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山千佛岩唐代摩崖造像

标签:
千佛岩卧龙镇卧龙山葛山 |
分类: 石刻遗馨 |
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于1956年8月和1980年7月,两次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光绪碑刻述庙史
千佛岩古碑仅见一通光绪碑刻,碑刻显示,千佛岩创自贞观八年,大殿光绪六年建。1998年重建。
【且夫千佛岩者,古刹也。考厥碑志,则自唐贞观八年。当是时,殿宇辉煌,/林壑耸峙,故足称盛一时也。无如朝越六代,不无颓毁。有乡老云:自献贼/扰川,而神庙遂胥焚矣,迄今尚有古迹可稽。第所遗者,仅一佛岩耳,四壁/亭立,法像万千,此则龙山之一大观也。然究不无风雨之患,时与首事等/礼拜至此,不忍坐视,用是集众姓,措资斧,遂建一庙以蔽焉。玆当功修告/竣,特为是序,以志不朽云。梓邑廪生周之桢撰并书。
总领:何大喜,申怌宝,何大有,何国盛各一千文,何国太五百。经理:申怌学五百,何子桐,白银,张明盛,严玉奇,冉品,文生张文经,申玉昌五百,申国富五百,李文金三百文,王芝赓,白秀山三百,李天良,席才金,席朝中。何国志,天顺魁,正大新,永和隆,武生谢绍基,监生周之屏,吏员申怌宗,天星贵,蓝兴盛(选摘)
大清光绪六年冬月二十二日立。】
(二)唐代摩崖造像和题刻
殿内有唐代摩崖造像和题刻。1994年《绵阳文物》介绍如下: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唐,位于梓潼西十五公里的卧龙镇五一村北的卧龙山顶上。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凿,造像凿在东西长5.5米,西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
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未凿龛,但在长3.7米,高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单龛(每排50个共20排),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138尊,造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上端有民国六年11月2日所刻:“中央古物保护委员会示,保护古物,严禁重桩。民(国)六年十一月二日纪念。”等字。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东方三圣”龛。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跏趺座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像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于佛的两侧,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神态端庄,二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外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刻天龙八部,为浅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造,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称“西方三圣”龛。龛正中为阿弥陀佛,宝珠形头光,分四层次。头饰螺髻,头顶有高宽的肉髻,双耳穿环,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的右下摆从左肩搭在后肩上,形成披风,结跏趺座于两层仰莲瓣的莲台上;右手平举,以拇指和中指相捻,余三指平伸,施莲花印。左手举于胸前,施愿印。佛左右两边的菩萨呈站势,头顶挽螺髻、戴花,身着半式天衣,下身着羊肠大裙,腹部没有呈十字交叉的璎珞。帔帛从双小臂上下垂,在大腿处形成三道大园弧。以上三像近似圆雕。
在三像左右两边,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呈高浮雕。众菩萨的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各异,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只手托腮,或双手合什,或作思维状,等等;顶后均为圆形背光;台座为有茎的莲台。
该龛的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的七佛。壁沿有后刻“大明崇祯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江西地仙汪囗阳号春囗囗”等字。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四面龛僧道密”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文后半有“大隋开皇元年明囗法师”几字,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个出资施主。
北龛,圆拱形,龛高2米,宽1.9料,深0.9米,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龛。佛高0.9米,结跏趺座于莲台上,佛头部为火焰形头光,高发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僧衣,右手斜指天,左手放于膝,莲台下部为须弥座,上部为莲花瓣,须弥座正中刻一小佛。二菩萨头戴幔冠,火焰形头光,身着腰衣,胸饰璎珞,右手执如意,左手贴衣,赤脚站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帷须弥座,两旁各刻姿态雄健的狮、象各一尊。二弟子身着僧衣,左为阿叶,右手执佛珠,左手下垂;右为阿难,双手合什。二力士造形生动,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似有“应变无方”之神力。龛顶刻天龙八部。龛外左侧上方有“中和四年造龛”题记。
千佛岩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艺术水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群众保护,虽有风化剥蚀,不难看出当时造像的布局和场面是十分壮观的。
(2016年4月7日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