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扎布,一路走好


标签:
桑吉扎布在天之灵安息知青心愿一路走好 |
分类: 知青篇 |
四十多年前的1968年9月,一群知识青年结伴到牧区插队,来到这陌生的内蒙古大草原,善良、豪爽的牧民们,以他们温暖、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们这些天津来的城市娃。当时大到队长、书记、会计、民兵连长,小到畜牧点的牧民们,在生活和生产上,对我们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手把手教会了我们烧火作饭,手把手教会了我们脱坯盖房,手把手教会了我们放羊接羔……
当时队上有一些蒙族青年,他们读过书,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加上汉话说的不错,通过交流和了解,很快就成为知青们的好朋友。
桑吉:意为最高境界的人,觉悟者;扎布:为“打鬼驱邪”、“吉祥”
意思。蒙族牧民的名字,大都是小时请寺庙喇嘛命名,故蒙藏语相通。桑吉是马倌,负责放牧大队的马群,但他又是车倌,每月买粮、各牧点运输、公、私派的“营生“都干。那时由于各牧点、饲料基地彼此相距很远,离公社的邮局、副食、粮站也很远,马和大车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和运输的工具,因此马倌、车倌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桑吉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对知青问寒问暖的,知青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也常常给他分享,慢慢的彼此都有所了解,于是也常委于重托捎带信件等。
来到牧区,骑马是每个人的梦寐以求的事,当时大队干部级别的才配备有马,牧民只能骑自己的马。知青刚到来不久,大队给了两匹马,让大家骑着新鲜一下,其中一匹根本就不走的,另一匹大家就抢不上,为此还闹出不少的笑话,因为我们组人多呵,没办法!就是这样也没多久,这两匹马就被大队收走了。以后再想骑马,就各显神通了,有的是与队干部套近乎、与牧民拉关系借马;有因公干的则可以向队上借马,诸如打狼、民兵训练、公社开会等等,再有就是当上大队“赤脚医生“的,配有坐骑了,夏天骑马,冬天骑骆驼,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第二年春天,一年一度的打马鬃,这是全大队最热闹的日子,除放牧的和留守的,几乎所有的牧民倾巢出动,聚集到大队部。同时邻近大队的一些马倌、打马鬃的高手,也会来聚集一堂。在新支起的蒙古包里,一边是煮奶茶、炸小饼子,另一边杀羊切肉灌着血肠,准备丰盛的午宴。远处一片沸腾,大队的马群被赶来集中一起,彪悍的马倌们手拿着套马竿纵马驰骋,在马群中大显身手,他们每套住一匹马就有人上前把马摔倒按住,有人上去剪下马鬃、马尾。同时还要对二岁的小马,用烧红的烙铁在臀部烙下大队的印记,以便识别。
1970年7月我们知青小组集体承包了一群羊,在大队和牧民的支持下,我们学会了夏天的放牧,秋天的剪毛、配种、抓膘,冬天的保膘,春天的接羔。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在茫茫大草原上与羊群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中,知青的羊群成为大队几十群羊中膘情最好的,我自然也是放牧的主力之一。
抚今追昔,寄情笔墨,并非要撩起这些怀旧的涟漪,的确我们忘不了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更难以割舍在艰苦环境中与蒙汉乡亲结下的情谊。
我们小组的部分知青在别离草原的20年、30年、40年之际,多次回到阔别的第二故乡,看望淳朴的蒙汉乡亲,由衷地感谢牧民们对自己的关照,感谢草原生活赋予我们的财富——乐观、豁达、奋进、向上的人生态度。
桑吉后来调到到公社给干部们养马,知青陆续选调返城后,桑吉到我们河对面的大队落户,娶妻生子,过着普通牧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原队,但是大家每次回队探望时,他总会突然出现,让人惊叹不已,这就是缘分呵!而我却一直没能回去过,原来队上的一些老人相继离去,而桑吉和我们算是同龄人,想不到他这么快就走了,在我的记忆中他仍是一个善良、威武的蒙族青年…
一首歌词唱的好:
......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一望无际的原野随你去流浪.
你的心海和大地一样宽广
......

愿桑吉扎布在天之灵安息!愿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