则,是绝对少数,无晚唐题记。据题记,造像施主大多姓郭,既造释迦,又造天尊,均为发愿而为。

这些佛教和道教造像有浓重的绵阳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的影子,又有魏城圣水寺佛教道教造像的特点。在绵阳唐代龛窟里,此地造像时间属于最早,它上接绵阳西山隋代道教造像,下启大量存在的贞观、永徽、开元等时间的佛教造像,具有很明显的过渡特征。

另外,武德、麟德造像题记在我市属首次发现,当然是有一定的补缺和研究价值了。

(李戴于2017817日记,今日有中年男从新益大厦坠亡)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业余版考察报告

为叙述方便,将造像面分为右、中、左三部分,分别并连续编号。

(一)右侧1-9号造像龛

1号龛,居右上一,双重长方形龛,外龛阴线刻,宝珠形龛楣,宽86,高77厘米,内龛宽70,高58,深15厘米,龛顶缓弧形。龛内二佛并坐,均有二胁侍菩萨。左侧佛像面相肥,大耳,颈部三道餐位,穿右祍内衣,胸前扎带打结,大衣双领下垂,趺坐须弥台上。厚重的布幔覆盖台面,台前各供一莲苞状香炉,两台之间是一个供养人,斜身躺坐,右手支地,左手捋须。胁侍菩萨计四像,站立莲台之上,头、手等处漶漫,亦宝珠形头光,裙装华丽,身形婀娜,均饰耳环、璎珞。

1号龛右侧(按:以观察者角度,下同)有2个线刻方框,或是预备造像岩面,宽17,高30厘米,右下有一题记,宽48,高23厘米,字口缺失殆尽,仅见“三”、“八”、“亡”等字。

2 号龛在1号龛之左,长方形双重龛,外龛线刻,宝珠形龛楣,宽59,高59,深11厘米,内龛宽42,高48厘米,龛顶缓弧形。龛内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趺坐,头部漶漫,依稀可见高螺髻,大耳,颈部三道蚕纹,宝珠形头光,穿交领内衣,在胸前扎带打十字结,大衣蓝色,双领下垂,天衣一道,从右胁下穿过左胁、绕臂后飘于两腿前。座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四层多面台基,上部为三层仰瓣莲座。其它大龛的龛座均被帛幔覆盖住上半部,此座莲台闭路,是与众不同之处。座前供一莲苞状香炉,两侧各蹲踞一护法狮子。二弟子穿阔袖大衣,双手合十,袖角过膝,未见头光。二菩萨站立于单层莲台之上,宝珠形头光,身形较1号龛菩萨壮实,穿圆领衣服,天衣在腹腿间呈两道U形纹,饰璎珞两道,一呈X形交叉于腹部,一呈竖O形,包围住了身体的大部分。

2号龛下部有一则贞观五年题记,长51,高23厘米,下部岩面崩落,缺字多,阴刻,右读,凡16列,列或6字,字大2×2.2厘米。云:

【贞观(五年岁次)/辛卯囗囗囗囗/日囗囗囗囗囗/母囗囗囗囗囗/世碓囗囗囗囗/四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佇囗囗囗囗/囗亡囗囗囗囗/囗见道囗囗囗/囗家口囗囗囗/人无痛囗囗囗/苦不染九囗囗/囗仁囗囗生长/同斯愿敬造供/养。】

3号龛、4号龛在2号龛上部。3号龛是双佛并坐小龛,趺坐须弥台上,肩部以上缺失。右上有一方形题记,未识一字。4号龛并列在3号龛左侧,龛间壁框上有单列造像题记,存五六字,均不识。

5-9龛集中在1号大龛下面,龛形一致,竖长方形,外龛阴刻,龛楣宝珠形,大小相近,宽14,高18厘米左右, 均为单像龛,均未见龛座。其中有三龛雷同于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风格,故推测此三龛为道教造像。56号龛左右相邻,下部有题记边框,但无字口。像均双盘式坐于单层覆瓣莲座上,5号龛像双手合于腹前,似捧一球形物,6号龛像高发髻,双手落于腹前,一手持扇。7号龛像似佛像,右侧题记也指出为释迦像。9号龛双盘式坐相,高发髻,头面大,似有络腮胡,穿右祍交领阔袖大衣,腹前有凭几,左手平置在上,右手靠凭几持扇。

5-9号龛间大约有三则题记,仅剩7号龛左侧的贞观五年题记稍可识,宽22,高29.5厘米,凡6列,满列10字,行书,阴刻,右读,字宽约2厘米,高近2厘米。云:

【贞观五年(岁次辛卯)囗囗/囗囗,囗人囗为亡母敬造/囗囗释迦像一龛,并囗囗/囗囗此囗囗囗七十囗/囗供养三宝,愿囗囗祖先/亡人,一切众生,咸同斯福。】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二)岩面中部10-25号造像龛

10111216号龛是岩面中部的四个大龛,10-12号三龛排成一排。

10号龛居右,为双重龛,外龛阴线刻,宝珠形龛楣,宽54,高59厘米,龛上方有带界格题记一则,龛右上角被打破,刻题记一则,当为上面小龛造像题记。内龛弧形顶,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趺坐束腰须弥台,高螺髻,面部崩落,颈部三道蚕纹,内衣抹绿,在胸前打十字结,外衣徒蓝,双领下垂,在腹前相交,左手屈肘举于前,手部漶漫,右手扶膝,须弥台由双层帛幔垂覆至腰,座前一香炉,二护法狮子,狮子上举左前肢。二菩萨站立于单层覆瓣莲台,璎珞X 形交叉于腹部,胸前、双腿的裙纹均呈U形,袖角摆动,站姿生动不失端庄。左侧弟子肥胖,右侧弟子清瘦。

11龛为天尊龛,外龛线刻,龛楣宝珠形,宽44,高59厘米,内龛长方,顶缓弧形,宽32,高47,深12厘米。主尊盘坐束腰须弥座上,高发髻,面部崩落,有清瘦之态,下颌留浓须,内衣在胸部用带捆扎打十字结,外穿双领下垂的大衣,至腹部,左侧翼角横绕至右胁下,呈三道U形纹。双层帛幔覆搭台面,台前供香炉,蹲踞护法狮。二胁侍为娘娘像,赤足站立在覆瓣莲台上,衣饰近菩萨。11龛外,右上方有题记一则,打界格,边长3厘米,楷书,右读,字径大于2厘米,7列,列7字。云:

【(贞观六)年岁次壬辰/……日前董王囗/……生敬天/尊一龛三身并及/……/……/……】

12 龛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保存最好,风格又与西山玉泉女道教造像又相似之处。双层龛,外龛阴刻两道,龛楣宝珠形,宽45,高57厘米,内龛长方形,龛顶缓弧形,宽39,高48,深11厘米。主像趺坐于垂覆有帛幔的束腰须弥台上,头像漶漫,有高螺髻,双层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穿右祍内衣,腰上部扎带打十字结,大衣双领下垂,右肩披巾,绕过腹前穿至左胁下,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二弟子合掌于侧,圆形头光。须弥台向两侧生出莲茎和卷草,莲茎 生莲台,莲台上站立二菩萨,菩萨头部漶漫,有双层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穿华衣,饰璎珞。台前香炉,狮子雷同于前。虽是佛龛,又很具绵阳西山玉女泉道教造像风格。

12龛侧有武德九年题记一则,宽22,高59厘米,在下18厘米的范围内打界格65行,边长3.5厘米,刻字55行,楷书,阴刻,字大2.7×2.5厘米,右读,云:

武德九年十/二月十一日,/昌隆县亡董/善愿,敬造供养。

武德九年题记正下方分别是贞观五年和麟德二年题记,这三个年号属于唐朝开国前三代皇帝。

1314号龛在10号龛上部,均为三像小龛。13号龛为弥勒龛,宽22,高23,深4厘米,弥勒倚坐方台,方台似长凳,双足踏方形基座上的莲台,大衣仅垂及小腿,小腿以下露出,法华林和大妙相二胁侍站立莲台,莲台下枝叶茂盛。此龛的造像题记在10号龛右上角,云:

【郭荣憬儿(德)/机囗囗囗囗/囗囗囗敬/囗弥勒/像一身,敬造供/养。】

14号龛主像为站立菩萨像,头偏向左侧,身体扭摆成S形,左手下垂,右手屈肘在胸前,两胁侍面向内侧站立。宽12,高14,深5厘米。

15号小龛在12号武德九年右上角,宽6,高7厘米。

16号龛是大龛,居中部岩面下右侧,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菩萨双腿形状毕现,表现出裙薄透与轻盈,两弟子均袒露右肩,左侧弟子稍胖,持一物向右侧举右手。旁有贞元八年题记,在摩崖中间刻字两列,上面的字大,下面的字小,字径在2-4.5厘米之间,曰:

【贞元八年十月廿四日,弟子郭……/马汉乡之人。】

16号龛左侧有9龛小像,分两层排列。上层17-21号,17号一佛二弟子,佛趺坐,施禅定印,宽16,高27厘米。18号单像,趺坐,施禅定印,宽17,高23厘米。19号龛偏上,单像,趺坐覆瓣莲台,宽12,高20厘米。20号宽14,高27厘米,单像。这几龛之间有题记一则,仅认出“及”、“春”等字。

21 为三像龛,宽28,高24厘米。其左侧是贞观五年题记。题记在武德九年题记下,麟德二年题记上,未磨岩面,直接在高低不平的岩面上刻字,宽20,高49厘米,6列,满列14字,楷书,阴刻,右读,字径约2.5厘米。云:

贞观五年(岁)次辛卯十月八日,郭德/机奉为囗囗父(荣)憬、母章、妻王,并及/男、女等敬造大佛释迦像一龛,乞愿/年(岁)长囗。弟(子)(等)临终之日,愿得诸/佛保(佑),囗子囗囗囗囗囗忘道中远/囗囗囗囗囗,得入佛道,敬造供养。

下层三龛7像。右侧22号为单像趺坐龛,宽11,高25厘米,宝珠形头光,龛侧似有题记。中间是23号龛,宽20厘米,高33厘米,内外龛均为方形,三像并列,均为双层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中,左像站立,右像趺坐莲台,不同于常规。

24号为一天尊二弟子,分内外龛,外龛线刻,龛楣宝珠形,阴刻一小天尊,宽46,高45厘米,内龛宽38,高39,深8厘米。主像头部漶漫,双层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披大衣,趺坐束腰须弥座,左手施印,座用帛幔垂覆,台前供香炉,台旁生出莲茎和莲台,二菩萨站立于上。龛右上角有25号袖珍小龛。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三)岩面之左26-33号龛

岩面之左有4大龛4小龛。

26号龛为一佛二菩萨,外龛阴线刻,龛楣宝珠形,宽53,高59厘米,内龛长方形,龛顶缓弧形,宽37,高45,深10厘米。佛趺坐须弥台上,头上部漶漫,面庞宽阔,右祍大衣,交于腹部,双手交接于腹前,掌心向上,手指伸翘,掌上放宝珠,较大。须弥座束腰,双层帛幔垂覆台面,垂纹流畅,台前有一香炉和二狮子。二菩萨站立莲台,细节缺失较多。龛下一题记,长43,高18厘米,凡10列,单列5字,阴刻,楷书,右读,字径约2.5厘米,云:

贞观六年岁/次壬辰八月/廿三日,郭(道)/囗为亡父子/弘、亡母囗、亡/囗囗、亡囗囗/囗囗(敬)造释/迦像一龛三/身,并六道四/生,普同供养。】

27号龛在26号龛右上,单像菩萨,胯向左摆,身体呈S形,龛宽11,高38,深3.5厘米。

28号龛保存最好,双重龛,外龛阴刻,龛楣宝珠形,宽54,高65厘米,内龛竖长方形,龛顶缓弧形,宽40,高54,深13厘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趺坐束腰须弥台,头光内圆形外宝珠形,双耳垂肩,颈部三道蚕纹,穿右祍内衣,胸腰处系带打十字结,大衣双领下垂,右摆横挽至左胁下,左手扶膝,右手手势不明。有帛幔覆搭台面,垂纹疏密相间,台前一香炉二狮子,狮后分别生出二莲径、莲台。二弟子二菩萨站立于莲台,弟子圆形头光,头部面相漶漫,但衣饰保存最为完好,可辨细节。二菩萨宝珠形头光,头部缺损殆尽,圆领,紧身短袖裙衣,饰璎珞。

龛下题记是所有题记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则题记之一,宽47,高28厘米,正楷,阴刻,右读,字宽2.8,高3厘米,云:

大唐贞观五年岁次/辛卯十月廿三日,清/信弟子郭山仁、郭元/服、郭德机、李永绪、郭/武建、郭士荣、郭德幹、/王士㑺、磐士勇、王李/敬、王保坚、陈士遵、郭/元楤等,奉为/皇帝陛下、下及法界/苍生、七祖亡灵,出苦/入乐,敬造释迦像一/龛,普同供养。/郭幹书,李弘进镌。

29号龛在28号右上,被凿,原为单像趺坐龛。左有题记,2列,楷书,右读,字径小于2.5厘米,云:

【李孝(遂)为亡/父母敬造。】

30号龛在28号下面,与24号大龛同属于麟德二年造像。外龛阴刻,宝珠形龛楣,宽60,高64厘米,内龛缓弧顶,宽高均约50厘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佛趺坐须弥台,头部漶漫,面容不属于丰满之类,头光双层,内圆形外宝珠形,上半身衣饰剥蚀,左手扶膝,右手似施无畏印。二弟子赤足占立圆台,圆形头光。二菩萨头部漶漫,头光双层,内圆形,外宝珠形,双臂间各有天衣两道,U形下垂。台前一香炉二狮子。

30号、24号龛之间有麟德二年题刻,字口保存较好,宽20.5,高31厘米,凡6列,列9字,楷书,阴刻,右读,字径约2.5厘米,云:

麟德二年八月十四日,/弟子郭子振奉为/皇帝陛下及亡父母、亡/儿法像、法诠等敬造天/尊一龛三身、释迦佛一/龛五身,普同供养。

31号龛居最左,风格较之其他道教造像,有较大的变化。双重龛,外龛阴线刻,宝珠形头光,宽69,高85厘米,内竖长方形,缓弧形龛顶,宽56,高70,深12厘米。天尊趺坐,坐高35厘米,头部漶漫,有高法界,宝珠形都逛,右祍交领内衣,道袍双领下垂,领口刻阴线两道,衣纹竖向内倾,双手叠指于腹前,掌心向上,上有一桃形物,拇指上翘相接,双腿上呈八字衣纹。座台束腰,下部单层覆瓣莲,台面被三角形垂覆。座前无香炉,但有一莲花,莲花外层开放下覆,上部尚未展开,两旁各伸出一莲径,经过护法狮子身旁后,向上生浅盘圆形莲台,莲台上站立二弟子,穿阔袖大衣,细节不明,天衣两道,呈U形状。二弟子身材略短,使身材比例失调,据左侧题记为开元造像。

31号龛左侧岩面有题记,宽31,高48厘米,凡6列,字径1.5-2厘米,行楷,右读,因处潮湿低部,风化较重。首字虽漶漫,但有“開”字的轮廓,故识为开元题记。云:

【(开)元廿一年岁次(癸酉)二月六日,囗/囗文神敬上囗囗囗元囗囗/囗仁囗平亡王知囗囗/……元贞囗囗咄/……囗挺/……囗。】

32号龛在31号龛右上,是袖珍小龛,宽7,高10厘米,风化严重。

33号龛在31号之右下部,袖珍三像龛。33号龛之上,有造龛蓝图二,下部已线刻荷苞状香炉,左上部线刻一趺坐小像。推测是预备开龛造像但半途而废的蓝图。

江油市龙凤镇塔子梁唐代造像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