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河之行】九龙桥:魏城河第一桥

标签:
九龙桥步苏桥魏城河柳池镇苏易简 |
分类: 寻桥漫记 |
从苏易简纪念馆出发,沿着河边经过“清溪映月”摩崖题刻 [1] 即到九龙桥。
(一)魏城河第一桥——九龙桥
柳池九龙桥,又名步苏桥,位于三台县柳池镇清溪村和游仙区玉河镇四房湾村之间的魏城河上,南北向,白沙岩石质,双石并拼,9墩10孔,以龙形工字墩衔锁,全长50米,宽2.12米,厚0.6米,距河底4.2米,桥板半没水中。墩首龙形首尾一体,全长4米,上下水各出桥板约1米,头宽0.45-1.06米,脊宽0.39米。
名号“九龙”,实际仅有五尊龙形,五中存四,再有四墩无细部雕刻。中龙为高浮雕,高昂头部,张口顶珠,臀部浑圆,后尾作结,姿态张扬,一派孔武有力之像。两侧四龙首尾虽亦为圆雕,但仅与桥板平齐,头部低沉,龙吻露齿半张,在中龙带领之下,逆水而行。
九龙以中龙为首,四龙次之,“四龙”又次之。主次分明,造形大器,形象生动,气势非凡,细部精美,是本地龙桥的上品,居魏城河龙桥之首,趋步郪江九龙桥。
魏城河的古桥大多分布于支流,而九龙桥横卧在50米宽的干流上,墩柱壮实,板梁厚重,和东宣金龙桥是魏城河中下游仅存的两座古桥,相距水程40千米,称为魏城河第一桥,或副其实。
(二)九龙桥的荣光和落寞
九龙桥有什么历史呢?
乡人兼文史爱好者邓家孝老人(73岁)称,此桥是三台至梓潼、剑阁方向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的盐路之桥。宋、元、明、清及民国,富顺,塔山、柳池及马康桥、清溪庵一带盛产井盐,担盐脚夫将井盐一担担挑往玉河、观义、梓潼、江油、昭化、剑阁、广元一带,又将大米等山货运回变卖,观义、玉河一带百姓则将茅草担背到柳池等井盐区,供烧制井盐之用。
邓老介绍,桥碑在上世纪60年代撤掉,做了两张乒乓球台。桥碑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一年,苏易简出生。薛氏携易简、易直寓居清溪庵故里,亲善乡里,常捐资修路补桥,矜孤恤寡。在清溪河牛头山右膀下捐修了这座十孔双板平桥,命名为 “步苏桥”,后人又叫“九龙桥”,现桥系清代重建。
几十年前,九龙桥飞跨在魏城河上,距河底4米多高,九龙并游,雄奇壮观。桥南处还是个大码头,运盐北上走陆路,南下盐亭、射洪则多走水路。
1971年,在龙树镇和塔山镇之间的鹅项岭修建了红旗堰,堰区长20千米,库容1015万立方米。从此,码头没了,桥被淹了,两岸百姓深感不便,四次造船过渡,首用大木船,二三次用铁船,四用水泥船。
水位稍退,桥板又露出水面,摩托车、自行车、行人仍行于九龙桥上,折损跌落的一个龙头和三块桥板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站在桥上往下游望去,新修的步苏大桥正在修建,大桥建成之后,九龙桥更加落寞。
(李戴于2016年7月6日记)
[1] 清溪映月作者,绵阳中医校邓坤俊(83岁),邓浩然儿子,取名为浩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