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井是否存在?东山桂尚(香)殿碑记身在何处?带着这两个疑问,我走向了富乐山东南面的山林中。结果这一行,揭开了一系列人文古迹的神秘面纱?意外探寻到的南宋杨叔兰“玉泉山“摩崖题刻,更是让我和周围的朋友感到震惊!深感其具有重大的人文价值。
一.花农小伙引路,八角井处遇老人
从富乐山南面的小路上山,发现富乐山东塔梁南坡是一个古墓很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挖山”留下的坑洞。行至富乐山半山腰,发现一条自白云洞方向来的路,路不时有岔道。道路沿途很长一段都是富乐山花圃基地。
我问一老一少,八角井在何处?“走到前面房子(富乐山往花圃走的第一处房子)那,再走50米,八角井就在公路下面。”我担心找不到,热情的小伙子就带我前往八角井。
走到房子和富乐山“后门”中间的位置,小伙子把我往下带入山林深处。只见一条比较清晰的小路一直折回下山。“马上就要到了”,当我们行至有很多巨石的地方,小伙子说。当很奇特的八角井就呈现在眼前的时候,谁知道这仅仅是一连串惊喜发现的开始。
二.昔日诸葛品茗处,今日甘泉润花圃
八角井前有一位老者在此歇脚。八角井果然为八边八角,上面覆盖五块预制板。井边两米多高的崖石内,有小水杯大小的汩汩清泉流出,泉水通过一条石槽注入水井。泉边放一个小碗,老人说,他开始喝了几口,叫我也尝尝,我尝了几口,清凉可口。通过预制板缝隙看井内,井显得特别宽大,对边相隔两米左右,深近两米,每边都是带着古味的厚重条石。清冽的泉水盛了大半井,注入井内的泉流,在里面荡开层层涟漪,缝隙里透进的光直射井底,清幽凉爽的感觉油然而生。厚重条石第一层向外八方分别是“乾qián、坎kǎn、艮ɡèn、震zhèn,巽xùn、离lí、坤kūn、兑duì”的八卦图案。八角井又叫八卦井,在此找到了见证。懂八卦的人,在此不用指南针了辨别方向了。古井面向山下的地方,有一石孔把多余的泉水引向了山下,泉水经过的地方,问荆生长茂盛。我用卷尺测量,八角井对边相距228厘米,边长近90厘米,井深154厘米。
绵阳晚报一双解放鞋查询《绵阳县志》,里面对八角井只有一句记载:“八角井,在治东第一山,名玉泉八角井。”县志没有记载八角井的具体年代。而在传说中,八角井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诸葛亮曾于此品茗。羽扇纶巾,谈笑间,智收两川,故又名卧龙泉。井高于涪江水面八十米,但一年四季不管如何干旱,总有茶杯粗的泉水汩汩涌流,历久不衰,蔚为奇观,似得神灵所致。”如果这个传说证明了双刘涪城会的史实,那么八角井存在的下限至少在建安十六年后不久,也就是公元221年,距今已经1791年了。如果这个也不成立的话,南宋杨叔兰等在此的一系列摩崖题刻则证明了八角井在南宋嘉定初年已经存在。四川是道教发源地,始于东汉,但是这仍然不能证明八角井的具体年代。乔版认为,八角井的始建年代比较早,清代咸丰间可能损坏,后又整修。
泉因山而有,井因庙而生——而我想到,富乐山兴于汉末,八角井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富乐山名胜开始的时间。富乐山雷溪所在的富乐寺等地方,水源相对充足。而富乐山东南面的道教祠观等的用水相对不足,很可能依赖于就近的山泉。所以东南面的八角井很可能就是古代富乐山名胜区的供水水井。一般民用的水井也不会这么大。而在八角井下几十米,还有一些竹林和屋基。按照沈家坝老年活动中心的一位大爷所说,八角井那一直到山下,原来全部是寺庙,有七十二重殿宇。这说明这些屋基所在的地方,曾经是富乐山的庙宇所在。八角井应该就是这样一大片寺庙的水源地。原来的桂香殿、元帝祠、东山观、潘舆亭、招隐亭等等现已查明就在这一带。香泉井和八角井分别因为刘备和诸葛亮而出名,可能只是因此而提升了两口水井的地位格调和知名度而已。双刘涪城会及以后,刘备和诸葛亮接触到这样两口水井,是完全可能的。
在绵阳城区,还从来没有这样一口大的古井。这井一井三名(八角井、八卦井、玉泉八角井),三名相互关联;一泉三名(玉泉、卧龙泉、玉女泉),更添泉水神韵。而这样一口水井一直保留到现在,还这样完好,是很不容易的,八角井可能还经过多次整修。也有说法此井为清代,我不知究竟。旁边的老人说,此井有一千多的历史了,太平天国蓝大顺经过这里,毁坏了富乐山的很多建筑,毁坏了这口井,现在这泉水都用来浇花了。在解放鞋的采访中,富乐山廖飞还讲,八角井在2011年涪江水污染事件中,经过清洗,成为了富乐山的备用水源。从八角井处,可以看见沈家坝,八角井就正对绵阳文联说在的沈家坝下街,再远就是三江汇流之地,进而是南山。靖哥热伍最欣宜(网名)看帖后,心血来潮,提出卧龙诸葛就葬于玉泉山一带,距离八角井不远地方的观点。观点新颖得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啊!
三.三国八角井坚如磐石,宋代玉泉崖满面沧桑
“你看石头上的佛像!”抬头一看,原来八角井并不是孤独的。在泉眼的上方,有自上而下排列的三个摩崖石刻大字“囗泉崖”。加上后来的发现,二哥、乔版和我均认为是“玉泉崖”,三字共高95厘米,宽44厘米。右下有风化得不可辨认的小字。看来这个石崖是因泉得名啊。摩崖石刻两边居然还有摩崖造像,右边5龛,龛窟风化严重,4龛造像无,仅1龛隐约见像;左边有造像6龛,只有3龛还有造像。3龛里每龛都是一尊主神居于中间,两旁各一侍神,其中1龛还可比较清楚地看见佛像后面的石刻背景花纹。3龛造像分别为26×20厘米、18×20厘米、18×23厘米。旁边还有一些供建筑支撑的凹槽,这里可能建过什么亭子。结合后来发现,我认为“玉泉崖”三字出现在南宋嘉定初年,与后面发现的石刻一致。造像出现时间可能为同期,也可能更早,例如会不会是道教兴起的东汉,开始盛行的唐代呢?造像保留成色不够好,可能与其所处地势处于面向南方、石质为砂岩和容易遭山水冲刷有关。
四.老人引路再探古,摩崖石刻撼绵州
老人见我喜欢古迹,就很乐意地说,“旁边还有,我领你去看,那些不错。”我兴奋地跟随着老人,得到了很多意外之喜。就在八角井侧面近二十米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联排巨石,巨石上有摩崖题刻三方。老人说:“还有!”我又跟随他前行70来步,看到树林深处的巨石之上,居然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兴奋、让人惊喜……(真不知道如何形容当时的心情)一幕。
巨石之上从右到左横幅排开“玉泉山”三个巨字,巨石左边竖幅“一庵”两个大字。“玉泉山”三个字左右3米多长,上下近1米,只那气势就足够让人震撼。三个宋代行楷大字显得很大气伸展,笔画饱满灵动有古味。“玉”和“泉”字之间有有一竖列小字,只有用水冲洗干净后,才能看到,三个字左边落款为行楷:“嘉定初元戊辰别驾临邛杨叔兰作”。一查才晓得,“嘉定”为南宋宋宁宗赵括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初元戊辰”即公元1208年,“戊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距今804年,这比石马横山南宋宝庆丙戌(1226)的横山义渡碑记还早18年,早于富乐堂处的南宋绍定三年(1230)“碧云岩”三个字22年。“别驾临邛杨叔兰”则写明了作者杨叔兰的官职和籍贯。北宋末南宋初,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杨叔兰在绵州任通判之职,通判即别驾,为州刺史佐官。杨叔兰在绵任职期间,在富乐山和南山留下了一些石刻,最有名的是镌刻于南山的《涪翁问》,(?)还有一首有空字的《玉泉山》诗作现流传于网上。在富乐堂碧云崖附近,也有临邛地名和杨叔兰名字出现。玉泉山左边竖幅“一庵”两字,有些不解。搜索发现有一首南宋稍早的周紫芝《雨中花令》有词:“不如休也,一庵归去,依旧云山”。经过测量,整个摩崖长4米,高1米有余,“玉泉山”三字总长320厘米,三字以最高最宽处测量分别为85×85厘米、93×112厘米、87×80厘米,“一庵”二字90×46厘米。
“玉泉山”三个字大气磅礴,年代久远,保留奇好(有岩石庇护)有“黄庭坚的松风阁”风格(华夏威风)。而雷溪“碧云岩”三个字为绍定三年,即1230年摩崖石刻。华夏威风说,”玉泉山“和”碧云岩“两幅作品相得益彰,”玉泉山“靠“一菴”增色不少,书法也更显浑厚,磅礴大气。“玉泉山”摩崖石刻从多个方面都胜过“碧云崖”摩崖题刻!但是为什么它不为大家所熟知?为什么在现有的公开资料上很难找到?为什么看不到人文著作引用这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这些问题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我想,地方志上可能有记载,解放鞋查询,有一句:“八角井,在治东第一山,名玉泉八角井”。我查阅《直隶绵州志》职官考三十五卷记载:“杨叔兰,通判绵州,临邛人,戊辰初元书玉泉涪翁凌旷等大字于东山,石刻尚存,见《山川志》。”《山川志》记载:玉泉山—— 治东五里俗呼旗山,与第一山相连,山半石刻“玉泉山”三个大字,侧有八角井,清泉涌出不涸,庞山麓临江是为古东津,岸有石长二丈,宽八尺,色微黄,呼黄斑石,上刻杜工部子美《东津观打鱼歌》二首:“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又“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
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 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
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干戈格斗尚未已,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旁刻明高吏部简东津大石醉歌,漶漫不可卒读,后刻嘉靖二十七年季冬刻字样。
五.绵州通判杨叔兰,八百岁次玉泉山
待兴奋之情稍稍平复,带路的小伙子和老人早已离开。我又去查看另外那几处摩崖石刻。
左边第一方摩崖石刻内容为杨叔兰《玉泉山》诗词内容。右首为序:“东山景物……作三小亭……初元戊辰……临邛杨叔兰书”。序的内容交代了描写的是古绵州的景象、有“三小亭”、有招隐亭在此、摩崖年代和书写者。这恰好与“玉泉山”三字像呼应,说明是同时产生的摩崖题刻。序下为诗歌内容:
人生天地间,今古一□观。
凌空绝虚旷,万象罗岩峦。
能一故□应,物化千□端。
万端总归一,唯悟无□言。
旧闻□□翁,独钓江之干。
不知岁月深,但觉□□宽。
我思一访之,意会心□看。
作亭号□(招)隐,半空摩高寒。
时与二三友,登临寻□欢。
致君知无术,随世聊自安。
滚滚□(山)下水,舟舟皆济川。
川流无津涯,舟去□(却)复还。
时聆二三策,使我心茫然。
伊周在何许,乡风一长叹。
这恰好与网上流传的杨叔兰《玉泉山》空字相符,这更加证明了这摩崖石刻的重要价值——杨叔兰《玉泉山》诗词来自这里的摩崖石刻,在摩崖石刻风化后,被有心人翻译的。管文虎所写《绵阳三江文化初探》里引用了佚名的《招隐亭》:“滚滚山下水,舟舟皆济川。川流无津涯,舟去却复还。”这里的佚名终于有了主人,摩崖石刻上的几个空字也有了答案。
查阅《直隶绵州志》,不仅找到了序文的内容,还找到了闻名遐迩的招隐亭就在这“不数武”的地方。查阅内容如下:【招隐亭在今东山之阿(三面环山地形的内凹处),遗址尚存。石刻云:“东山景物为一郡之胜,余选胜地作小三亭,官闲亦足自娱。嘉定初元戊辰十一月二十日,别驾临邛杨叔兰书。”距亭不数武(不远处),岩书“凌旷”二大字。注云: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唐萧颍士晓山诗也,临邛杨叔兰题名。】“三亭”何解?乔版提出“三亭一名”的观点还是很有合理性。
中间摩崖石刻较为方正,与《玉泉山》诗文押韵,是一首安岳冯俨唱和《玉泉山》的诗文(乔版考)。诗文如下(与华夏威风同译):
富乐循崇岗,地偏饶奇观。
连蜷如城闉,往往稠林峦。
谁能罗缤纷,属之一毫端。
万壑归旷度,集灵姑(?)妄言。
斯人气金玉,不受势利干。
望道几何远,致之作程宽。
皇皇择交心,眼作青白看。
涪滨蓑笠翁,垂纶暮江寒。
相望何古今,气类诚所欢。
筑亭据要会,招采同宴安。
轻薄去不息,决眦剧逝川。
不如看归云,冉冉无心还。
逍遥亭中人,心迹两超然。
作诗警躁妄,渠伊当浩叹”
落款为“安岳冯俨次韵通判杨侯三亭之作”。冯俨是不是安岳石刻大家之后?“通判杨侯三亭之作”指的是杨叔兰写的《玉泉山》之作,此诗是冯俨次韵之作。“三亭”可能指:杨叔兰,字(或号)三亭,也可能又指这里有三方摩崖石刻,更有可能指这附近有三个亭子。(本诗搜索不到,安岳冯俨也搜索不到,只能搜索到安岳宋代诗人冯山)这首描写绵州和富乐山的诗歌不知是否已经被收录?
右边摩崖石刻很奇特,竖幅两个大字“凌旷”,细看两字左右都还有小字。右下有字:“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唐萧……”。左边有小字:“囗囗山诗也,临邛杨叔兰是以为名。”这些内容,写明了杨叔兰取“凌旷”二字为名的理由——来自唐诗“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二句首字。通过网上查询,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寄赵七侍御(摇桨曙江流)》五六句。但是网上的有一字之差:凌滩出极浦,旷若天池通。对“唐萧……”和“囗筑山诗也”还不解。《直隶绵州志》记载:“距亭不数武(不远处),岩书“凌旷”二大字。注云: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唐萧颍士晓山诗也,临邛杨叔兰题名。”这里包含了我还没理解的答案。
想八角井那玉泉崖石刻造像可能与这些年代很近吧???
八角井下有一棵枯死的大树。
六.万历古碑透古味,山头独存四百岁
一人独处林中,受到很大感染,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临走真是恋恋不舍。于是第二天和二哥再次来到山上探寻。沿着来时的路,上行到通往花圃的公路。我想,今天的发现,一定也让乔版兴奋地睡不着觉了。乔版说,东南角草丛中可能有《东山桂尚殿碑记》,我真没信心找到这个古迹遗留了。打算在找之前,还是先上富乐山主峰去看看是什么情况。(“东山桂尚殿碑记”应为“东山桂香殿碑记”——华夏威风)
上主峰东塔梁有一条林间小路处于山脊,往里一直延伸。上行百来步,看见有“挖山”的坑洞,右边一圆形碑顶露出来。“可能是汉墓古碑?”我这样一想,也随着探身一看。这一看可不得了,碑顶从右往左赫然用隶书写着“东山桂香殿碑记”。我想我的运气是不是太好了。我用脚蹬开荆棘,下到碑前,兴奋地作了一番初步的考察。
桂香殿碑只有正面有字,碑身连同碑座斜靠在土坡上,仰面朝天受着日晒雨淋。碑通高210厘米,上部圆顶宽100厘米,龙凤图案,顶上有楷书“日”字可辨。碑身宽90厘米,下部掩盖着20多厘米厚的黄土,树根草根已经长进土里,土质异常坚硬难撼。二哥还发现碑座露出泥土,与乔版说的厚25厘米吻合。碑面上,不是传说中那样的风化程度——“上面刻有“东山桂香殿碑记”,碑文几乎风化无存,只勉强可辨出“明万历”三个字”。碑下部掩埋在土中的字,字迹尤其清晰。
我开始了辨字工作,倒数第二列是立碑时间:“大明万历四十有七年……日”。明代万历四十七年,即己未公元1619年,距今393年。尾列有字:“生囗囗囗王氏囗率囗囗囗守立石。碑文残缺不全,不可通读。不过书法功底好的人,还是可以看出大概。第二天,我与二哥辨考了碑文,可惜功力浅,时间紧,只认得一些:“涪陵夙具形胜,四面山光囗也,远通……(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以故囗昔囗黄初爱……日甚矣,余幼初孤,老母……施含是急,抚囗出……帝囗华囗数丈建殿三楹,朱……至尊不囗囗囗也需…………区囗是绿囗粒…………维未穷极…………庙峻……满…………以充……规……以世皆冯……【《直隶绵州志》记载:潘舆亭在东山观元帝祠侧,明郡学生胡光都建今亭,废碑存。《略云》:“涪陵夙具形胜,远尔创葺浮图,凌霄蔽野。而兹山之绝顶,则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岁久剥落。余幼孤,老母早凛冰霜,各尝辛苦,性嗜善,唯皈依施舍是急。光都仰体亲意,于庙前筑台数丈,建殿三楹,祀文昌于其中。又于岁时欢奉板舆,原以为憩息之所,爰立亭而以潘舆颜之。”】
残缺碑文和县志反映出以下几点:东山观就在这一带,东山观包含了很多祠观,较高位置的元帝祠、桂香殿和潘舆亭连为一片,互为邻居。桂香殿和潘舆亭是明代本郡人胡光都所建。再加上山腰下的玉泉庙老者和沈家坝老年活动中心的大爷所述(见后),也侧面证明了这种可能。
这块最初由顾三兴2003年发现的明代古碑,历史距今近400年,为什么没有得到保护呢?这块石碑,是富乐山一部分历史的见证,特别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的见证。看现在富乐山的绵州碑林,全部是近现代作品,这样一块古碑,期待文管部门给予有力保护。
(李戴2012年12月18日深夜初稿,淡烟乔木是绵州、二哥第一现场、华夏威风和jian-jian倾情参与)
七.富乐山《玉女泉记》初现身,八角井一泉三名再添秘
西山的玉女和她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东山汉皇园里抱着琵琶的玉女思琴,则只是为大家所熟见。她的典故和故事还普及得不够到位,游客看到这尊富乐山的玉女后,仿佛只见一尊工艺雕塑,云里雾里不明就里,最多也就知道她是蜀宫乐女。
前两次去八角井及玉泉山系列摩崖石刻那,就看见《玉泉山》诗文摩崖石刻前有两座坟,一座坟被挖,另一座坟前有一块没碑身的石碑顶部俯面躺在乱草中。当时我们对它没引起重视。
今天和华夏威风去翻译八角井和玉泉山一带的摩崖石刻,就在我们完整地翻译出冯俨的《富乐循崇岗》(取首句为名)后,华夏威风翻转摩崖前的石碑顶部,在上面获得新的发现:“碑额上有字——玉女泉记!”四字为隶书,右边竖写“玉女”,左边竖写“泉记”,连通读为“玉女泉记”,四字两边又龙凤图案(?)。
接着,我们两人又在旁边发现一块埋爱土中的厚石板,这块石板露出地面不多,厚薄均匀,我们猜想会不会是“玉泉碑记”的碑身。这块石板斜着埋得较深,无法查看内容。这座坟,也有一些小石板和小石块,威风说,说不定这里面也有古迹。
虽然没法证实碑身在何处,但是那四个字仿佛已经告诉我们,八角井的那汪清泉既叫玉泉,又叫卧龙泉,还叫玉女泉。名玉泉表示它是富乐山的水源泉井,名卧龙泉,表明它是诸葛品茗处,是诸葛决胜千里的八卦井,名玉女泉,则可能为刘备驾前的蜀宫乐女思琴。到底为什么名为玉女泉,要找到碑身才能解惑。我的个人意愿中,是不希望玉女仅仅是“蜀宫乐女”,甚至最好就不是“蜀宫乐女”。如果真是的话,则进一步说明八角井与三国的紧密联系。
期待文物局的专家们,从梓潼广汉郡前线考古回来后,尽快揭开玉泉山的众多秘密。
八.玉泉庙藏着古代摩崖造像,两老人讲述东山古时胜景
网友岚山寒冰对我提供信息:“涪翁路坡下有寺庙。”由于几个地方挨得近,说不定之间有渊源关系,于是去找了这座寺庙。结果在八角井下面斜对的地方找到了沈家坝玉泉庙。
玉泉庙是一座重建的寺庙,坐落在涪翁路和居民区之间。它坐北朝南,背靠富乐山,与八角井斜对,前临沈家坝富乐综合市场。庙新菩萨新,里面供奉的基本是中国传统的华夏诸神,是一座与道教联系紧密的寺庙,同时供奉了佛教的佛祖和观音。
玉泉庙生于陡坎之间,没有后进墙,背靠连山巨石。庙里玉皇殿中,有两龛面积不大,保存上佳的摩崖造像。两龛造像都被彩绘了一次。左边一龛供奉“老佛祖”,左右各一侍神,老佛祖和侍神都严肃而不呆板。右边一龛供奉观音,观音端坐莲台,手持净瓶,慈眉善目,很有亲和力,左右各有三个座前童子,六个童子姿态各异,面带喜色。看到这两龛摩崖造像,让人很容易想到涪城区龙门乡的三牛石处的清代造像和吴家镇佛祖岩的清代造像。这两龛造像与吴家和龙门的造像相比,更精细一些,不再那么粗糙,更圆润饱满一些,人物表情生动点,总之,风格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两龛造像是什么年代的呢?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婆婆说:“这个是解放前的,我现在都八十几岁了,在我小时候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年大人(成年人)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有的。”我问庙中还有没有古迹时,她指着摩崖造像说:“没有了,只有这两个是。”当我问八角井的情况时,她说八角井就在上面。我问玉泉山那几个字看见过没,她说看见过,“这里叫玉泉庙,后面是玉泉山,过去(古代)从这到山顶一路都是庙子。”
探寻完后,我走出寺庙,看见沈家坝老年活动中心和寺庙是上下相邻的。里面有一位大爷在戏台前看着新油漆的桌椅,我就走上前去询问玉泉庙、八角井的情况。结果大爷说的情况和老婆婆说的很接近,可以相互佐证。“玉泉庙原来叫玉皇殿”,“庙里石头上有菩萨”,“八角井在(涪翁)路上面”,“最早从山底下到山顶顶全部都是寺庙”,“(号称)有七十二殿”。
两位老人的话,加上前面八角井、玉泉山、玉女泉记等古迹的发现,完全冲击了我心目中富乐山的人文古迹格局——富乐山北面有碧云岩、冷源洞等一些列古迹,东南面也有大量的古迹存在,两个古迹之间是大量的仿古园林。富乐山东南面,并不是一片孤寂的树林,而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
八角井每个方向都有八卦卦象图案,东山桂香殿碑记上提到了潘舆亭和元帝庙,玉泉山诗词、凌旷和富乐循崇岗三块摩崖题刻上还提到三小亭,还有招隐亭名讳,以前富乐山还有灵洞观、迎真观、如意观等。加上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出在古代,从玉泉庙到八角井到山顶,上下都有寺庙分布,甚至还(号称)有七十二殿,可想而知,富乐山东南面在古代某些时间段,是多么地热闹和繁华,当时这里应该是一方胜景。这些古迹可能与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起初只为找找八角井,却没想到富乐东山还藏着这么多精彩的人文秘密。富乐东山神秘的东南面,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
九.富乐南坡现南宋《古富乐山移文》、八角井下有汉代神秘蛮子洞
第四次走向富乐山玉泉山一带,看是否能找到“涪翁山”三个大字(可能在南山)。在沈松路下,玉泉庙位置高低,发现公路和居民区之间有很多悬崖巨石,据说这样的地形是容易产生摩崖造像和题刻的。于是,曲折迂回地作了一番探寻。在玉泉庙以西几分钟路程的悬崖之下,竹林之中,意外看到了宋绍定二年,也就是1229年,绵州州判冉求的《古富乐山移文》石刻。这块石刻距今783年了,与1208年的玉泉山石刻、1226年的横山义渡石刻、1230年的碧云岩石刻年代相近。石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石刻所在岩石宽3米,高2米,石刻面向南偏西方向,石刻岩石在崖壁下单独存在,旁边还有坟墓。竹林里还有一些奇怪的“砖”,颜色泛蓝,有蜂窝小孔,质地松软,很容易留下指甲划痕,有点像梓潼广汉郡最近出土的砖的色彩,只是上面少了花纹。
石刻虽然历经近800年,并且有一部分剥落,但是所幸大部分所在的石刻字迹清楚。回来查看《直隶绵州志.山川志》,两者除开首句有细节差别外,其余相合。在此翻译出全文:
古富乐山即东山观。《元和志》:“在巴西县东五里。”祝穆《方舆胜览》:“昭烈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见蜀之全盛,饮酒乐甚,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山因此得名。”后人建富乐寺于此,山北三里外谷中游人题咏咸集于是。古富乐之名几湮不彰。宋绍定乙丑(绍定二年,1229年)州通守仰谿冉木为作(实际石刻为:……朝请郎通判绵州军州事仰谿冉木(下同))《古富乐山移文》,刻石第一山,今存。文云:“星车荧荧,驾风鞭霆,出霞入云,回翔太清,是为古富乐之英有假其名,若怀不平,移文于今。富乐曰:胚浑凿开,舆方盖圆,结山融川,各以名传,孰为之名?必因人焉。是名也,天不得夺,人不得移。蓋不知其几千万年,吴魏争强,孰存孰亡;蠶叢蕞薾,孰主孰张。方豫州置酒高会于吾山(212年)也,升高延伫,虎视徜徉,沃野绵亙,鬰乎苍苍,曰富乐哉!有德易王,其兴勃然,遂有一方,吾富乐名于是乃彰。是时也。汝宅培塿之邱亦闻之乎?唐高宗显庆(656-661年)中,勅建坛山上,奠簡江阜,时瑞气凝于翠嶺,祥光爛于丹霄。武宗会昌(841年-846年)中,投金蛟室,沉璧龙渊,时云鹤降以风颻,天花舞而蹁跹。石刻长存,于今屹然,汝山有之乎?世道波頺,人情不美,务厌高喜卑,或疑真而信伪。俄而,山空谷黯,地是名非,骚客不吾赋,游人不吾归,川泽无光兮,龙欲去;草木吾色兮,鹤怨飞。是故,云英揶揄,竇蝉訕讽,罗浮遗笑,太康嘲弄。谓吾向也,亦何丰乐而今也,也何寂寥也。要之名虽应,名亦各有主,物理循环,当复其故。于吾何伤?于彼何补?嶆峨兮,月淡天低;变化兮,朝云暮雨;于尔上嫓岷峨兮,齐指拍肩,下瞰丘垤兮,拳石撮土,是耶非耶,众目共覩,但将富乐别我,古今循此。”山稍下为玉泉山。
冉木的《古富乐山移文》,记载了双刘涪城会的历史,记载了富乐山因刘备得名典故,记载了越王李贞建立富乐坛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在全国性的会昌灭佛宗教事件中,经历近200年风雨的富乐坛,又被修整一新,后来富乐坛随着唐朝一起进入历史,但是富乐坛石刻却“于今(南宋绍定)屹然”。石刻更像是对后代人所说的话,作者仿佛要跨越历史与我们这些现代人和我们的后人对话,告诉我们富乐山的一些事情。石刻记录了富乐山的大历史,却身处人所不至的偏僻险要之地,这是为什么呢?
看完移文,又上下迂回行一段路程,悬崖之下有一口奇特石缸依靠悬崖而建,不能靠近。石缸西不远,有三四口泉井仍然在使用,有人用水管把泉水引向了居民区。
上行折回到沈松路上的树林中(较低位置)排查,发现从白云洞到富乐山后门不远,上下密布崖墓,崖墓以汉代为主。不时有新鲜的盗洞,并遇上一人正在挖。通过排查,没有发现新的石刻,不过对东南坡岩石土壤分布基本搞清:沈松路下居民区上,在玉泉庙高低位置,连山石壁基本贯通,有玉泉庙摩崖造像两龛,有《古富乐山移文》石刻;沈松路上山顶下,主要分布了高低两层独立的花圃,花圃均贯通山林,在上面花圃稍下位置,连山巨石断断续续贯通,有玉泉山系列石刻,有玉泉崖摩崖造像,有八角井,大部分巨石处都被当成了采石场,如有古迹也大概不存了;上面花圃和沈松路间,乔木中柏树居多,参天蔽日,白砂岩为主,兼之黄泥土,地势多为陡峭险峻,陡峭险峻之处也是摩崖密布,盗洞遍山。林间有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一条主路从白云洞而来,从沈松路上来的,有三四条主路,其中一条路边,有“五义合界”的立石,一条路边有一奇形石头惹眼。
离玉泉山一带最近的一条主路在较低位置的花圃外一分为二,其一走向八角井,其一走向八角井下的花圃基地。穿过第一户花农住所,看见右边隘要之处有一个大洞,是墓穴吗?问一本地女人。答说“蛮子洞”。我立刻想到和二哥去边堆山时,庙里和尚说,新皂有蛮子洞,是古蜀人的蛮子洞。而这个洞与白云祖师所在的白云洞相隔并不远,两者是什么关系呢?而这个洞与上面的玉泉八角井相隔更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洞是古人住的蛮子洞?这个洞是一个墓穴?(乔版偏向这个观点)这个洞是古人修炼的什么场所?那人说,不是墓穴,具体怎么个来历,也不清楚。每个月初一十五还有一些人要来祭拜。下面不远,靠近白云洞方向的地方,还有两个洞。
带着疑问我去查看和测量了这个“蛮子洞”。蛮子洞处为白沙岩,与白云洞一带相同。中间为主洞,左右各有一个侧室。主洞深6.3米,高2.2米,宽2米,主洞靠里,有一白沙岩可搬动“座位”,座位前有祭拜的香蜡钱纸。主洞两旁各一侧室,侧室宽高比主洞略小,只各一宽大口子通向主洞。
那女人又向我介绍,这洞里面的岩壁上下最早是比较整齐的,后来被祭拜的人掏空了一些,立面就显得不整齐了。还曾经有乞丐住里面。在她的指引下,我又很快在相隔200来米的公路边找到了两个山洞。中洞为白沙岩和黄板石混合的岩壁,洞前有石材香炉,洞深5米多,宽高近2米,洞深处供奉一对石材土地菩萨。土地菩萨左女右男,比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土地菩萨体量高大很多。左洞略小,右洞有坍塌,右洞似墓穴。又对八角井西边,靠近动物园上面的一带粗略看了一下,附近也有十几个白沙洞,这些白沙洞为汉代崖墓,看来蛮子洞应该就是汉代崖墓吧。几个蛮子洞应该如乔版所说,起初是崖墓,后来被整修成了洞府。
第四次探寻,有三个收获,第一为发现南宋冉文《古富乐山移文》,第二是在八角井下,园圃上发现神秘的“蛮子洞”,第三在公路边看到的土地菩萨为石材并且体量略大。
《古富乐山移文》石刻内容被反复引用,表明它在富乐山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石刻实物的重新发现,让《古富乐山移文》不只存在于县志中。因其所处位置,乔版说,“将富乐山有古迹存在的范围又向东和南推进了一段。”
十.望主峰雄视三面,东塔遗迹显苍凉
富乐东山
顶峰附近有第二峰,县志上记载东塔就在“第一山之第二峰”,又说“小金山上”,另载白云洞所在位置为小金山。看来小金山不是一个山头,很可能是白云洞处到富乐主峰之间山峰的连称。金山左边为旗山,看来主峰就是旗山了,也曾名为灵山。又云“玉泉山之斜岭为旗山,山半有洞名曰白云洞”,看来旗山也包括富乐堂后山宝盖峰、白云洞到东塔的小金山、八角井所在的玉泉山和绝顶灵山。(这段错漏可能很多)
记得找到玉泉山题刻后不几天,就和二哥两人踏上了寻找东塔遗址的行程。路上遇到2、3人,都说前面几百米处,前些年到那还能看到塔基和一些砖。但是我和二哥走了很远,最后攀上富乐之巅也没找到东塔遗址,最后遗憾而归。
昨日再次前往,在主峰不远,在东南坡最大一块苗圃和庄稼基地上面的山峰上,找到了东塔遗址。东塔果然如县志记载,没有在最高峰,而在第一山第二峰。第二峰在第一峰东面,站在东塔所在位置,可以穿过树梢空隙西望第一峰。
东塔遗址,四面临险,雄视东面,南面和北面。走上东塔遗址,感觉这比主峰上更险峻壮观一些。东塔所在,仿佛已经成为南北东三面的一个视觉焦点。遗址中间是直径为十几米宽的略微低矮的地方,长满了两三米高的芒草,里面有被深挖的一个坑洞,这难道不是东塔遗址?而是一个超级大/墓吗?遗址南面山腰,有使用同样砖块的建筑遗址,它与东塔有什么关系呢?
东塔遗址四周,散落着无数的砖块,没一块是好的,砖块不知长,大多宽为20厘米,厚6厘米,有些略小。砖块周围,有几块条石。站在东塔遗址,看见荒草凄凄,残砖满坡,再望四周秀美山川,反生苍凉之感。
下面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东塔建于明代,是一座要与南塔相对峙的风水之塔,明末毁于战乱。同治年间,文棨(qi)率士民重建,取名“文明宝塔”,光绪年间,觉得有碍风水,又三次拆塔,最终东塔完全消失。(东塔:在绵阳东关外涪江东岸的东山(又名旗山)上。在明代时期,有当地人提出:涪江右岸南山上建立了南塔,有碍他们左岸的风水,造成涪江洪水冲毁他们左岸的农田。建议要在涪江左岸的东山上新建立一座宝塔,以与涪江右岸南山顶上的南塔相对峙,这样才使涪江洪水直泄归漕,不会殃及他们左岸农田。于是决定选址在涪江左岸东山上筑塔。初名:东塔。此塔毁于明末兵变。同治九年庚午绵州知州文棨率复建砖塔。名曰“文明宝塔”。光绪十三年丁亥州绅有议,东塔有碍风水,拆除塔顶三层。光绪廿一年乙未绵州牧冯会先续拆去塔砖,移修绵州城内文庙宫墙外泮池。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州刺杨兆龙第三次拆去东塔砖移修绵州联立中学校。至此东塔完全消失。)
重申一下我的疑问:这是不是东塔遗址?它会不会是一个大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