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是名著我也要读
在中学这一段时间里,我读了很多的小说,现在有的能记下书名,有的连书名也不知道了。我花了好长时间回忆,想起一本就在纸上记一本。虽然回忆起了一些书名,但很多书的情节都忘记了,只能记得是写哪一方面的书。
我印象读过的书有: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迎春花》、
《敌后武工队》、《三家巷》、《苦斗》、《火种》、
《家.春.秋》、《小城春秋》、《黑凤》、《晋阳秋》、
《踏平东海万顷浪》、《红旗插上大门岛》、《燕飞塞北》、
《沸腾的群山》、《把一切献给党》、《红岩》、《红日》、
《我的一家》、《革命烈士诗抄》、《创业史》、《上海的早晨》、《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军队的女儿》、《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古丽亚的道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卓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等等。
在回忆书名时,还想起一件趣事,当年我听说大学的一个同事是从厦门来的,当时我和她并不熟悉,出于礼貌,大家见面都要互相寒暄一下,一次,我和她说我对厦门的了解是从《小城春秋》开始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那是我爸爸写的”,同事的回答竟让我愣住了,天呀,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我竟然见到了作者的女儿,真是不可思议。我兴奋不已,距离感顿时消失,我们越聊越多,并从此成为了好朋友。
我读小说如饥似渴,几天一本是常事。读外国小说,主要是读前苏联的小说。当时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我们接触的外国小说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苏联的。那时中苏民间交往也很密切,学校经常有苏联代表团来参观,苏联中学生写的信都放在学校大队部,你可以随便去挑,选中了,把信取来写封回信,并相互交换照片,这样就交上一个苏联朋友,这在当时很普遍。记得我姐姐交了一个苏联朋友叫娜塔莎,娜塔莎还给我姐姐寄来了镶嵌着列宁儿时照片的纪念章。

交苏联朋友,读信、写信会有很多困难,因为一个中学生的俄语水平有限。我姐姐那时上初三,所以每次来信都要找人帮助翻译成中文,用俄文回信时,只能写简单句,写好了还要找人帮助看看有没有错误,一来一回要花费很多时间,可姐姐却热情不减,至于俄语水平提高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当时我可羡慕她们呢,可惜我们没有赶上。
读苏联小说,当代的比较好读,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记名字,外国人的名字很长,人物众多,一般长篇都会有一个人物表,人物表有时在书的前面,有时附在后面,我得一边看书一边对照人物表,否则就弄错了,来回翻书很麻烦,开始读的时候速度特别慢,以后会快一些。往往是书读完了,人的名字才记住。换一本书,又是一堆新名字,又要重新记。
但这个困难还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不了解时代背景。像托尔斯泰的小说,很多同学都在读,说实话我不是因为喜欢才读,而是因为是名著,别人都读,我也要读。但读起来就特别费劲,书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关系是弄清楚了,可主人公的行为我还是不理解,不知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觉得还不如中国小说好看。
现在想想,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十九世纪沙俄时代的价值取向,怎么可能理解上流社会贵族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多事情,在那个年龄段本来就是不可能理解的,或是理解不深的。但是,当时我乐此不疲地读,确实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