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叶永烈杂谈 |
分类: 叶永烈·人在旅途 |
叶永烈:美国的生食文化
记得,二十年前,我的长子刚从上海来到美国留学,我在给他的信中问及:“美国的饮食是否习惯?”他的回复很风趣:“在美国,天天吃‘兔子草’!”他所说的“兔子草”,就是在美国生食蔬菜。作为在中国吃惯熟食的人,初来美国,天天吃生菜,很不习惯。
后来,我去美国,一开始也不习惯于像兔子那样生食蔬菜。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生食蔬菜别有风味,而且操作简单,只消把蔬菜切小,用酸酸甜甜的粉红色的千岛汁一拌,再浇点色拉油,就能吃了。
我细细一想,也就想通了:吃水果,人人都生食。谁吃煮苹果、炒香蕉、炖西瓜?既然水果可以生食,为什么蔬菜就不能生食?西红柿、黄瓜,不也算是蔬菜,不也常常生食?
大约正是因为美国人喜欢生食,怪不得美国的厨房大都是开放式的,与客厅连在一起。美国人不用油炒菜,更不用说油炸食品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喜欢吃油炸食品,肯德基那油炸鸡腿、麦当劳的油炸薯条,都是美国人的最爱——但是他们不在家里油炸这些东西。我也注意到,即便在麦当劳,那巨无霸里,夹着牛肉饼,也夹着生菜。
生食的最大优点,那是就营养学而言,生食蔬菜能够更好保护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少维生素在受热时会遭到破坏,也就失去营养价值。
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里,可以买到一盒盒、一袋袋已经切好的现成的生菜,回家之后拌点色拉酱就能吃,非常简便。
在美国吃惯了“兔子草”,回到中国,我却不敢在中国吃“兔子草”,尽管现在中国的超级市场里也有一包包切好洗净的生菜出售。这是因为美国种菜,从来不用粪肥,所以生菜很干净。然而,中国种蔬菜常常用粪肥,我实在不敢领教中国的生菜。
美国人喜欢生食蔬菜,如同日本人喜欢生食海鲜一样,原本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无可厚非。然而,如今在美国偏偏有人喜欢走极端,掀起一番“生食运动”。
所谓的“生食运动”,那就是吃生不吃熟。大约是快餐馆的油腻食品和点心店的甜食,在美国“催生”了一大批胖子。急于减肥又找不到合适方法的人们,便积极响应“生食运动”,成为“生食运动”的拥护者。
在“生食运动”蓬勃开展之际,还有人创立了“生食养生法”,把生食作为却病养颐之道。
“生食养生法”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安·威格 莫尔博士(Ann Wigmore,1909~1994),她所依据的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药物。”威格莫尔博士主张生食小麦苗和各种芽菜,诸如苜蓿芽、向日葵芽、萝卜芽、豌豆芽、荞麦芽等等,据说能够使人身体健康。她本人便坚持“生食养生法”数十年,
然而,许多美国科学家并不赞同“生食运动”。
新泽西州医生约耳·福哈曼指出:“生食运动声势浩大。我向人们讲解大量食用生食物的价值,但我没有让人们完全食用生食物,烹制食物不是有害的。”
他以为,有时候人们从已经烹制的食物中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比如,抗氧化剂番茄红素的最佳来源是烹制的西红柿食品,如意大利面条沙司和番茄酱。大量研究显示,抗氧化剂番茄红素能够降低患前列腺癌和肝癌的危险性。同样,当胡萝卜被烹制后,人体吸收胡萝卜素的能力会增强。胡萝卜素是一种能预防癌症的抗氧化剂,包括胡萝卜在内的一些蔬菜含有这种胡萝卜素。
生食支持者认为,烹制食物的过程(温度至少在118摄氏度以上)会损坏或降低许多食物中的消化酶。克里斯廷·格布斯塔特博士则指出,我们的体内拥有自然产生的消化酶。他主张:“要在餐盘中放入一半的生水果和蔬菜,而餐盘的另一半则要在谷物和脂肪含量少的鸡和鱼等蛋白质来源之间进行均衡搭配。”
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那些只吃生蔬菜的素食者的骨质会很低。为此,医生警告孕妇、小孩,尤其是免疫力不强的人不要只吃生食。
科学家们奉劝人们千万不要走极端,“没有必要一点儿都不吃烹制食物”!
就在“生食运动”走火入魔之际,“食生运动”为之火上加油。
“食生”的概念,不同于“生食”。食生是指不吃鱼肉五谷等不可生食之物,只食可生食的植物,即瓜果花叶草菜中可食部分。
美国的“食生先驱”,是北加利福尼亚州的M·约翰逊先生。这位哈佛大学的MBA,不沾任何熟食,不仅不吃包括牛奶鸡蛋在内的荤食,而且也不吃任何米粒或面食,甚至不吃豆腐,因为他以为豆腐的原料已经过烹煮。
约翰逊先生说:“我的精神与身体状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好过,我睡得少了,每天仅摄入800个卡路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每天2900卡路里),每天早上照样锻炼两个小时的瑜珈功,看上去也比过去瘦了,但精力反而更加充沛,肌肉更加结实,心境也更加良好。”
在我看来,不论“生食运动”还是“食生运动”,能够在美国煞有介事地进行着,其中坚分子是一批走入极端的保健狂们。
纵观人类的历史,火的发现,使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进入熟食时代,是一大进步。以熟食为主,辅以部分生食蔬菜,会有益于人的健康。然而,一旦走入极端,倒退到“不沾熟”,其实不仅无益于健康,而且也丧失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