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概况课程标准
一. 导言:
1. 课程的性质:
<<日本国概况>>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的选修课。《日本国概况》的内容涵盖了日本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 宗教和生活风俗习惯等几乎所有领域。日语课程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直接了解日本以及世界的窗口。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资助学习和创新、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逐渐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功能,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未来生存和发展服务。
2.课程理念:
(1)面向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日本国概况>>课程面向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日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过程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实际应用,精选基础性和趣味性较强、反映社会实现、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日本国概况>>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适合学生身、心、智的发展,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个性。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时间、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中介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用和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日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日本国概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课时安排:
<<日本国概况>>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选修课,总课时为48学时,建议1个学期完成。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开展活动教学,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日本国概况>>教学应主要围绕话题完成交际性任务等学习活动来展开。教学设计要重视话题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营造接近世界的语言环境,培养得体地运用日语交际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要营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教学内容和联系自然、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得体地运用日语交际的能力,使所有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到日常交往和对外交流中。
3.加强学习策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该课程提倡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要为学生留处观察体验、时间、讨论、完成学习过程和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空间和时间,为建构日语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评价建议:
评价是日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日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日语课程的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日语与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是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日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日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是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的统一。
(一)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创设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此申请进行评价。
(四)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 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 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绩?
3. 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 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