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叶永烈 |
分类: 叶永烈纪实文学 |
叶永烈:我眼中的尼斯
从法国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法国国庆之日,尼斯的英国人大道发生了惨痛的恐怖袭击!
几个月前,我在尼斯。
从香水之都格拉斯往东 37公里,我抵达地中海之滨,来到尼斯。
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第二空港。在法国,尼斯蔚蓝海岸国际机场规模仅次于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尼斯蔚蓝海岸国际机场每天有80多个航班飞往世界45个国家。外国游客到法国南部旅行或者去摩纳哥,往往乘坐飞机进出于尼斯蔚蓝海岸国际机场。尼斯因此也成为我这次西南欧之行的最后一站,我是从这里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转飞上海。
尼斯离摩纳哥很近,只有18公里。尼斯离戛纳也很近,26公里而已。尼斯跟摩纳哥、戛纳构成了地中海沿岸的金三角。
尼斯既拥有绿得可爱的阿尔卑斯山,又有蓝得可爱的地中海,所以被誉为“度假胜地”“阳光圣地”。人们这样形容尼斯之美,“海的颜色从浪花的白色,浅蓝,天蓝,蔚蓝,湛蓝,紫蓝,深蓝,一直过渡到海中心的黑蓝色,天也是蓝的”。尤其是夏日,尼斯海滩游客如云。
尼斯、摩纳哥、戛纳是地中海畔的三位美女,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傍山面海,都是有山有海的好地方。不过,相比之下,尼斯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尼斯三面环山(东侧为伯龙山,西侧和北侧为阿尔卑斯山),拥抱着一个圆弧形的海湾,叫做天使湾,那弧线简直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要比摩纳哥、戛纳的海湾大得多、漂亮得多;其二,尼斯海滩是灰色鹅卵石海滩,不如摩纳哥、戛纳细软洁白的沙滩。
摩纳哥、戛纳的宾馆以高档豪华居多,而尼斯的宾馆则各种档次都有,丰俭随意。
意大利人来到尼斯会说,“尼斯很法国!”
法国人来到尼斯则会说,“尼斯很意大利!”
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对尼斯有这样的观感,因为尼斯城既有意大利风格,又有法国风格,尼斯既有大批意大利后裔,也有很多法国人。尼斯人讲法语,往往带有意大利大舌头口音。
尼斯形成了意大利与法国交错的特点,是尼斯的历史所造成的:尼斯距意大利边境仅32公里。法国和罗马帝国互相争夺着尼斯。尼斯最早是希腊人建立的,后来成为意大利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43年法国占领了尼斯。此后,意大利北部的撒丁王国从法国手中夺得尼斯。1861年,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伯爵为了在对奥地利帝国的战争中争取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支持,把尼斯划给了法国。从此尼斯一直属于法国。
我来到尼斯之后,在棕榈树下的天使湾海滨大道漫步,又听说一桩离奇的事:长长的天使湾海滨大道分为两段,一段叫做“英国人漫步大道”(La Promenade des Anglais),另一段叫做“美国人大道”(Quai des Etats-Unis)。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条海滨大道原本是一条两米多宽的泥土小路。1820年,英国人刘易斯· 卫(Lewis Way)出资,雇用了一批当时逃难到尼斯的流浪汉,把鹅卵石小路拓宽,铺上鹅卵石,沿海岸修建了步行道。于是,当地人就用尼斯语称之为“英国路”(Camin dei Anglès)。1860年尼斯并入法国之后,这条路也按照法语改名为“英国人漫步大道”(La Promenade des Anglais)。1931年,这条路经过拓宽,成为真正的滨海大道,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三子康诺特公爵亲自为这条大道开通典礼剪彩。虽说已经是大道,不再是漫步小径,路名仍叫“英国人漫步大道”。这条大道全长3.5公里,豪华宾馆、高级餐厅、名牌商店云集,成为尼斯一条重要的街道。
那条“美国人大道”与“英国人漫步大道”紧紧相连,也是沿着天使湾海滨延伸。
这条大道建于1917年,是法国为了纪念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而命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最初主要是英、法、俄三国。后来俄国在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了协约国。这时,美国参加了协约国,给了法国和英国极大的鼓舞,所以尼斯以“美国人大道”命名新建的海滨大道。
我来到“美国人大道”与“英国人漫步大道”之间的分界点——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是一尊长着双翼的胜利女神雕像,她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金杯。这座纪念碑叫做“回归纪念碑”,建于1896年,是为纪念1861年尼斯回归法国而建的。回归纪念碑西边是英国人漫步大道,东边则为美国人大道。
意大利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都给尼斯的历史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我住在尼斯老城。宾馆旁边就是尼斯火车站,每天都有好多趟列车驶往巴黎、里昂和马赛,内中大都是高铁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