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光环和女人
赵波
传奇人生的形成,需要时间和空间来配合。
所谓催眠,使人在听到一个人的名字的时候会看见此人身上笼罩的光环。
光环的形成就是神秘感和媒体宣传的共同作用,我们在某些活人的身上也会看见光环,
光环效应使得我们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会不相信,自己面前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人物。
光环无法在熟人中间产生,如果我们认识很久的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是个光环人物,则我们可能无法接受。
他不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吗?
可别人从未见过他,江湖中却听到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于是他在别人那里成为了传奇,也很正常。
张爱玲是上海女人,又是出生在一个充满光环的大家庭,对此类传说当然心领神会,心知肚明。
她不用特别配合需要把她塑造得更商业的媒体把自己塑造得更传奇,打小她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天生为成为传奇而活着。
她远避美国,这样国人看不见她,隔着距离,只会平添无限遐想和猜测,凭空多出很多好感,追认她为都市文学鼻祖。
台湾的记者曾经远赴美国,躲在她住的楼下,天天留意她丢出来的生活垃圾,这就是光环的效果和魅力。
她曾想让遗产执行人销毁自己写的《小团圆》,这一点我很理解,让作家自己销毁自己的作品,总是不舍,卡夫卡没做到,张爱玲也不行,于是一些不听话的遗产执行人总是让作家想销毁的作品得以留存,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张当然明白,《小团圆〉是小说自传,是那席华丽袍子上爬满的虱子,照道理她只想她的传奇人生里只给人看华丽袍子的,虱子存在,但是并不想让人看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于是她对《小团圆》有两重心态,写是因为她思顾她写。终究有难以忘怀和难以割舍之处,所以她写,写了,又想毁弃,怕多事之世人凭空猜测,胡言乱语。
她知道流言的长短和人情的淡薄,故不会在她尚还在人世的时候就出版和发表。
这是她比大多数人聪明的地方。
在活人世界的逻辑和眼光看来,一个死去之人的欲望和乱来总是可以原谅的。
活着的年轻女人写自己的感情很容易引来灭顶之灾,口水乱吐。
所以,即使现在《小团圆》的出版引来无数争议和好奇,对号入座什么的,这些统统不会让张氏神像倒塌,张迷们会因为张更血肉丰满而爱她。从前担心张对男人见识太少而执迷于胡先生的也大可稍微放宽心,毕竟,除了胡,原来还有某某,原来也曾坠胎,原来也曾经被性骚扰。。。。生活得有血有肉,不错不错。
于是,张的传奇还在继续,以前是不食人间烟火,冷眼看人间事实;现在则冰火两重天,滋味甜苦交织,更加厚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