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底,玉门油田二期地震勘探数据整理项目启动。由北京的数据总库领导张主任带领,顾问张总、总库技术支持谢师父和范老师,以及项目组成员五人一行,坐火车到达玉门。由勘探事业部派车接送到临时驻地,晚上在玉门油田宾馆设宴给我们接风洗尘。
官兵同甘共苦

女干将们出征

老将出马
玉门油田宾馆前合影
第二天张主任带领我们爬上了山顶,走访了当年玉门一期工程的驻地,此时早已人去屋空。由于玉门平均海拔高2400米,我们从内地来的感受到头疼且晕,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领导一再嘱咐我们爬坡、走路要慢,过些日子会适应的。这次机房安排在山坡上的一个临时地点(原是托儿所),离吃住处较近、少跑路,这样工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重游当年玉门一期工程的驻地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

项目组成员在山下
地震勘探数据整理顾名思义,是对地震勘探采集的地震数据和处理成果资料进行了整理,输出3490E磁带或3590H磁带和电子文档。数据总库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完善,无论在施工效率上还是在质量控制上都有新的突破,地震数据整理技术上更加成熟,技术含量更高。
设备和材料很快就到了,我们协助谢师父,将四套转录系统(二套3490E系统和二套3590系统)、二套文档录入系统以及观测系统反演、文档归并、绘图等硬、软件设备安装和调试好。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档案室将要整理的原始资料运到机房,为我们节省往返借阅资料时间,提供了极大方便。在范老师的指挥下,用玉门油田的资料开始了试生产,经过检验成果合格后,正式开工。

硬件设备安装和调试 
软件系统安装和运行
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成本要求日趋降低,工作是以短小精干的小分队形式开展,参加者都是从各油田选拔出来、具有多年的地震数据整理工作经验,水平高、责任心强。节约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时间,突出了机动灵活、简化管理的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但是还要兼做其他1-2项工作,即多面手。例如:你是做文档录入的,但在空隙时间就要参加磁带转储或者绘图、贴磁带标签等工作。

原始磁带转储
文档录入的检查
我们是给数据总库打工的,一周工作七天,每天要做十几个小时。中午机器不能停,人轮流休息,由于地处海拔高,一天下来感觉是特别的累。我们分别自大庆、大港、江苏、四川等地油田,能有机会有份工作,能有幸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自然是格外珍惜。
生产流程是质量控制的基础,我们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施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初检工作由总库人员担任,发现问题可以随时修改。在质量初检的基础上,由油田质量检验人员再进行100%的质量复检。
地震数据整理施工流程图
经过短短42天的奋战,为玉门油田整理了2000-2004年共5个年度的生产任务,工作量如下:
地震数据整理工作量统计表
类别
|
数量(条、束)
|
原始盘数
|
总炮数
|
输出带(盘)
|
3490E
|
3590H
|
二 维
|
79
|
716
|
41332
|
342
|
83
|
三 维
|
180
|
3862
|
94483
|
2760
|
成果带
|
|
225
|
|
148
|
4
|
总 计
|
259
|
4803
|
135815
|
3250
|
87
|
本期整理的259条(束)测线辅助数据全部为SPS格式的电子文档资料,为文档整理工作提供了方便。
记得一次快到年底,下过雪后,发现大磁带机工作不正常,记的数据却读不出来,找不出原因。后来发现因室内温度太低了(机房是临时的),我们在这里干活是穿着棉衣棉裤的,没觉察到机器会受不了了,不恒温。于是白天用太阳炉烤着,夜里用两床毯子包上,机器这才坚持把活干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一段笑料。
工作是艰苦的,但是大家在一起是快乐的。虽然我们或是退休或是买断,但我们能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奉献,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简介:作者自1998年4月退休后,经朋友介绍,在北京石油勘探规划院下属的数据总库打工。历时七年
到2005年9月止,参与里15个项目的工作,到过物探局、大庆、吉林、塔里木、长庆、吐哈等
12个油田,由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到有独立能力、负责技术支持人员,算是又经历了一场风雨,
也见了彩虹,给我人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