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在本書快要結束之際,我想再向各位道聲謝(如果你咬牙讀完了它),我特別要向昆侖出版社和米克兄致意 ── 別人可以不看,你卻不看也得看,辛苦了。
米克對我書稿的評價是:精采之處很精彩,也有一些「瓜菜代」。
沒錯兒。
香港新界鄉下人有一種很喜慶很隆重的大菜,叫做「盆菜」。香港民俗記載:「盆菜食風久遠,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昺蒙難廣東,足迹於新界,饑寒交迫,鄉民爲招呼落難王師,將搜羅到的鄉間食物用每家必備的木盆載之,是爲盆菜。」
盆菜,就是北方人說的「大雜燴」(在我們東北也叫「亂燉」),就是把許多不同的東西扔到一個大鍋里。其中既有干煎大蝦五香糟鴨爽脆魷魚酥炸斑肉,又有竹笙花菇西蘭百合蓮藕蘿蔔南瓜芹菜。聚餐者各有所愛各取所需。
讀我這堆文字,也不妨像對付盆菜那樣,不必強打精神照單全收,揀幾筷子嘗嘗就得(爲了你挑挑揀揀方便,才設立了那些小題目)。
然而就算文體不倫不類就算內容駁雜繁陳,在戲謔與莊重混淆假意與真情交織的字裏行間,作者卻由衷自信地企圖傳達出某種理性主義的思索和現實主義的誠實。
我在製作節目發表言談主持辯論撰寫文字的時候,力求做到:使表面事物深入化 ── 透過現象看本質活個明白;使複雜事物簡單化 ── 找出條理深入淺出一步到位;使沈重話題輕鬆化 ── 別再百上加斤故做深沈;使煩惱話題幽默化 ── 煩死也沒人救你。
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這樣嗎?我們的生活不需要這樣嗎?我們的時代不需要這樣嗎?
這是一個深刻的時代:資訊科技應用或即將應用於人間的每一個部族,傳媒之光照亮或即將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還有哪些幕後的神秘能夠永遠不爲人知,還有哪些假正經的大尾巴狼能夠長期裝模作樣?
這又是一個淺薄的時代:正因爲人們事事借助於高科技超媒體,便常常輕而易舉跳過古人的十年寒窗,一夜致富一朝成名一步登天,卻往往由於思想缺氧行動缺德而不知自己到底是誰。
所以才有一位當代西方哲學家這樣哀歎:儘管人類看透了地球飛出了宇宙,我們的大腦仍沒有解決古希臘哲學家的基本命題。
這使我想起蘇格拉底那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古希臘人把這句話刻成匾額挂在城門上,不單是給哲學家看的,更是給普通人看的。可惜,這句話成爲後來者的警世名句,本身就顯示了一個可悲的事實:人類很難認識自己。(我當然不敢妄言領悟出蘇格拉底此話的真諦,但過去幾十年,我確實一直在探究兩個非常簡單卻是永恒的話題:你是誰?你到底要甚麽?這問題早在十八歲時就在初讀蘇聯作家柯切托夫的小說《你到底要甚麽?》時産生,一直到今天這年齡。)
克爾凱戈爾說:「人生的秘密只是大量的喋喋不休去談一個人將做些甚麽,以及一個人又如何做不到甚麽等等 ── 卻閉口不談行動。」但是作爲喋喋不休的鳳凰人,喋喋不休本身也就是我們的行動,而這喋喋不休又不是隨心所欲的,我們的喋喋不休,恰恰是爲了真正接觸「人生的秘密」。
「盆菜」揭鍋之前還有個問題:用怎樣題目才能夠爲本書點睛?還真不是輕而易舉。
人們說,看家長的文化觀念,要看他們怎麼給孩子取名字,這甚至成為他們有無文化的標準。取名已經被提升到如此高度,自然不敢怠慢。讀過我這堆文字之後,米克先爲我選擇了這樣的主副標題搭配:《鳳凰行動 ── 在駕馭與被駕馭之間》:本書輟筆之際,正值鳳凰衛視資訊台開播四周年之日前夕,也正是我加入鳳凰衛視四周年。四年來,我們每天都在執行同一項任務,這項任務的代號,或可叫做「鳳凰行動」。
我立即為「駕馭」的概念形象叫好:我們在試圖駕馭什麽?同時又在接受著什麽力量的駕馭?這似乎是一個既可以提升到哲學層面上思考,又在生活中有著實用意義的命題,它抽象而又具體。駕馭與被駕馭,引導與被引導貫穿在我們的日常行動中。我更願意從責任的角度來理解它,因爲這的確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
說著說著,我們發現自己越來越形而上了,有必要被一本小冊子驅使著接近思想家的邊緣(這是我們過去常有的現象)嗎?。我想起了鳳凰衛視播出的那段廣告詞——「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我們不約而同地決定打住。
在矢志追求富有活力的「鳳凰行動」下,還是把複雜簡單化讓沈重輕鬆化吧:這本書中記錄的,是我在「鳳凰行動」中的浮思斷想、文章摘錄和隨筆手記,不代表任何正統或非正統的觀點,或可稱作「一個新聞游擊戰士的自白」。
好吧,新聞總監也好,採編總監也好,Director of News也好,就像這個職務在每個傳媒機構的地位和份量各不相同一樣,我想要在書中告訴朋友們的是,做個新聞人,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也是很多的。
從1854-2004的150年來,戰地記者的裝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854年,戰地記者的裝備是:馬匹、佩劍、墨水瓶和鵝毛筆、露營背囊。
2004年,戰地記者的裝備是:手提電腦、衛星電話、錄影機、防彈衣、頭盔、充電器、數碼像機、露營背囊。
實際上,我們今天使用的採訪裝備,就是同四年前鳳凰衛視資訊台成立時相比,也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再過四年,無論是電視技術還是記者的武器和素質,都必將出現新的進步,我對此深信不疑。
過去的四年,我們上竄下跳里應外合,我們披星戴月夜以繼日。我和我的同事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四個字:幸不辱命。
未來的四年,將是國家和鳳凰長足發展的四年,更將是國際周邊大氣候充滿挑戰風雨的四年。鳳凰的新聞團隊在過去四年行動中得到了鍛煉積累了人才。養精蓄銳以待天時,我們一直沒有放鬆準備。我們同世界其他電視新聞同行一起,隨時迎接可能出現的大事件大新聞大危情大機遇。
對我個人來說,著書立說已經太遲太晚,但對於我在其中承擔使命的鳳凰衛視新聞團隊來說,本書又寫得太早太少。再過四年八年,定會有更其豐富多采的故事趣事和軼事可以爲您講述。
走著瞧,明天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大顯身手。
2004年11月16日淩晨於
香港九龍 海逸豪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