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谷镇渡口留影

标签:
丰谷镇丰谷渡口马嘶渡 |
分类: 寻桥漫记 |
丰谷,绵南35里,因盐而兴,因酒而闻,因治而盛,是绵阳最有历史的古镇之一。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今日,丰谷镇的盐业早随废弃的皮带井一样被尘封成历史,闻名在外的丰谷酒也并不属于小丰谷镇,穿过风火墙尚存的老街,来到镇外的丰谷渡口,花上5毛钱,可以去坐坐绵阳仅存的涪江渡船。
丰谷渡口,连接丰谷、松垭、永明三地,起建时间无考。清代曾名马嘶渡、石盘渡、人和渡。原有上、下两渡:上渡出丰谷北门,对面直通松垭乡,俗称钟家湾渡口;下渡在丰谷镇东关外,穿河坝,对岸紧领三台县永明乡地界,因附近有石灰窑,俗称石灰窑渡口。仁和义渡就其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又有“三绵仁和老义渡”和“潼绵新仁和义渡”之分。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1年),井场职员林洪兴弟兄将赵家河庄田三十亩零及旱地,佃田款二百钏,捐归石盘义渡,嗣增船二只,以资舟济渡,随提井场花生斗一张,红薯称四杆,拨归首事经收,为每岁雇夫搭桥之用,仍又名人和渡。后因年遇洪汛,河床淤塞,加上遭遇防区驻军强行提借济渡设施,桥料损失殆尽,而经费又不足,不仅不能恢复舟桥,亦不敷义渡。
至民国元年,由潼、绵两县地方人士发起,捐资募款,成立潼绵新仁和义渡。推举年首事及监察员,负责经营每年收益,以辅助老仁和义渡经费和准备将来造桥材料,协助办理雇工造舟、搭桥、船渡事宜。上述两渡又合组仁和义渡公所,议定每年六月,当众结算收支账款,每两年公议互推值年首事。而义渡公所内又附设掩埋所,每年购置火板木匣,篾席竹箱,利济贫乏,掩埋尸骸。但新旧义渡仅有坝田旱地二百七十三点七亩,经费匮乏,加之河床时常变迁,无力搭桥,终年四季皆用人力撑船济渡。
1950年,义渡公所乃请丰谷、松垭、永明三乡农会主席、代表五十二人,成立仁和义渡保管委员会。共设十三人,负责办理义渡事务;并选监察委员五人,调查收人账目及船只坏损情况。1952年改组,更名为“绵阳丰谷镇义渡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各一人,委员三至五人。此时有船九只,渡工十八人。在行政上受丰谷区公所领导,业务上受绵阳县人民政府义渡管理所领导。1953年经绵阳县人民政府与三台县人民政府协商。撤销了因河床变迁不宜设渡的石灰窑下渡口。1954年由绵阳县短航渡口管理所接管,改为专业渡口,变为官渡,直到1980年,一直免费过渡。1969年开始渡运汽车。1985年,该渡有95型168马力双机拖轮2艘,大型铁驳船3艘,载重189吨,职工14人,日渡运量1万人次。2002年后,由于绵盐路、塘汛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成,丰谷渡口已经不见了之前人流如织的景象。
(李戴于2015年9月21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