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镇有个“小绵阳”

标签:
柏林镇洛水村水寨子 |
分类: 寻桥漫记 |
柏林镇洛水村自古以来都是富饶文明之地,人文遗址荟萃,如东汉崖墓群,络水禅林,唐代洛水堰,明代络水坊(无存),清代山寨,清末天主教堂,清代民居,颇具园林之胜的邓家大院(现代)。这里,还有个“小绵阳”,到今天已是鲜为人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小绵阳”的风情风貌,当是小开眼界。
一.初见水寨子
洛水堰尾,良田千顷,有一个叫水寨子的地方,乡人俗称“小绵阳”。
水寨子东北—西南向,近似长方形,长145至180米,宽80米许,面积1.1公顷以上。四面有寨墙,东西尚存,南北仅余基址。东寨墙由夯土夹条石垒筑而成,宽一丈至两丈余,高超过2米。西寨墙背河,残存两段,合计百米有余,残宽1.5至3米余,残高2.5至4米。如今寨中仅剩3、4座夯土墙人家。
距寨五六十米远有条络水溪,溪上横跨一桥,三墩四跨平梁,因寨而名曰水寨子桥,全长18.6米,宽1.42米,厚0.42米,距水面高1.7米。墩、台浆砌,素面无雕,顶层设工字石,岸基用条石钉靴式错缝砌筑,坚固如初。
二.水寨子处是“小绵阳”
桥上有老人挑袋持杆提凳经过,言石桥自古有之,无人知道建自何时,寨临溪水,名水寨子,又称“小绵阳”。
见来者对“小绵阳”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并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两位老人聊兴大起,介绍水寨子处,良田众多,山水和谐,东旗金盘垭,西鼓银锭山,南塔塔子包、北龟龟山,其东旗西鼓南塔北龟之貌,正与绵州所处之地类似,于是自古便有了“小绵州”、“小绵阳”之称。
传说,绵州与水寨子两处地形类似,当时两个地方都被作为修建绵州城的备选地。城修在哪里呢?两处乡民争论不休,都想把城建在自己乡里。为了公平,当时就用秤来决定建城地点:称量两个地方的泥土轻重,哪个地方的泥土重,就把绵州城修到哪里。没料想绵州人奸猾,在泥土里掺了铁砂子,结果绵州城就建在了如今的绵阳,水寨子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了“小绵州”、“小绵阳”。
又传说,柏林场差点点就修在“小绵阳”水寨子了!当时建场下基脚时,挖断了地瓜根,地瓜根冒血不止,飞出两只白鹤。大家以为是挖断了龙脉,是不吉之兆,只好把场改建在了柏林河的上游。
这两个口耳相传的故事虚实相间,是那么美丽动人。“实”,在水寨子的小地形与绵阳城的大地形类似,都具“东旗、西鼓、南塔、北龟”之妙,以“小绵阳”称水寨子,是老百姓对这里风水的赞誉。“虚”,当然是乡民们茶余饭后的随性发挥了,似乎这样才足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三.验明正身:水寨子“小绵阳”是修筑于嘉庆年间的“人和堡”
水寨子是在怎么样的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呢?
现游仙区是旧绵州的东乡和北乡,山水连绵,山寨众多,这些山寨大多是在嘉庆教乱和咸丰蓝李之乱中建立起来的,又大多修筑在山顶,是老百姓躲防兵乱的据点。水寨子处于坝中间,筑寨墙防兵乱的功效有限,其与山寨用途类似吗?
经查询,终在方志中觅到了答案——
嘉庆五年二月,白莲教军逼近金山驿,知州刘印全得讯,奔赴绵州金山驿,带领激奋的士民、乡勇,用48天时间完成了绵州城墙的修复。
绵州城在复建的同时,“又环城筑堡,东曰魏城驿、南曰丰谷井、西曰永兴场、北曰石马坝。大小五城,星罗棋布,相望于百里之间,屹然树金汤之固。”
四乡老百姓也在加紧备战中,高观寨、香积寨,保安寨、云福寨、水寨子……应时而生。这些寨子大多分布于山顶,故称山寨,而水寨子却如绵州四乡的四堡一样筑于平坝——“水寨子,又名人和堡,嘉庆五年里人筑。”
嘉庆五年四月,在绵州官民准备妥当之后,乱军由南乡杨家店等地入境,一路被继勇侯德楞泰穷追猛打,魏城镇兴龙山、玉珠山,太平镇太平山、松垭镇杨家滩等地,方志都明确记载德将军曾“剿贼驻此”。
不久,白莲教军被剿,水寨子在完成了保家护财的使命后存留了下来。寨子周边的绅民迁居于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既可抗天灾,又可防人祸。洪水侵犯无奈而走,盗匪造访兴叹而去。若遇大乱,则事缓留水寨,事急奔山寨。
时光已远去,寨中居民也渐渐散去,寨子即将成为空寨。回想嘉庆五年,绵州城复筑,水寨子创始,修建于同期,又具备相似的地望,彼为绵阳,此不为“小绵阳”?故“小绵阳”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四.“小绵阳”的故事:任家为感恩而改姓
水寨子内的住户大多已经搬离,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大妈,大妈说,水寨子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寨中尽为白姓人,1964年搞社教,把寨墙推倒,1998年大水,寨墙被冲毁,2008年地震后,寨中人大多搬离。
早年搬离的白姓村支书说,水寨子还有一个任姓借姓白的故事。
水寨子最早用于防匪,由任姓倡建,归各姓人公有。匪乱之中,大家上黑虎寨和旱山庙寨躲避,任家人在水寨中留守,各姓人同意交由任家居住。几代之后,某大姓兴官司,要把任氏赶出水寨。任家势单力薄,无力应对,族长眼睁睁看着自家老小就要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只好恳请正直公道的白家人帮忙。
白姓是明代进士白翱的族人,白翱生长在太平镇荆山沟,族人散落太平、忠兴、柏林一带,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白氏耆老乃进士族人,德高望重,在了解任家的委屈后,毅然出面住持公道,写状纸、诉曲折,最终帮任家打赢了这场官司。
可喜,任氏没有失去家园;可悲,他们穷得对白家无以为报。任家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报恩,说过来争过去,就是找不到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姓白吧!”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让全族人顿时安静了下来。从此,水寨子中的任家人,全部改姓了“白”,为了不忘自己的祖宗,他们在改姓后,保留了原来的辈份班次。
水寨子“小绵阳”,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