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有一句全民皆知的政治形容詞,叫做「死不悔改的」。
八月十五日早晨,小泉純一郎沒有一點兒懸念,完全按照事先張揚的安排,去參拜了靖國神社,足以顯示出他個性中的某種元素,也就是那個中國形容詞可以比喻的。至於東亞鄰國的強烈抗議和猛烈批評,也並非「言之不預」。換言之,不論是當事人的辯解,還是抗議者的照會,都是大家意料之中的,明白無誤的立場宣示,所以,今天的新聞報導很好寫。
不過再深一步看,年年有今日,今日卻不同。
人們常說物極必反,就在抗議者都在為小泉今日之表現怒不可遏之際,專業人士們卻已經在觀察和判斷,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否會到來?
今天,我們仍然要談靖國神社,但是主角,將不再是小泉先生了。
大家知道,近日輿論調查顯示,日本國民中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比例大幅增加,一場圍繞戰敗日參拜、甲級戰犯分祭、靖國神社非宗教法人化的大討論在日本政界、媒體和學界中展開,爭論甚至進入白熱化狀態。而商界領袖們更是發出呼聲,希望東京政府儘快修正與東亞國家的外交關係。
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國際環境壓力固然不容忽視,但日本社會中反思現象的出現,乃是不可忽視的內因。一個重要的誘發,就是今年7月20日,《日本產經新聞》獨家報道透露,已故昭和天皇裕仁曾經對甲級戰犯進入靖國神社極為不滿,並因此而在1975年停止了參拜。已故天皇這番講話,是在1988年去世之前,向日本時任宮 內廳長官富田智彥說的。
至於已故富田先生的家人為何決定公佈這段很久之前的談話紀錄?
美國資深記者Patrick L. Smith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叫做《錯綜複雜的日本政治歌舞伎》,這個美國人用日本傳統戲劇歌舞伎(Kabuki)形容日本政治遊戲的詭秘。作者認為,顯然是日本國內某些有影響的人物正在策劃一次政治轉向,也就是說,打出天皇的旗號,為日本政壇的自由主義左派提供理據,而把右翼的神社支持者們拋到被動的防守位置。
裕仁遺留的言論,不僅是對民眾產生了影響,更加有可能為今後日本領導人改變靖國神社立場,找到一個突破口。這個今後的日本領導人,就是現在的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先生。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來,任何一屆日本首相,不管是扭扭捏捏的,還是理直氣壯的,都迴避不了靖國神社的糾纏。那麼,下屆首相人選呼聲最高的安倍晉三,如果想改懸更張,恰恰有一個政治護身符,這就是裕仁關於靖國的遺言。
日本媒體界大佬、《讀賣新聞》主席渡部恒雄說:「裕仁的想法,是個非常好的改變政策的理由。安倍可以這樣說,考慮到天皇的意願,我不應該再去參拜靖國神社。這樣比其他任何理由都要容易得多。」
不過,安倍晉三顯然採取了有意模糊策略。雖然他在本質上是個明確的保守派,他還是很小心,避免透露任何明顯的對於靖國神社的意向和態度。這說明,作為著名戰犯岸信介的外孫,由於對朝鮮的強硬立場而獲得公眾擁護的首相接班人,安倍對於當今國際國內的民心,特別是政壇上對於靖國問題的分歧擴大,都是很清楚的。
日本的Kabuki,濃妝的面孔後面掩蓋著複雜的博奕政治。是時候了,從今以後,大家要用複雜的眼光去關注安倍晉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