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面说过,托尔斯泰的小说我读得一塌糊涂,但外国小说有两部是例外,一部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部是《牛虻》,这两本书我读得特别认真,下乡时,除了带毛选等政治书外,唯一带的课外书也是这两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中国几代人,涌现出了很多像保尔一样的英雄。我们这代人是在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教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下,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主义的情结,每个青年尽管出身、背景、经历不同,但都愿意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挥洒青春和热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几乎是我们的人生读本。它不仅有思想高度,而且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每个段落我都曾认真地读过,不仅能背诵大段的章节,而且还工整地抄录了很多的经典句子。
我们心中有无数个英雄榜样,不分中外,保尔·柯察金只是其中的一个,但“这一个”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却是影响至深的。学习英雄,我们也曾带有盲目性,例如,保尔的能受苦而毫不诉苦,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和全体的事业相比的优秀品质,曾深深地打动过我们。
为了锻炼吃苦,锻炼意志品质,大家都自觉地要求自己。冬天长跑,没有人规定你要跑多少圈,但我们都是在最累的时候还坚持多跑一段,甚至我们班有的同学来了“例假”也照样跑,并且比平时跑得还要多;在工厂劳动和下乡劳动时也是争抢着干最重的活,一点也不想比男同学差。现在看来,当年的举动虽然幼稚,却也真实地折射出了当年中学生纯真、执着的心灵。
因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在写此文时也曾考虑过写写读书后的感觉,但时过境迁,再以当年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写篇命题作文已无意义。
其实,保尔的忠诚、勇敢、顽强,保尔的爱憎分明,保尔对他信仰的事业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早已融入我们年轻的心中,使我们有了要像他那样生活、战斗的激情,这个激情从来都没有泯灭过。在此也不想说什么了,只说一些题外话吧。
题外话之一:
刚上中学新开了外语课,当时我不知道怎样学,记得第一次课堂上1/4纸小测验我只得了13分。教我们俄语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他年轻,瘦高,眼睛很大,眍眍的,像个外国人,一日,忽有同学说他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认可,不知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是因为老师的长相象英雄,反正后来我们班的同学们对俄语课是越来越重视,成绩也越来越好。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究竟是那种因素起了作用,因为那时学俄语并不像现在学英语这样功利,这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有一点却可以佐证,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英雄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题外话之二: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段话是我们无数次背诵过,并且是铭刻在心的。后来有人对这段话的翻译提出异议,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虚度年华应该悔恨,碌碌无为也应该羞愧啊,怎么反而说成不悔恨?不羞愧?从翻译、语法的角度讲人家提的是对的,这是学术上的争论,我们不评判。现在这段话被翻译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加了一个“致”字,意思马上就顺了,应该说这段翻译更准确。
其实,别管哪个版本,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无论哪种翻译都不会误导我们。这段话不会因为这一个字而让人理解错,我们当年也真的没有在一个字上想过这么多。
我们不能虚度年华,不能碌碌无为,我们要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我们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决心,就这样记了一辈子。
先入为主的思想还是让我觉得由梅益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最好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