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柳河静静流过蜀道明珠魏城镇,在狮子岩及灵应寺以下,为风景宜人的牛头河段。牛头河围绕塔子梁形成一个水草充盈的大湾。塔子梁上一座挺秀优美的宝塔拔地而起,如同指天“笔颖”。塔水相映,让静谧乡野有了这一处刚柔相济的别样景致。
魏城文风塔,又名南塔,白塔子,位于镇东南约1千米。民国版《绵阳县志》记载:“文风塔,魏城驿东北里许,光绪五年(1879年)巳卯九月李蕃倡建砖塔。”当地乡人认为驿地“名臣鸿儒殊罕”,由魏城驿丞李蕃倡建,以倡文风,故名文风塔。
文风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是条石砌成,高于周围庄稼地。塔坐东南向西北(待核实),为六面密檐式空腹砖塔,通高25米,有13层。现因塔刹及顶部有损,仅剩12层余。
文风塔一层高4.5米,底边边长4.8米,壁厚1.3米余。越往上收分越急,塔檐间距约小,形成密檐式结构。西北面(?)有塔门进入塔内、塔内1-3层塔壁上嵌有石刻28(?20)方,都是地方名流对魏城风景和人文地理的题咏。兼具篆隶行楷草各种字体,古朴浑厚,秀雅豪放。诗词歌赋皆有,文笔流畅,各具风韵。
塔内原供奉的文昌帝君和魁星已经在¥¥中被毁,又于2012年重新供奉文昌帝君、魁星、雷神、送子观音四像。该塔低处内外塔壁均有涂抹,##中在上涂写标语、口号,方针政策等,最近这些标语又被当地人所粉刷覆盖。此消彼长,社会发展到了今日,塔内木梯仍然没有得到恢复。(记者王勇采访当地老人得知,“塔内一到三层原来是有木梯可以上去,但在¥¥中木梯被全部锯掉了,只留下一截截木桩在墙上,现在塔身内部就像一个空肚壳。”)当木梯再架之日,将前去攀登,欣赏一下古人的遗迹。
文风塔和南塔、反风塔、宝川塔、凌云塔、拱辰(宸)塔都是绵阳1985年版本的县级文保单位,加上没入文保单位的吴家镇大南岳庙的惜字宫、金峰镇倒座庙曾子桥处惜字塔、河边乡字库塔、西山玉女泉附近惜字塔等等(龙门回龙塔和仙海石塔不知是否存在?),魏城文风塔可谓是一马当先,于2012年新晋为四川省第八批文保单位。文风塔,独领绵阳(县级)古塔风骚。
魏城淡烟隔绵州,
寺(圣水寺)院(北山院)观(石堂观)塔(文风塔)居秀峰。
灵应寺外群贤至,
笔颖书天入清江。
(李戴于2013年12月12日,特别“参考”王勇《绵阳古魏城的历史印痕》、王代升《登临魏城遍山寺》,感谢上潼人和健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