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铜手炉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壶茶 |
http://s1/middle/4705d92dgc154bcd4b370&690
渔樵耕读图杯
流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铜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暖手的工具。手炉虽说大多流行于民间,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精妙雅致,使这种古时民间冬日暖手的用具成为了既可实用,且又能被人赏玩的艺术品。如今从古时存世的实物以及文学、书画作品中,不时也能寻觅到手炉的踪影。
明清时期,手工艺素来发达的江浙地区的民间工匠在宣德炉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铜手炉。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后,以“张炉”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一批如王凤江、胡文明、潘祥丰、赵一大等制炉名家。如今,从各地民间存世和藏家们珍藏的各种铜手炉来看,其器型丰富多样,圆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等不一而足。手炉除讲究器型外,最出彩的工艺是它的炉盖和炉身部分。精美的手炉其炉盖制作常常是精雕细镂,穷极工巧,炉盖上各种精美的几何图形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镂窗一般雅致。一些珍贵的铜手炉不但炉盖精巧玲珑,炉身四周也常雕镂錾刻着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有的錾刻的画面的山水人物甚至还使用了错金错银、烧蓝及镶嵌银丝等特种工艺,使手炉炉身上的图画更具立体感,更加光彩亮眼。
笔者多年来关注明清铜手炉收藏。至今已觅藏有明清制炉名家潘祥丰、赵一大等制的数十只铜手炉。其中一只清代中期錾花细刻的“渔樵耕读图”铜手炉是我家藏的“镇家之宝”。在铜制手炉中,錾花炉以工艺精致,且独具格调受人青睐。所谓錾花就是在金、银、铜器具上刻凿图案,使器具更具艺术性。据有关史料记载,“渔樵耕读图”与“竹林七贤图”、“东坡夜游赤壁图”、“渔家乐图”等一批传统题材的绘画在康熙年间颇为流行,以后延续至乾隆、嘉庆、道光各时期。这类题材的绘画大多表现在青花瓷瓶、粉彩瓷瓶、瓷插屏、笔筒、印盒等器物上。这只“渔樵耕读图”錾花铜手炉工艺之精实为罕见。此炉炉盖高耸丰满,上面精雕细镂着六角形和梅花图案,炉柄刻有寿字和钱币图形,炉身四周镌刻着一幅“渔樵耕读”图卷。炉身的一面,碧波茫茫的湖面上,渔舟归航,鱼跃人欢;湖对面山坡上,有樵夫数人在柴担旁小憩聊天,颇为自在。手炉的另一面,垂柳岸边有耕夫收犁牵牛归来。那边,宅院高墙内,师爷正在教一儿童读书,屋前湖岸,有书童在舀水……整个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风情,营造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在铜器上镌刻图画的錾花工艺最先是受到青铜器铭文的影响。不过,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是采用失蜡法浇铸出来的,而刻铜錾花工艺则是用刀实实在在地在铜器上刻凿出来的。錾花刻铜工艺兴起于乾隆、嘉庆年间,到了同治时期已日趋成熟,晚清至民国年间相继出现了像陈寅生、姚茫父、张樾丞等一批能绘善刻的刻铜大家。其作品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施于文具、烟具、茶叶盒一类的铜质器物上。我这只“渔樵耕读图”铜手炉虽无钤款,但从炉面上那精湛流畅的刀法,完美的构图布局形成的古雅意境来看,当出自刻铜名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