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小说读后感
2002/08/14 14:45
新浪文化
作者:狗子
我以前以为赵波是一个花瓶,读了她的小说,发觉自己看走了眼.她其实非同寻常,挺深刻的,而且挺有力度。读完赵波的小说集《谈一个维他命爱情》,她以前在我眼中的形象有了变化,直说是
:我认识了一个崭新的赵波。
怎么有些肉麻呢?还是具体分析一下她的小说吧。赵波的小说挺老练的,作为小说,没什么可说的,可说的是她在小说中表达的某种思想和情绪。这本书都是写爱情的,写的是时下城市青年的爱情。有的挺惨的,有的挺无聊挺沉闷的,赵波像是一个过来人。赵波爱情小说中的男男女女,似乎是把爱情当作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其实现实中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我身边的男男女女,他们最大的痛苦和幸福,都来自爱情,惟一能跟爱情有一拼的,可能就是赌博。
我的一个哥们,嗜赌如命,后来他谈上了恋爱,一度把赌戒了,后来女友吹了,他又开赌,后来他又谈了一个女朋友,又把赌戒了,后来女朋友吹了他就又赌上了,如此这般反复,他就像一个山头,一会儿被爱情攻占,一会儿被赌博攻占……我建议他找一个同样视赌如命的女的,他说他本来也有此想法,甚至做过尝试,然而一旦双双上了牌场,他就忘了对方还是个女的,对方大概也一样,视他们之间已有的那点暧昧于不顾,一通暴卷……他说他们后来成了不错的牌友,他还说赌博和爱情都是要耗费一个人全部精力的事情,二者不可兼得。
赵波笔下的爱情,有一些浪漫,尤其是在那些年纪很轻的人身上,但随着年龄增长,爱情变得沉重、冷漠,在那些成年男女的身上,爱情像是在人们头上的那把叫什么名的剑,不落下来,但它始终在那儿,并因此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渴望和提防交织在一起,投入越深伤害就越深,为了不受伤也为了不伤人,就必须完全欺骗.
赵波笔下的爱情,充满了这样的沉重和无聊。我常想,随着现代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然而人们之间的隔膜却前所未有的深重,人们都感觉很孤单,内心深处都像是没人要的孩子.为了回避这种孤单,很多人拼命工作疯狂运转,使自身成为这社会大机器中一颗麻木不仁的螺丝钉,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只要你还没有麻木到底,就会有什么东西来袭击你,在这个时代,可能就只有爱情了。
我说"这个时代"是因为我想在以前,占领人们感情领域的,很可能有很多更丰富甚至庞大的东西,比如宗教,比如革命。现在的人们对这些庞大的东西不信了,然而人身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激情仍然要有所投射,于是人们找到了爱情。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承担这种原始激情的,所以现在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两口子过日子那是另一回事,那不是爱情。
韩东说,爱情是现代人的准宗教,我以为说得很对,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殉情的案例,而殉教、为革命而牺牲这种事越来越少
,在我们中国,在繁华都市里的这些青年中,这种事根本就没有。我似乎在说殉教比殉情更伟大吧?我希望,或者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但我知道大部分人对此不以为意甚至反感。那么,就让我们多谈几次维他命爱情吧。
我记忆中的狗子
赵波
十年前我从上海来到北京,立刻投入到一个北京热火朝天的文化圈子里,其中以作家圈的抱团更为新鲜和突出。
因为上海的作家大多单打独斗,和北京的作家动不动就在外面吃饭喝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那些经常扎堆的人中印象深刻的是艾丹,杨葵,张弛,冯唐,老狼,大仙,高星,石康,唐大年,赵赵等等,当然还有狗子。
狗子爱喝酒,啤酒,这个大家都知道,酒后的狗子喜欢跳上空桌子跳一种独创的舞蹈,我也有幸欣赏过。甚至还曾经和他一起跳过,当然没有上桌,那一次我们在某酒吧大家都喝多了,互相摇晃身体一边跳着一边说了一些酒醒什么也不记得的酒话。
我觉得狗子心里有很多内容,他很深刻,但是那些深刻不太容易表现出来,所以他需要酒。
酒后的狗子可以活在他自我的世界里,那时他就更自在。
他更像个艺术家,而不是作家,有时候都不敢相信好动的他竟然可以安静坐下来写出那么多的文字。
写作时的狗子是不是需要写之前喝点酒?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狗子白天是怎么清醒地面对现实里的世界?
会不会失望?
又靠什么来平衡和左右那些此起彼伏的情绪?
都在北京,但其实平时我们这些靠文字为生的人很少交流,难得碰面也不过是热闹的喝酒吃饭。
好在狗子要出书了,我等着看他的文字,文字是一个作家的镜子,我还是从镜子里悄悄地看他一眼。
20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