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叶永烈·人在旅途 |

叶永烈:长征的落脚点——延安
照片说明:为纪念长征70周年,作者在2006年9月重访延安
“窑洞!窑洞!”在延安,见到山上一排排窑洞,我们都欢呼起来。对于住惯石库门房子或者高层公寓的上海人来说,窑洞实在是太陌生又太新奇了。
延安是窑洞的世界。虽说现在那里崛起一大片楼房,形成一座新城,但仍处处有着窑洞的“影子”。我下榻的宾馆,发觉过道的门、会客室的窗,都是上圆下方,呈“∩”形,如同一个个倒写的英文字母“U”,那显然是窑洞的象征。延安火车站,主楼顶部也是“∩”形,体现出“延安风格”。
上海人说起住房,总是论几厅几室,而延安人则说有几孔窑洞。一孔窑洞,一般20多平方米。靠里,通常砌着炕,面积相当于两张双人床。我发觉,如今延安人的炕上,铺的是上海人屋里常见的塑胶地板,擦得干干净净。炕前,往往是一张三人沙发,沙发对面则是五斗橱、电视机。炕侧,则是炉灶,做饭、暖炕,一举两得——烟道是从炕里通过。延安人用的是令上海人羡慕不已的大块煤,因为那里产煤。窑洞大都朝南,阳光透过乳白色的糊窗纸,既明亮又柔和。糊窗纸上贴着红红绿绿的窗花,是农民们自己剪的,风格各异,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我还见到家家户户挂着一串串用面团做成的小动物,一问才知那叫“面花”,也是陕北民间手艺,既可供观赏,也是孩子们爱吃的“方便食品”。有趣的是,眼下正在上海流行的呼啦圈,居然也显眼地出现在延安的窑洞里!
窑洞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走访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的旧居,清一色全是窑洞。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窑洞里写出来的。美国女记者斯特朗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我寻访了毛泽东在1937年1月13日进入延安后所住的第一孔窑洞。那孔窑洞在一块巨岩底下,凿岩而成,方形,跟常见的土质拱形窑洞不同。据女主人李玲告诉我,李家十几辈世居此洞。我一看,洞顶、洞壁被煤烟熏得一片漆黑,地面坑坑洼洼,毛泽东当年就在此洞中住了好几个月。解放初,李玲的父亲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向他问好。毛泽东记得这位“房东”,当即亲笔复函,表示感谢之意。遗憾的是,这封信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走,不知下落。我在李家窑洞前的小院里,看到一个砖砌的岗亭,李玲说是当年毛泽东住此时警卫们建造的,为毛泽东放哨。这岗亭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原物,李家一直精心地维护着。
最为壮观的是延安大学的窑洞,一排排,每排几十孔,整整齐齐。那是教职员工宿舍,一部分学生也住窑洞,保持着当年“抗大”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我又置身于高楼林立的上海,却仍怀念着延安的窑洞,那么简朴,却又那么温馨……
我不由得记起音乐家冼星海谈及的住窑洞的体会。他曾说:“以前,我以为‘窑洞’又脏又局促,空气不好,光线不够,也许就像城市贫民的地窖。但是事实全不然,空气充足,光线很够。很像个小洋房,不同的是天花‘板’(应该说‘土’)是穹形的。后来我还知道它有冬暖夏凉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