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具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的活化石”之美誉的“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福州民俗雕塑是南后街新增加的景观。这些作品安置在街头空地处、新植的大树下,塑造的人物比真人略大,形态逼真,再现了福州南后街传统行业的特色及情景。

雕版印刷,刻划了一位老师傅坐在桌前雕刻印书模板,
板上的字清楚可见,边上还立着一位看书的年轻人。

制作花灯,刻划了一位老师傅在扎花灯,
一个孩童在一边骑竹马,一手提灯笼,
他们的身后木门上挂着各式纸灯笼。

据说,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花灯具有观赏、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气的功用,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传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灯就很有名了,据宋《武林旧事》载,福州用纯白玉镶嵌的花灯“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在入京参展的花灯中被列为上品。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花灯,苏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苏州之上。说明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

古家具制作,雕刻的是两位木工师傅在凿刻窗花和制作太师椅。

当铺,塑造了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老板,手举算盘,高高在上;
柜台下,一个穷人来典当。

书画裱褙
历史上,三坊七巷居民多为缙绅官眷、巨商富户,
因而南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2009年1月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全面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了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本文文字节选自《南后街简介》,图片拍摄于2009年1月24日与2月6日
合作编辑:肚肚星、嘟嘟海獭、hongkong,
摄影/编辑:hongkong
图文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引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