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行】14:东山公园的东塔和苏泉流杯池

标签:
三台行东山公园东塔苏泉流杯池流杯池 |
分类: 古建拾珠 |
一.梓州大桥
梓州大桥563米,宽12.6米,原名涪江大桥,始建于1976年底,1980年10月建成通车,是省道101的必经之路。双向两车道,“一桥两制”:城区足球广场侧为石拱桥引桥,旱跨八孔,敞肩式,肩部各开3孔;东山公园侧原为我国第一座跨度超过100米的现代斜拉桥,双塔混凝土斜拉桥,后出现病害,于2002年爆破拆除,于2003年8月重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桥,水泥立柱5组10根。
二.东山公园概况
东山公园位于三台县城东郊涪江东岸的东山之上。东山是“东山禅林”的简称,禅林始建于唐代,始称“普惠寺”、“东山寺”,以有“东林晚钟”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称,民国时期更名为东山公园。
自唐宋以来,东山公园就是文人荟萃,诗人兴会的圣地,留下了许多名词佳赋,胜迹遗踪。唐代李白、杜甫、薛涛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及诗赋;南宋时期苏公泉流杯池早已名扬遐迩。山顶东塔修自明代万历年间。依古新建有“东林晚钟”景区和“流觞怀古”景区。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参天古树富含岁月印迹,枝繁叶茂、蓊翳如盖,更有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具有“清、幽、静、雅”古朴灵秀之特色。
三.东林晚钟景区
公园外是涪东山庄,“东山公园”几字由方晓题写,门上挂以“谱写中国梦”为内容的标语。
进公园上百步石梯,尽头是东林阁。东林阁、“苏母教子”雕像和照壁组成“东林晚钟”景区。
“东林阁”三字抹黄底,阁联选自清代中江医家林愈蕃东山集句:“晚烟凝翠,疏钟达船,彷佛姑苏之景;斜日含苍,清月映阁,依稀辋川之图。”
东林阁后是“东林晚钟”璧照,1994年甲戌建。一面是《东林晚钟》写意刻绘,方晓作品;一面是清代潼川知府张松孙创作于乾隆48年的《东林晚钟》诗,刘备后人刘艺手迹,隶书。诗曰:
东山夜静如太古,忍听钟声乱官鼓。涤我尘襟梦亦清,劳劳尘鞅心徒苦。明晨出郭觅津筏,曲登盘纡入林坞。支筇直上翠微巅,扶桑初见红日吐。涪江如带万顷碧,一叶轻帆急于弩。梓城如掌万井烟,映带岚光环堞堵。眼前好景看不足,石畔孤松卑可抚。攀萝拾阶蹑浮图,漫漶残碑字莫补。流觞何代尚留池,胜会难逢谁是主。山僧索句碧沙笼,愧我前身非杜甫。
作为“潼川八景”之一的“东林晚钟”,即始见于此诗。清嘉庆时,三台知县沈昭兴在其主持纂修的《嘉庆三台县志》上始将“石登盘行入林坞”、 “扶桑初见红日吐”、 “涪江如带万顷碧,一叶轻舟急于弩”的如画山川精刻于《县志图》中。“东林晚钟”很早存在,却以此诗而广为传播,令人神往。
“苏母教子”石像以苏母教育苏易简读书为情景进行创作,汤光铣设计。石像旁有简介:“北宋状元苏易简。苏公易简、字太简,故居三台柳池清溪村。生于显德五年,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历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登州,移陈州二年,卒于陈州任上,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易简自幼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后以文章名,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易简与其孙舜钦、舜元并称为‘潼川三苏’,饮誉中外。易简母薛氏于易简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被太宗誉为‘孟母’。甲戌岁季秋敬书于古梓州,方晓。”
(按:《宋史》称苏氏为“梓州铜川人”,《宋潼川志》载:“苏易简本绵之盐泉人。”盐泉废县,今游仙区玉河镇方古寺附近苏易简母亲薛氏坟茔。玉河镇被称状元故里。)
四.梓州东塔——明代古塔为省保
“攀萝拾阶蹑浮图,漫漶残碑字莫补。”这是清张松孙对梓州东塔的描绘。
(一)省保东塔
东塔,位于三台县东山山顶,明代万历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建造。塔坐西北向东南,九级六边密檐阁楼式砖石塔。塔逐层收分,首层斗拱承檐,单杪四铺作,腰檐较短,六角攒尖.墙面欠规整,最初或通体刷白灰?各层开龛窗,塔内有实心柱、心室和神龛,有螺旋转道盘旋上顶。塔通高24米,塔基高1.3米,底层边长4米,首层不计檐高2.8米。7级踏梯到塔门劵拱,宽1.06米,高1.77米,厚0.97米,塔全厚1.7米。底层各角嵌石柱,正面石柱有知州陈南金题写塔联:“九级浮屠,举步凌云霄以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塔顶有潼川张正学的七律诗残句:“青春结客上东山,千里江城一望间。”清代道光年间贡生陈谦记:“塔势插烟霄,登临眼界超。河流盘地阔,山色压城遥。”清张智莹记:“塔高铃共语,月朗磐同催。”
该塔塔貌较为沧桑,宝顶残,下面多层有裂缝等病害,1981年5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地震,6-9层垮塌,2011年用450余万元资金完成震后修复,2012年7月,三台东塔及北塔被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省保,编号155.
(二)浮屠九级凌霄汉
三台东山寺建塔,可以追溯到明天顺年间(1457-1464)。因初建之塔为木塔,仅保存了“两轮花甲”便坍塌毁圯。明“万历戊子(1588)秋”,潼川知州顾云凤为改善潼川风水捐俸一千两倡建砖石塔,但仅完成二级。其后,潼川州乡贤、吏科给事中张正学与潼川知州陈南金等人陆续完成后七级与封顶工作。
这就是至今保存的原高24米余的六角攒尖阁楼式砖石风水东塔。东塔楹联闻名遐迩。联柱高3米,宽0.3米,行书阴刻,字大0.15*0.12米。联云:“九级浮屠,举步凌云霄以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末署“蒲阳陈南金题” 。字大0.07*0.05米。顾云凤,常熟进士,万历丁亥知潼川,治潼七年。陈南金,莆田举人,万历辛丑知潼川。陈氏工书,善对,上联以夸张手法描绘东塔之高峻和超拔,下联则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名句,畅抒其“官民同乐”之旨。该联即景抒情,对仗工稳,书法古朴,刊刻精湛,是其至今仅存的代表性书作和联作。
(三)东塔维修碑记
三台县东山公园条石青砖塔,由潼川知州顾云凤倡建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落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波及三台,使塔基和塔身各层结构均遭严重损坏,塔体6-9层全部垮塌。
灾情发生后,三台县文化部门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申报灾后文物维修立项,国家安排专门维修资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维修方案,北京太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维修,工程严格按照设计方案,采用裂隙注浆、纵向钢贯穿、横向钢带围箍、小锚杆对穿等新工艺,以条石、青砖、石灰糯米浆砌体,对塔身进行修复和加固,按照历史原貌对塔身表面进行作旧处理,对塔体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公元2011年12月工程竣工。公元2011年12月。
东塔下半山腰有东山寺,在唐为观音寺。
五.苏泉流杯池
下石梯到“流觞怀古”景区。有以古意重建的临川阁。临川阁与山崖之间为苏泉流杯池。
蜀中流杯池以宜宾流杯池、万州流杯池和梓州苏泉流杯池为知名。
苏泉流杯池在三台东山寺东南侧崖腹间,由源头蓄水池、流杯池和回流蓄水池组成。两个蓄水池左右相连,与临川阁之间凿流杯池,池呈“W”形(或无底画之“凹”形)。是宋代以来,潼川官吏和文人雅集畅饮之所。其在石上凿沟造环曲之势,引泉水相通,文友诗朋临池流杯赋诗。彼时,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吟诗,乐在“流觞曲水”之雅意间。
池西有井,及“苏公泉”井。池畔有碑,高2米,宽1米,上镌“苏泉流杯池”五字,原碑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现由方晓补书重刻,“苏泉”横排左读,字径0.2米,“流杯池”纵排,字径0.4米。苏泉即苏公泉,苏公即北宋文学家苏轼或北宋状元苏易简。苏泉以“味极甘美”著称,泉流如注,清凉甘甜。
流杯池具体始设时间无考,清人张松孙《东林晚钟》诗有“流觞何代尚留池?胜会难逢谁是主?”的喟叹。今人多记为南宋,《绵阳文物》载:“今苏公流杯池为清所建。”晚清谢绪岷赞:“曲水流阶畔,因之醉羽觞。”
流杯池是我国古代酒文化高度发达的象征和历史见证。三台牛头山和梓州府署等地的流杯池创设,可上溯至唐代。苏泉流杯池略晚,却是至今唯一的保存,因而弥足珍贵。
苏泉流杯池所在崖壁,有据称是唐宋的空龛摩崖造像,有四个岩洞,里面多有今人所雕刻的观音、孔子、佛陀等。另洞内外有多幅以曾经涉足梓州的唐人诗歌为内容的碑林,均半湮之状。
临川阁木结构,面三进三二层歇山卷棚顶,一楼厅堂式,二楼四方设廊椅。登临可俯瞰涪江,极目梓州城。
薛涛塑像位于临川阁和流杯池近侧,3.5米高,持卷静立。薛涛,长安人,是唐代四大女诗人及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她与梓州有什么缘分呢?
《元薛姻亲系梓州》一文记:三台古称梓州,为唐代剑南东川节度使驻节之所,许多达官显贵和迁客骚人,均在梓州留下足迹和题咏。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和女诗人薛涛的“元薛因缘”,尤为梓州山川增色。
元和四年(809)三月,以监察御史赴梓州。当时,薛涛在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元稹早在“应制之选”时,就对薛涛这位色艺双绝的才女倾慕不已,但无缘识面,元稹“常悄悒于怀抱”。当元稹出差到梓州时,托人向韦皋剖白心迹,韦皋感其心诚,遂“遣涛往侍”。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那段千古传唱的“元薛因缘”,终于缔结在梓州人杰地灵的山水之间。元薛相会,唱和甚欢。“涛走笔作《四友赞》”,一气呵成,文采之丽,书艺之精,均令元稹“微之叹服”不已。二人遂成情深意切的知音。就在元稹携涛留连梓州期间,元稹因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为首的贪官罪状,让对方受到责罚。但“是年六月”,元稹被贬,“移务洛阳”。“临途诀别”时,“未敢挈涛”。二人从此天各一方,彼此只能靠鸿雁和诗笺来传递心中的无限恋情。《七律.寄赠薛涛》一诗即是此间作品。诗云:“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据记载,元稹直到罢相职,出为地方刺史,“别涛已逾是年”之时,仍对这位西蜀才女和红颜知己一往情深。后来,他甚至计划“驰使往蜀取涛”,作白头偕老之想。
过大榕树出公园,有小路通园外野寺,内供椭圆石蛋。据说附近有紫竹寺存民国时期摩登观音,此行无缘寻访,稍憾。
(李戴于2015年5月20日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