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的“苦瓜文学观”

(2013-05-06 14:20:25)
标签:

文学

创作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汪曾祺的“苦瓜文学观”

 

这几天读汪曾祺的散文,他从自己的苦瓜经历中品出的“苦瓜文学观”给人印象深刻。

苦瓜,在汪曾祺的故乡叫癞葡萄,原是种来观赏,不是吃的。他最初是从“苦瓜和尚”石涛的画上知道了“苦瓜”之名,但不知苦瓜为何物。抗战时到昆明上大学,才在昆明知道了苦瓜原来就是癞葡萄。他在西南联大时学会了吃苦瓜。定居北京后,有一天,有两位同乡到北京看汪曾祺。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一位同乡问:“这是什么?”

汪曾祺告诉他是苦瓜。

“我倒要尝尝。”这位同乡说着,夹了一小片入口,随及叫道,“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

汪曾祺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

“不错!”这位同乡说。

汪曾祺于是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个同乡说:“癞葡萄,那我是知道的。癞葡萄能有这个吃法?”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种植于广东,广西,后来传到了全国各地。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后来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从这些苦瓜经历中,汪曾祺提出了自己的苦瓜文学观:

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中开除出去。希望我们的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他的那位老乡一样,问:“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希望这些人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我觉得汪曾祺的这一苦瓜文学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永远的文学创作指导意义。

 

邓顺天成

2013、5、6于北京昌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