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2016-09-02 19:43:48)
标签:

三教院

魏城行

分类: 寺观庵院

三教院,合儒释道三教于一院,故名。在魏城镇绣山村8组、天马山东麓。坐西南向东北,是新重建四合院,隔赵渠沟正对石堂观。

(一)古迹

院内有两座清碑,双面刻字,是四个不同的碑刻,分别是嘉庆元年汪旭撰《重修三教院记》、嘉庆二年功德碑记、光绪六年郭文明撰《牛王胜会》和《文昌胜会》碑记。

院前两棵古柏并列阶梯两侧,树围两米有余,高十几米,高耸秀丽,无丝毫老态。双柏形如一对羽扇类仪仗,迎送着来往的神仙和凡人。又如一对闪耀着翠光的蜡烛,映照出朝拜者的虔诚。

院侧前斜生出一奇石,如金蟾蹲踞,朝向石堂观。金蟾下建一小庙,香火旺盛,古往今来,有求财者、求平安者、求蟾宫折桂者。

院东侧坪地有三根米余高的八棱石柱,人言是原来四角扳爪戏楼的构件。三教院旧有观音会、牛王会、文昌会,遇上大的会期,远近香客接踵摩肩。在一片喧嚣中,好戏连台,既为娱神,又为娱人。

院后即天马山,奇秀如屏,巨岩嶙峋处有浸水岩。岩下凿方井,深两米许。泉水澄澈甘甜,盈盈一井,外泄成流。组长郭明勇介绍,这叫浸水岩,也叫井儿窝,大旱不竭,原来可供两千多人吃水,现在常年供一两百人吃水。

(二)历史

三教院的历史要从任氏父子说起。清康熙初,在湖广填川的浪潮中,任作斌偕张氏来到了绵东四里赵渠沟,插占了大片的膏腴之地。

任公来的时候,石堂观已经毁于兵灾,他见岩壁神像庄严,便发心重修,其功德载于同治《直隶绵州志》:“石堂观,治东六十里岷峨岭下,创自李唐,明末毁于兵燹,康熙中里民任作斌重修。

任作斌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叫任启蛟。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启蛟在天马山东麓施舍山林田土,向众姓募捐,修建殿宇,供奉“万岁主位”与三教圣像,创建了三教院,与其父重修的石堂观隔溪相对。其创建之功亦载于《州志》:“三教院,治东六十里天马山下,康熙四十五年里民任启蛟创建,嘉庆三年僧月轮重修。

至乾隆末,三教院附近的任、白、郭、曾、李、王等外省移民已经耕植于赵渠沟近百年,生活富足,人丁兴旺。衣食足而知礼仪,郭锦仪(乾隆己酉恩科举人)在居乡期间,在三教院近侧开办了乡塾兼山堂,延聘名师,教授乡中子弟,叶上林(嘉庆戊辰科进士)曾执教于此。

诗礼教化盛行于乡,宗教供给却仍短缺。乾隆五十一年(1786),僧源明培修了石堂观。三教院有住持焚献僧心如,见本院规制狭小,杂草塞道,神像黯然,便与地方绅耆任国用、王维学等同心协议,“改修大殿一座,长廊、两庑、前殿三楹,斋厨有所,金碧一新。”此次重建,“首事于乾隆六十年(1795)春,落成于嘉庆元年(1796)秋,凡土木砖瓦诸工约费八百余金。

当时,有一位塾师叫汪旭,字新之,号龙囗山人,正在石堂观开馆课徒。汪先生受到邀请来作《重修三教院碑记》,他说,三教院是士民春秋祈报,朔望焚修的祷祝之地,希望信众自在和乐,同沐先人创始前美之德泽,共感先人覆载生成之恩情,“老安少怀,齐登仁寿”。汪先生当时对“三教院”这个名字提出了异议:“既以为护国佑民之香火焉,可又何必曰三教并立,鼎峙千秋?

嘉庆二年(1797),住持僧洪宗鸠集众姓对三教院进行了完善。三年(1798),住持僧月轮整修完备。嘉庆五年(1800)二月,白莲教军入境,四乡震动。之前,老绵州及四乡积极备战,修建了很多寨堡。三教院后山的白家寨、任家寨即落成于此时。三教寺在教乱中逃过一劫,又在咸丰十一年(1861)的辛酉之乱中幸免。

生产生活生命在战乱中受到破坏,信众的心需要得到慰藉。同治年间,众姓培修了三教院,有白万兴等劝每户捐谷一斗,促成文昌会,用余费相助地方文教,栽培文风。又有吴大海、任居才协众商议,将牛王会钱谷借贷生息,以作“祭祀酬客演戏之用”,并制定了首事替报、财务管理章程,刊碑为记,时光绪六年(1880)。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中国读书人思想的大变,甚至社会思想的大变,或由此开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在三教院设第七学区第十六初级小学校。

解放后为村小,1983年由百姓集资再建寺院。

(三)题外

1.天马嘉名

赵渠沟在绣山村境内约有十里长,坝田>150公顷,计两千余亩。两侧长岭相护,左侧山脉名金马山,右侧名天马山,双马起于“六合”,至于金牛驿道边。故赵渠沟占据了“一龙归海、双马并驾”的地利,寓意吉祥。

在口碑中,金马山尚能耳熟能详,而天马山之名几尽消亡。如此嘉名,何忍丢弃?故在此啰嗦,以正视听。

天马山就是石堂观所对、三教院所依、白家寨所在的长岭,有如下几个证据:

1)《州志》:“三教院,治东六十里天马山下……”

2)《州志》:天马山,治东五十里,石堂院之西南……

3)晚晴绵州进士陈湋《和石堂院摩崖诗刻》有句:簪笏难寻郭,輶轩久愧扬。”两句之间夹注:“石堂对面有天马山,郭笏堂先生兼山书院在其麓。

4)嘉庆戊辰绵州进士叶上林《醉歌行(同雷龙川际春饮任荆溪家)》有句:一路舞翩跹,行行近小阜。天马作归骑,驱鞭叱不走(行经天马山)。一鼓再作气,直踏青云陡。薄醉身力微,全仗霹雳手(雷龙川携予归)。扶我上高山,习习风生肘。”任荆溪即任瑛,任天仓之子,家在同仁堰右岸,节选几句叙述了叶先生在任家饮酒后,与雷龙川回赵渠沟兼山堂时,自刘家沟翻越天马山的情形。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古道还在。

5)汪广猷《兼山堂记》描写了在石堂观的视角:“对瞰隔溪一岗,巍然挺秀,曰天马山,近与石堂山参倚并峙,而蜒蜿回翔,若相拱揖。

6)赵渠沟隔天马山有刘家沟,此沟依天马山,临黄荆溪,沟口有宣统元年吴曾氏墓碑,墓联云:“荆溪长表断机教;天马高扬画荻风。

2.迁州往事

嘉庆元年汪旭《重修三教院记》第一句便是:“梓邑治南六十五里有三教院者, 国朝里民任姓所施舍也。”绵州三教院怎么从“绵州治东六十里”变成了“梓邑治南六十五里”?而且,石堂观还保存了一方乾隆四十三年(1704)梓潼知县朱帘颁行的“示禁碑”,梓潼知县为何“越界执法”?

据同治《直隶绵州志》,康熙三十一年(1692),绵州城被洪水冲毁东北二门。乾隆三十五年(1770),洪水给予绵州城毁灭性打击,清政府被迫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迁州治于罗江”,原址设金山驿。嘉庆五年(1800)二月,白莲教军进迫绵州原东北二乡,并向移州治后改称金山驿的涪城进逼,金山驿和周边受到威胁滋扰,知州刘印全率领士民48天将城墙修复。嘉庆六年(1801),朝廷获准州复旧治。嘉庆七年(1802),州署从罗江回迁绵州旧治。

伴随着迁州复州,原绵州东乡、北乡的十六里半数拨予梓潼县。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五载:“乾隆三十六年,移绵州治罗江县,省县入州,割州东乡四、五、六三里,北乡六、七、八、九、十五里入梓潼县。嘉庆七年六月,州回旧治,复设罗江县,拨梓潼所属东、北乡八里地方仍归州辖。”

石堂观碑立于乾隆四十三年,三教院碑立于嘉庆元年,立碑时,隶属东乡四里的赵渠沟当然属于梓潼知县的辖区了。不过,隶属梓潼县的时间前后仅仅三十年。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魏城镇绣山村三教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