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大垭口——云间山——小寨子——石板白马观

标签:
云间寺白马观山寨小寨子 |
分类: 寺观庵院 |
一、大垭口观音庙
魏城镇岷峨岭和云间山中凹处的大垭口,是魏城到石板、刘家、玉河等地的咽喉。青荣农渠渡水槽飞架垭口之上,全长足200米以上,全石垒砌,连拱或在二十上下。
据碑刻,大垭口观音庙,原建于盐路咀山上,庙中所存石刻观音,号称是唐代所造。庙毁于明末兵燹,在清乾隆年间,重建于大垭口,道光十二年扩建,1953年,神像被毁,后又被拆,2003年再重建。
庙门紧锁,远观石刻观音,高约1米,趺坐仰瓣莲台之上,戴毗卢帽和五佛冠,青年男像,内着敞胸紧身上衣,外穿博袖长裙,腰系带,左手端净瓶,右手合掌,面庞及身形无丰腴之态,身无璎珞等妆饰。



二、云间山的云福寨和云间寺
绵州东乡有一雄峦,左右挟魏城、黄荆两河,由北而南绵延数十里。山水钟灵,石堂、鱼泉、马鞍等名胜点缀其间。其最高峻处,突兀雄奇,正位于石板之东,处群峦之上,即古向阳坡,即今云间山。其海拔678米,是旧绵州东乡最高山。
云间山虎踞东乡,是四镇接壤之山,登山四顾,北眺魏城,南瞰刘家,西望石板,东临东宣。四境群峰绵延,鱼泉禅音,红光波照,白马奔腾,龙王吞云,美景尽收眼底。
云间山云遮雾罩,又名云盖山,正是神仙居所,相传八仙常聚于此,鲁班在此驱石,金华圣母挑水往返于此。山顶建有云间寺,又名云盖寺,创始于唐贞观年间,玄奘高徒曾讲经说法于此。寺碑言,文成公主进藏取道剑门,途径云间山北麓,见山巅五彩缤纷,又闻鼓乐齐鸣,颇感惊异,叩问其故,有长者告之曰:“此乃古刹,正值三月三庙会佳期,故而紫气升腾、钟鼓不绝于耳。”文成公主闻言,感叹不已,道阻且长,故土难留。
云间寺屡建屡毁。光绪年间重建后,在1952年建廖家庙村民办事处时拆除,1995年重建。寺坐北向南,由大雄宝殿和四合小院组成,与鱼泉寺、高观寺互为犄角之势。存清代残碑,有“原其始末”、“当前常经失守”、“本里文生敬囗勋撰记书”等字。云间寺在2016年被批准对外开放,今云间寺重构殿宇,辉煌圣像,有丘尼近三十人,大学学历者居多,持戒精严。这里正成为一个融林趣、禅修为一体的道场。
山之周边,依山而居的有赵、佟、王、邓、郭、雍、杨、罗、张等几十姓人。各姓常用云盖叙述其居地,如王氏,“自国朝康熙四十七年,道易公入迁居于绵东云盖寺之麓,地名观子岭。”如雍氏,“高祖灿然。于康熙三十一年走马涪东,迁业于云盖寺山下,遂居于此焉。”又如杨氏,乾学公“于乾隆三十五年买业置地于云盖寺地名来龙山下。”也常用云盖入其墓联,如:“龙按云盖钟吉地;穴接罐岭翥文人。”“云盖来龙真穴的,鱼泉湧水在其中。”“脉接云盖生远岫;穴照飞龙占鳌头。”“陈其宏器挥云盖;报以馨香鉴豆平”“祥钟竹城泽流桂子;脉连云盖福庇兰孙。”
遇乱世,乡民在云间筑云福寨,紧急时则扶老携幼,避入山寨,若身处世外桃源。寨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为环山平台或斜坡。下层六面,寨围4里,有石寨门五道。五门中北寨门基本完好,门前是青砂石梯步,宽约0.6米,寨门宽1.82米,高1.95米,纵5.7米。西南侧寨门因开路,仅剩半幅石门。上层五面,围长近2里,有寨门关口遗迹。
龙王沟敬大爷(66岁)介绍,原有寨门五道,上架土炮,教匪和蓝大顺来的时候,为百姓躲难之所,平时常被土匪所占。敬大爷介绍了一个流传当地的顺口溜:“杀乌鸡,踩马鸣,岳家寨子看笑神儿。”
以上情况,有片言只语入志入碑。民国《绵阳县志》载:“向阳坡,治东六十里,即今云间寺,山以其高出诸山之表,日光临照,故名。”又,“云福寨,在州东五十里向阳坡山巅,古有云间寺,今圮,嘉庆五年,里民郭万清等筑。”寺碑载:“同治二年,为防贼寇侵扰,民众拦腰筑山寨墙垣一道,共五门。光绪七年,又筑墙垣二道,共三门。”







三、大寨子和小寨子
沿山脊新开公路步行半小时到大寨子。大寨子又名母猪寨,未见明显遗迹,稍下为小寨子,石墙尚存部分。小寨子是大寨子的前哨,三面临陡坡绝壁,边沿垒石坎墙垣,中部内凹,长不足百米,宽约30米,是一个极小的防yu性堡垒。
小寨子垭口处有九龙山观音庙,又名涂家庙。

四、白马村涂氏墓地
小寨子下陈家湾有白马村2组涂氏墓地,涂氏为剑阁分支,原籍南昌,康熙年间,涂兆瑞之子迁至绵州东乡白马观落业。宗支班排为:炳仕学元文,洪国万德兴,永福贾长久,登高远传名。所见墓志年代多为清末至民国,家族脉络还很不完整。
1.涂文才墓。
联:水抱山环钟白马,云蒸霞蔚状乌鸡。碑云:……年兄五人。泽元公生公等弟兄三人,长文佐,次文才,三文来,/公居其次。其人生平忠厚有余,以谨守农桑为荣……/配王孺人,内则无忝。生子有三……/至今家给人足,兰桂腾芳,不意……/公生于道光丙戌相五月初一日午时所生,殁于/宣统己酉年五月二十九日子时告终,恐世远年深,囗囗后人。春露秋霜,有所感云……。
奉祀男:涂鸿政媳贾氏,涂鸿烈媳黄氏,涂鸿述媳邓氏,抚男涂鸿章。孙男:涂国炼媳刘氏,涂国章黄氏,涂国泰钱氏,涂国万……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中秋月上浣之一日。
2.涂文才母李氏墓
孺人系文佐、文才、文来公之母也,生子有三,并各完配。……年四月初五寅时,不意殁于……戌时。恐世远年湮,兹……大清光绪十七年……
3.涂文才元配王氏墓
联:淑德传千年,阃范著百世。碑云:母王孺人,父文才公……真可谓阃中之懿……恐后无稽,兹特……奉祀男涂洪正,涂洪烈,涂洪述。子婿邓维山。
大清光绪十七年八月二十……
4.涂文才长兄涂文佐墓
尝思天地有所作于前,必有所迄于后,此墓志之所设也。吾父生于辛巳年六月初十日戌时生,亡于辛卯年五月十九日丑时故,勒石千秋云。
胞弟涂文才媳王氏,涂文来媳李氏……
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季冬月朔七日谷旦。
5.涂文才子涂鸿烈墓
……奉祀男涂国章黄氏,涂国炼刘氏。孙男涂万兴,涂万财,涂万福,涂万囗。大清光绪三十一年……
6.涂朱氏墓
孺人乃玉廷公之德配也,生于壬申年五月十六日未时。自来归公为室,治家教子甚谨,内无违言。生三子,嶷嶷乎守其诚教其子,谆谆乎以孝悌礼仪为训。故族党之中,虽黄发老人见孺人未有不肃然而起敬也。其贫者,待以举火,囗助夫子,乐善好施,夏施茶汤,冬施棉絮,病者施药,死者施棺。嗟乎,岂非所囗而好其德者也?于是外无违言,对夫子言至而行必至,行必至而心必至。呜呼,囗囗之禄无二谓之忠,处人之室无二谓之节。夫子被匪掳则倾囊赎之。玉廷公囗成于心,壮年枵腹积劳,痼疾复发,神药罔效,乃竟先孺人而逝矣。导子三年无囗,始各自立,所谓修竹生孙,流芳百代也。卒于丙戌年冬月廿一日未时,厝于吉穴之阳,勒石以垂不朽云耳。姻晚敬足三沐手书。
祀男涂国俊媳巩氏,涂国汉郑氏。孙男涂万棋,涂万林,涂万经黄氏,涂万桐。抚子廖衍凃媳从门廖氏。侄男涂国成媳安氏。孙婿王珍祺大女,左都芳二女;董德炳大女,敬大锳大女,吴祖德二女。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古全月十八日竖。
7.涂洪盛张氏墓
联:青狮拥墓垂千古,白象护穴瘗双星。育一男二女。公生于己酉相十月初十日酉时生,殁于丙辰九月……孺人生于甲寅相四月初四日亥时,卒于
奉祀男涂国才媳顾氏。孙男涂万述,涂万进。子婿罗级元大姐,汪永超二姐,罗宪清幺姐。胞兄涂鸿洲王氏,胞弟涂鸿万简氏。……
大清宣统三年岁次岁次辛亥囗律月中浣之无日。
8.涂宅董清珍墓
宗旨:剑阁分支南昌籍,兆瑞之子往绵移,康熙年间落业里,子孙后代有考稽。宗支:炳仕学元文,洪国万德兴,永福贾长久,登高远传名。
慈母涂宅董清珍老孺人,原配涂万述,生于光绪己丑年正月初三日戌时,高寿人间,春光阳道八十九,囗谓春阳艳秀,蝶茂凋残,痛于一九八七年丁卯九月十五日寅时与世长辞。……公元一九八七年仲冬月二十四日谷旦立。
9.故显考公者涂德润教师、故显妣母者张玉轩师母墓。
德润,字旬江,万述公之长子也。幼寒窗苦读,勤学不息,学业出众,精益求精,善长之㳒梅花,字造诣颇深,训导不倦,教学有方,呕心沥血,桃李满山,秉性温良,平易近人,忍辱负重,在所不辞。德配张氏,育子三女二,偕家内助囗囗,偕老晚年。公溯生于辛酉年六月二十六日,卒于
友亲:张奉金,张兴逵,李少银。奉祀男大房涂兴华媳何清华,二房涂兴昌媳贾方玉,三房涂兴逵媳李玉华。门婿白宗恕大女,张兴富二女。……
公元一九九〇年仲春月朔七日谷旦。
艰苦奋斗建此墎,自力更生修坟墓。
涂氏宗旨:剑阁分支南昌籍,兆瑞之子往绵移,康熙年间落业里,子孙后代有考稽。
宗支:炳仕学元文,洪国万德兴,永福贾长久,登高远传名。




五、白马村白马观
白马奔腾,一水中流。白马村北街尾有白马观,四合院布局,坐北向南,由大雄宝殿、文昌殿、观音殿、戏台等组成。庙前水泥路由该村9组魏祥义捐5万元修建。登庙,见庙中保留有乾隆46年的民风碑,乾隆51年的禁恶丐碑,咸丰9年的“文昌胜会”碑,另有几通光绪等时所立修建文昌会乐楼碑刻。据碑刻,白马观始建于明代嘉靖六年,原在“后山之巅,九龙之麓”,后南迁至此。
(一)白马观禁啯匪民风碑
再次到白马观,该碑已被竖立,可见寻访之中,也有功德之积。
该碑宽0.99米,高2.52米,厚0.20米,其中额高0.67米。双面刻字,反面朝上,额刻“双凤朝阳”图案,碑刻半湮,内容与魏城镇铜瓦铺甘露寺的民风碑一致,涉及孝亲、睦邻、办学、选材、教子、御匪、防盗、婚丧、贩卖、禁斗、禁赌等乡规民约,有立规矩,厚伦理,纯民风的作用,对研究清代早期社会绵州东北二乡啯匪严重以及乡俗民情等有一定价值。这种民风碑和宗族规矩碑都是古代乡村自治的反映。
可见碑刻初译:
【……(按:前序被全铲,后亦有多字被铲)计开。
一.凡遇有来历不明之人……报官……贼……查,将寓留之户,一并……拿究,倘……严惩不贷。
一.凡居民遇贼盗……绝根株不可踈脱,如有不同心……
一.凡外来乞食之辈,遇有年力精壮者……为名,踩访路径门户,夜则肆意……可悯者,量给饮食钱米,
一.凡……】
【一.凡嫁娶喜庆之家,亲友备礼,致贺主家,设席宴客,此乃常礼。若贺仪甚缛,不过备钱数十文,而赴席之日,父子兄弟偕往,或全家毕至,以图醉饱,深为可耻之至。乃相习成风,恬不为怪。须知宴会以退让为先,嗣后,凡赴喜筵,只需一人应招,即系本族至戚,亦不得过二三人。切勿徒爽口腹,致丧廉耻。
一.凡丧葬之家,出殡设奠,邻里亲友备礼致祭,主家酒饭款待,此亦常情。乃备钱甚少,不过数十文而已,吊祭多人簇拥而至,或全家毕集,妇女杂沓,童稚喧哗,任囗酒食,夜夙不休,此亦贪餮,无耻之极。并有素不谋面之人,亦冒称亲友,相率前往,以图醉饱。其至啯匪,闻风纷纷以吊孝为名,前至其家,饮酒食肉,索分孝布,稍怫其意,则咆哮辱骂,争殴滋扰,深为民害。嗣后,凡吊客只需一人前往,确系本族至戚,亦不得过二三人,囗囗即归,切勿流连饮食,或招聚赌博,致获罪囗。丧家不得留客招赌囗囗,不得概散孝布。如有素不认识之人及外来啯匪,藉吊孝为名,至家扰囗者,主家即投知约保,赴县俱报,以凭拿究。
一.凡教子弟读书,必须延请名师。盖其人学问优,教法善,子弟从之,讲贯研究,日就月将,文理必有可观。从此进学发科,终身受益。若后减省束脩,凡延荒陋庸师,子弟反为所囗,不但文理难望通顺,且写别字及不成字体者,比比皆是。字尚如此,安囗文章?本县查梓邑子弟聪明者,囗多囗因不得名师教授,以致囗囗囗取,岂非父昆惧之乎?尔等须知望子弟成名,不可过于悭吝,约合数家,囗囗重修,延访嘉学兼备之士,公请设帐教授,将见文风日起,科第连绵,岂独子弟受益,父兄不受益焉?
一.凡子弟当童稚之时,视其资质聪俊者,送学读书,庸常者,令其耕牧、或习工贾。时加管教,勿许酗酒,习于赌博,勿许争殴,习于斗狠。迨至成立,务须严加约束,勿许赶场吃酒,游手好闲。后人安分守法,各务本业,方能成人。若自幼不知,放荡成性,整日逐在外游荡或赌博、偷窃、或醉酒行凶,不受父兄约束,甚至逆伦犯上,陷于刑辟,皆为父兄平素姑息所害之也。嗣后,务须严加约束,如不受教,即处于家法,如再违逆,即送官惩治,切勿溺爱姑息,自贻伊囗。
以上八条,本县为缉匪安良、行文运、立善果,囗囗起囗,尔等务各恪遵囗,相囗囗须力奉行,勿囗囗囗囗囗囗囗。右谕通知。三、四、六里士庶人等禀请公立。
皇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夹钟月囗囗日吉旦。】
(二)白马观禁恶丐碑
四川直隶绵州梓潼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二次吕
梓邑孔道,往来乞丐,络绎不/绝,囗囗乞丐,沿门理求,听其主人多寡舍给。有等强壮恶丐,藉病苦,/每至一户,窥其人烟凋零,动以一升二升估讨,不遂即恶言骂辱。更/有名为乞丐,探其路径,夜则行窃。并有患病之丐,毙于地主界内,诚/恐奸棍诬害,不敢掩埋,只得投明约保。报验如此,小民受乞丐之累/难计。
前岁恩驾临抚,清歌载道,并奉/前督部堂李
是以冒情公恳天恩俯准愚情赏示严/示。嗣后,如系残废之丐,各户量为施舍;凡系强壮乞丐,沿门强索者,许令赶逐;至病毙之丐,投明约保里邻,公同验明,委有器具,并无别/故者,或可报明具结掩埋立案。如蒙允准,则闾阎宁谧,万民均沾,德/泽不朽矣。
为此肯乞等情,据此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县属军/民人等知悉:如有壮年乞丐及强讨钱米者,许令送官惩究;如地界/内有病毙乞丐,即投明约保地邻,赴县报明掩埋,标招尸亲认领,倘/有棍徒冒认尸亲讹诈者,许即扭禀,以凭处治,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实刊白马观右谕通知。/皇清乾隆五十一年十月十六日。
(三)“文昌胜会”碑
青砂岩,长方削角,碑云:
文昌胜会/
尝考《周礼》:“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索室逐疫,”盖古礼也。绵东四里白马观,亦古刹也。历来募化四方,庙中/修建上元平安清醮,酬谢天地,祈福消灾,每年会毕,剩有余钱,积成文昌大会,颇有锱铢。五会人等公/议,凑针合斧,愿将僧人佃出田地一分,赎回文昌会,上培崇帝君,以壮观瞻,以公积公。众议,仍将田地/佃出,每年取租佃钱文作做会费用,每年每方化香纸钱八文,米粮蠲免。倘若出行扫荡,每户有插香米/一碗,仍照旧规凑名上达。议立章程,免后募化之劳,帝君居歆而众可乐矣。众会积钱数十年,一旦为公/成功,可谓“仁矣”。又恐年久湮没,嘱余作序。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帝君唯神之至尊者乎?语云:“神灵庙/主肥。”春祈秋报,咸冀帝君默佑四方清泰,获福无疆。兴设是否?难免众议怀私滥规。/神天鉴察,同众立碑,以待后世会首遵照,不劳力云尔,岂曰小补之哉?本里生员囗囗亭拜撰。/
一.备载。道光二十七年,取僧达宁名下水旱田二坵,去钱五十六千文;咸丰元年,取僧达念名下旱田一坵,/去钱二十七千文。咸丰五年,取僧达亨名下田地房屋一叚,去钱一百九十千文。咸丰九年,取僧清朗、清宁/二人名下旱地二块,去钱四十一千文。/
众会首:罗泰山,敬以璋,罗成山,王大德,江仕成,敬以德,董永贵,张万全,吴永新,凃文第,吴思敏,黄永泰,宋朝夆,敬以成,王恩德,张万兴,王俊德,江仕金,王天佑,吴永林,董一朋,凃上元,吴金元,吴春奎,敬魁仓,江伦,江钊,凃洪儒,江仕林,张洪山,王忠山,吴忠,龚自禄,邓文富,廖太文,但上儒,杨洪,董仕斗,王泽邱,王秉贵,凃义元,王以升,董仕仓,杨秉友,王在义。王玉德,敬盛仓,车登云,江仕林,王泽广,邓文贵,王炳宪,魏金山,赵祥元,以上九人外上钱六千文。本山住持达亨、清朗。
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己未(1959年)夷则月望四日,同众公立,谷旦。
(四)文昌会乐楼捐资碑
红砂岩石质,右序:“文昌会聚合,作乐楼,会底不足,募众协修,成功告竣,勒石啇筹,以著姓字,万古千秋,不朽云尔。”
左为捐资姓名,9*28计252人,以王、董、敬、江、吴、赵、邓等姓为众,以车、但、雍等姓为罕,姓氏之后有“以上九人共集钱一百八十四千”、“以上各捐钱四百文”、“以上二牌五十二人各捐钱一百文”等捐资数额。
(四)建修乐楼捐资碑
额刻时间:“大清光绪三年岁次丙子季夏月朔十日谷旦立。”
右序:“白马观文昌会建修乐楼,捐资姓名镂刊于左。”
另有残碑两块。
(五)建登云梯记。
盖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马古刹,涪东留馨。殿堂魏巍,溪水叮叮,雨下泥滑,石上苔生,道路崎岖,逶迤难行,山崖数丈,望雨惊心,无藤蔓可攀援,无阶梯可上行。每临神道庙会,四方香客如云,壮者徒步可上,老者气喘咽咽。香客代代梦寐,何时能建天梯逸登临?今有至善者,不惜解囊施千金,取坨山青石,聚巧匠能人,造通幽长梯,供游人登临,睹神圣尊容,听佛号真经。石阶千古,取名“登云”。善者功德,千秋永存。
钱泽林、钱纯纯、涂金、钱国五千元,邓居刚二十,鹏猷东二十,董明邦二十,王桂英二十,涂琼华二十。
壬午年(2002年)腊月二十四日竣工纪念。
(六)乾隆二十八年碑刻,待清理
(七)禅林重建
白马观,涪东之大禅林也。原非于此,追其根而寻其始,原址在后山之巅,九龙之麓。据原庙钟磬记载,起于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几经辗转,屡遭兵祸,原庙已不复存在,继而南迁于此。遥想当年,殿堂宏伟,气势轩昂,雕梁画栋,斗拱飞檐,苍松环抱,翠柏掩映,幽静宜人,神像庄严,栩栩如生,香烟缭绕,碑刻如林,晨钟暮鼓,响彻十里,可谓胜也。
叹呼民国军阀混争,万民涂炭,饥民遍野,饿殍盈道,川人无以为生,睹凄凄之景,无不痛彻于心。四九年,川人载歌载舞迎接解放,新中国为解百姓倒悬之苦,用庙堂略撑风雨,将僧舍暂作栖身,行以上天之道,施以人间之德,数年之后,时过境迁,此住之人,厌于集居,各去东西,留下断壁残垣,延至今日。呜呼!囗墟笑。
建国四十年来,国运昌达,经济腾飞。白马,四邻之乡,人才辈出,以赵代富等八人首建绵东乡镇企业,发展欣欣向荣,产品优质获奖,市场兴旺,乡人受业囗中,事业与日俱增,大开山乡丝绸之路,内燃机配件之行。乡民生活日益提高,国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尽皆交口而赞之,但又遗憾此处虽是灵杰地,可惜无处论古今。此情此感,为乡民所闻,尽皆解囊,筹集资金,重修庙堂,新栽兰桂,誓续古迹,再开新景,另辟洞天,建旅游之胜地,人民之乐园,饱客商之雅意,扬企业之胜名,足乡民之宏志,谢国家之深恩。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自古至今,有功者必赏,有德者必扬,而四邻之民众,虽久居乡间,却深知其文化之重要,国策之要领。创文明于当今,留福缘于后人矣,不为其功,不思其赏,品格之高,无以估量,功德之大,与兰桂同香,与日月同辉,永留青石。又如诗云:
改革开放创业魂,白马境内出精英。银丝彩绸拓新路,钣金配件固旧营。客商云集无雅处,乡人解囊造幽境。自发奋起凌云志,承前启后有能人。
涪东白马观筹建委员会暨老年协会白马分会。公元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日立石纪念。
[1] 浅术,粗浅的道术,此为道士自谦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