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镇倒角湾摩崖石刻

标签:
吴家镇凉水村摩崖题刻 |
分类: 石刻遗馨 |
倒角湾摩崖石刻,位于涪城区吴家镇凉水村6组马鞍山西麓朱家湾之倒角湾。石刻在路边一块独立的长方巨石上,巨石长3.05米,宽1.32-1.85米,厚0.57米。
西面有7个单像龛,残损严重,无细节雕刻可辨,从左至右规格分别为:①0.25*0.15米;②0.24*0.31米,趺坐,圆形头光;③宽0.12米,似站立,头缺;④0.35*0.37米,坐长方台,双足赤,平踏地面,双手放膝上,头光似圆形;⑤0.11*0.17米,禅定趺坐像;⑥0.11*0.16米,禅定趺坐,似有大螺髻;⑦在⑥龛上,残。
西南转交造像分两层,计8像。
南面14龛,单像、双像、三像、四像、五像均有,合计37像。
编号及位置 |
长(m) |
高(m) |
主要特点 |
1.左下1 |
0.18 |
0.13 |
双像,并排趺坐,无细节 |
2.左下2 |
0.11 |
0.18 |
单像趺坐,铺台帛布垂出台外成三角,双手叠腹前,奉不明物,V形领,高螺髻。 |
3、左上1 |
0.14 |
0.21 |
单像,趺坐柱形窄台上,头身仅剩胎体。龛上部圆弧形,外饰边框。 |
4.左上之右1 |
0.13 |
0.12 |
双像,并排趺坐,细节缺失。 |
5.左上之右2 |
0.13 |
0.14 |
双像,并排趺坐,细节缺失。 |
6.左侧主龛 |
0.30 |
0.38 |
三像,一佛二菩萨。佛趺坐,左手禅定印,右手似触地印,面目不清,桃形头光。二菩萨左右站立,着裙,饰璎珞,亦桃形头光。 |
7.左侧主龛右 |
0.17 |
0.40 |
龛狭长,穹顶,单像菩萨,站立,着齐髋上衣,束腰,下穿广腿裤。有飘带绕过臂腿之间,垂璎珞,左手所持物长条至地,右手举至肩,桃形头光,装饰三四层。 |
8.天神龛 |
0.44 |
0.52 |
面积最大的造像龛,四像,包括二天神二小鬼。左侧天神穿靴披甲,右手叉腰,左手杵不明长枪类武器;身下小鬼蹲踞,奋力上举威武的天神。右侧天神衣着同左,背长弓,圆形头光,脚踏小鬼之背和头;小鬼四体投地。 |
9.题刻龛 |
0.61 |
0.42 |
长方,但已无字迹留存。 |
10.题刻龛上 |
0.61 |
0.10 |
在题刻龛之上,或为几龛,因参损难分,暂合记为一龛,7像,均趺坐。 |
11.右侧主龛 |
0.31 |
0.38 |
五像,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趺坐台上,台之下部比例过小,圆形头光,二菩萨二弟子均站立,亦桃形头光。 |
12.右侧上 |
0.41 |
0.21 |
四像并坐,头部残损,其余地方有形缺细节。 |
13.右侧下 |
—— |
—— |
两龛五像,下部被埋,可透过空隙窥看。 |
东侧亦有被埋的造像龛,情况未知。巨石顶部有碑槽,0.51*0.19*0.23米规格,石碑缺失。
倒角湾石刻造像属于什么年代呢?三普登记为“唐”。它在古时也并非处于偏僻的地方,而就在绵中大路之旁:绵阳至中江的古道路线从朱家桥、盐房湾而来,经倒角湾前绕过大佛嘴,又经过王家牌坊、高碑湾等地一路南行。
附:
倒角湾口有土地庙,有道光题记:“神水寺土地庙神像毁败,二人发心重修。信士王世林,石匠何国顺。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立。”庙旁民居前有吞口倒地,高2米,完好无损。
倒角湾所依山中半山腰有石,上有马脚印,里人称奇。某处又有石香炉庙,有碑曰:
【盖闻绵南三里地名石香炉,自明天启时(建),古刹也。后/大清,庙宇损坏。咸丰元年,众王姓发心,庙宇圣像建囗/成新。每年众姓春秋二祭,无有会底,众姓人等筹议,光/绪二年积谷成会,以作钱三十有余串文,佃写田亩,每/年会内人等收租谷钱利,以作春秋二祭,神圣焚献,不/得偶中塑利。众姓不古,永垂万世,碑记不朽,积会底名,开列于后:
王国用、王天瑞、王天清、王天朝、王天德、王天禄、王天海、王天州、王天运、王天贵、王天惠、王天德、王心田、王心全、王心越、郑玉新、郑玉书、孙维学、李成栋、王定朝、王心炳。
大清光绪六年秋月谷旦立。】
朱家桥已经改修成公路桥,桥下河道中有龙头露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