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波-扎西拉姆
赵波-扎西拉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02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讲记连载之三

(2008-03-04 13:59: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文章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wbr>了凡四训讲记连载之三在家中接受采访/2003年的赵波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