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9月在《北京青年周刊》上谈经典

(2008-01-04 16:43:19)
标签:

北青周刊

经典

访谈

文化

分类: 评论文章
 
经典,自由绽放 /采访作家赵波

在您看来,该怎样去诠释“经典”二字?一个经典的事物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特质?

经典肯定是有它的代表性,独特性,不可替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令人难忘的一些特质。

外在的形式和内涵,谁能更多地传达出“经典”的本质?

我觉得是二者皆而有之。光有外在的形式,则缺乏精神的内核,少了支撑,很容易表现出虚假和无力。光有内在气质,少了很好的外在表现手段,则也会反映不出整体的光彩,得不到更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对很多人和事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是相通的。

您怎样看待经典和个性两者之间的相容性?

我最近在看定居日本的画家朋友李晓刚先生送给我的一本画册,里面他谈到为日本的一个大建筑师高口恭行工作,为他做的一个很大的寺庙——一心寺画大型湿壁画《雪山迷陀三尊图》。高口恭行在全世界建筑界都很有名,跟贝聿铭差不多的身份,他们做的一心寺,是日本佛教里净土宗的一个寺庙。净土宗是日本很大的一个宗,全日本有两个最大的净土宗寺庙,西边最大就是一心寺。

高口恭行本身是个学者,又是个方丈老和尚。寺庙本身是很传统的,但高口恭行把它设计成佛教教堂,又叫三千佛堂。地下两层是个剧场,内厅的墙壁上是李晓刚的湿壁画,环绕着内厅的外墙,有100多个金佛的雕塑摆在那里,从平面看像个金字塔,有很多台阶,每个台阶都放着金佛。剧场那边还有可以讲经的舞台,总之很怪。用基督教的建筑和伊斯兰教的建筑手法结合在一起,使这个寺庙在完工后让人看了感到震惊。我说这个事例也是经典和个性很好地融为一体的一个事情。

您认为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考究,谁更能代表“经典”的本质?

在把握整体的时候,不经意地关注细节,往往才是高手所为。

整体和细节不是一件可以规范的事情,其间充满不可预见的灵动,完全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去分别对待,不能单调地去统一它。

用视觉去看,用听觉去听,用触觉去摸,用嗅觉去闻,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不管是建筑还是别的设计,都需要人的身心投入。

谁更能代表经典的本质?谁也不能匆忙下断言,只有时间来考量,给出答案。

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最能体现“经典”的内涵?经典是否有模式可循?

每一种设计风格我都有喜欢的代表作。不管它是简约、奢华、还是前卫。

再举一个我喜欢的日本大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例子,他在日本兵库县淡路岛上有两个作品“本福寺水御堂”和“淡路岛梦舞台”。

淡路岛是临近神户的一个小岛,景色极为清丽脱俗。当人们置身在本福寺水御堂时,会不由自主被建筑所包含的气质深深打动。沿着旧寺院建筑间的石阶拾级而上,突然间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洁白的碎卵石和一片清水混凝土墙,在如此极端自然的环境中,混凝土墙和白色碎石提示了一个超越自然的异质空间的到来。

相比较单一的设计,我更喜欢混搭,它更丰富,不可预知,令人耳目一新。

混搭更能超越平庸的设计。我觉得超越日常和平庸,应该属于经典的很重要的一面。

您认为经典的塑造,至少需要多长的时间?在不同的文化思潮空前多元化的今天,您认为经典的塑造,是更容易了,还是更困难了?

成为经典,我觉得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对今天来说,成为经典可能更困难。因为大家想在几年就推出一个经典,几年出一个,一个赶超另一个,比的是材料,设计理念,硬件,可是,在这样的设计中往往看不到心灵。而真正的经典,是应该有呼吸,心灵和灵魂的。

《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9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