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国(鸡泽):《诗经》由此走入我们的生命里……

(2018-04-21 20:18:24)
标签:

文化


赵国(鸡泽):《诗经》由此走入我们的生命里

——兼论“毛诗”“毛公”与赵的关系

      田和旭,系河北工程大学客座教授、邯郸学院客座研究员、邯郸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总监、鸡泽县诗经文化研究协会会员。

     一、《诗经》为毛公所传,毛公即毛亨、毛苌,毛亨、毛苌是赵国人,毛亨、毛苌在赵国传诗。

    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称为“毛诗”,即“毛公”所传之“诗(经)”。关于毛亨、毛苌传《诗(经)》最早的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汉书》为东汉班固所撰,班固32年至92年。《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班固所处东汉时代,五经博士制度已根深蒂固,当时的注经、解经已成为传奇,班固研究传经者们的师承也是世事所重。

     班固《汉书·儒林传》又说:“毛公,赵人也 。 治 《诗》, 为河间献王博士 。”说明毛公为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赵国鸡泽为毛遂故里,鸡泽是毛氏重要的发源地。乾隆31年抄本《鸡泽县志》记载:“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倡明诗学,传授生徒,遂使秦坑之后,三百篇之义,炳如日星,大汉文章,卓越千古。邑为毛氏生长地,流风余韵,历世*新”。据此说,毛公是赵国鸡泽县人。

     毛公之学,即后世人们所说的“毛诗”之学。毛诗为世所重后,传诗的毛公成为了人们关心重视的一个重点。那么毛公是谁呢?

东汉比班固晚将近一百年的郑玄(127-200)《诗谱》 说“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 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 。”

     班固要比郑玄离《诗经》产生流传的时代近100年,时近事近,班固的记载比晚100后的郑玄应该更为接近事实,更为可信。但郑玄提供了毛公在家传诗的事实,这事实也很重要。班固说“毛公,赵人也 ”,大毛公又在家里传诗给小毛公,一说明了大毛公、小毛公关系的亲近,古人推断的为叔侄关系成立;二既然是叔侄关系,班固说:“毛公,赵人也 。”那大、小毛公即毛亨、毛苌都是赵人。三“传于其家”,家是哪里呢?即是赵人,那传诗就是在赵国(邯郸鸡泽)的家里了。

      为什么说赵人就是邯郸鸡泽人呢?为什么不是在鲁国、在河间的赵人呢?我们看一下汉朝的土地与人口制度。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自由民,土地自由买卖”。西汉的自由民政治是前所未有的。西汉初期。中央政府实行了自由民的自耕农政策,把土地大量分配给农民自己私有。西汉初期由国家统一分配给农民的,汉文帝时期,自耕农的土地大约在人均60亩左右(见《汉代财政史》P2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国家土地承包给佃户耕作,这些佃户,实际上就是事实上的“国营农场农民”。人是自由的、土地买卖是自由的,在哪里置地安家非常灵活,在哪里置地安家你就是哪里人。说毛公是赵人那就是毛亨、毛苌在赵国置地安家了。那样的自由民政治,那样灵活、方便的置地安家环境,不可能赵人是借居在鲁国或河间的赵人。

    毛公即毛亨、毛苌,是我们邯郸鸡泽的人。那郑玄为什么说毛亨是鲁人呢?我们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二、“鲁人毛公”的说法或为毛亨、毛苌弟子“借师自重”附会之说

    在《诗》还没尊为“经”的汉武帝及以前,人们对谁是《诗》传者并没有像后人那么多的关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罢黜百家,专立五经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易、书、诗、礼、春秋实正式成为儒学五经。这是儒家在博士制度中取得独尊地位的开始。五经博士的设置是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决策相配合的。经学博士是执掌皇室事务的太常的属官,其担任礼仪方面的工作,故称礼官。执掌太学、教授弟子员,称学官。做经学博士的一般是有名望的硕儒大师,故又称儒林之官。汉武帝的独尊,使五经在汉代成为政治生活和行为道德的最高准则。所谓以春秋断狱、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诗谏政,成为一种时尚。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经学博士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议政,往往担当国家大事。

     于是做博士除学问外,师承就非常重要了。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学。师生传授之际,要遵守一定的师生关系,不能混乱。这叫作守师法和守家法。先有师法,然后有家法。师法,指一家之学创始人的说经。家法,是指一家之学继承人的说经。如不守师法、家法,非但不能任为博士,即使已任为博士,一旦发现,也要被赶出太学。如西汉孟喜从田王孙学<易>,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传诗的官家所重原有三家,《汉书·艺文志》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班固的这段话说“毛公”“自谓子夏所传”是什么意思呢?是别人并不认为这样,是自己说的,有借名师子夏自重之嫌。“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河间王刘德喜欢古籍是出了名的,但皇上并没认可,所以并没有被立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博士”。

     在传诗中,毛公一支是没得到官家认可的,没有“国家”地位的传者,是不自信的。所以,这一支需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背景”。

     班固《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在汉朝,包括西汉东汉,认为孔子是《诗经》的编辑者,鲁国是《诗经》的发源地也是传诗最有影响的地方。崔述《读风偶识》卷一4页“孔子,鲁人也。孔子既没,七十子之徒,相与教授于齐鲁之间,故汉初传经者,多齐鲁之儒。”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授徒三百,影响很大。但其在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尚有“子游讥子夏之门人小子是也。 孙卿亦以为子夏氏之陋儒矣。《论语述何》”

      在此背景下,毛公的学生们,把毛公说成鲁人有“借地自重”之意。

      崔述《读风偶识》卷一9页,这样一个小故事令人寻味“京师鬻货诸肆皆以字号为高下。其有改业及归里者,则鬻其字号於人,多者至数百金,买货者惟其字号不易则买之,其货之良苦不问也。磁州产烟草,杨氏之肆最著名,余魏人皆往贩其货,偶货不能给,则取他肆之货印以杨氏之字号而与之,贩者不惜价,食者无异言也。”生意名号能带来效益,师承名号则能带来影响。郑玄之说,当依毛公之徒说毛公为鲁人,情有可原,也深可玩味。

      崔述在《读风偶识》认为:“汉后,经学益重,诸家林立,务期相胜,传其学者亦不能无附会以逢时者。然大要为近古。韩诗后起,已非齐鲁之比。毛诗之显又在其后。书出既晚,则师弟子私相授受,虽多增其旧说,附以己意,世亦无从辨之。”诚哉斯言,传诗如此,传师亦不免如此。

     三、“毛公”与河间的关系。

     1、治《诗》于其家的赵人毛公为刘德的行为感召来到河间

     班固《汉书·艺文志》“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汉书·儒林传》又说:“毛公,赵人也 。 治 《诗》, 为河间献王博士 。”这是最具权威的记载,说明赵国的毛公研究传述“诗经”,河间的献王刘德喜欢他。赵国与河间王是两个王国,毛公是做学问的,献王刘德喜欢做学问的人。

     郑玄《诗谱序》云: 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其《六艺论》又云: 河间献王好学,其博士毛公善说诗,献王号之曰《毛诗》。

     毛公与河间发生联系是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刘德。

     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汉武帝刘彻异母兄,藏书家。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刘德为王二十六载,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上。汉武帝时,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都是刘德之功绩。刘德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国,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刘德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太行山之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刘德曾下令修筑日华宫,《西京杂记》载:"河间王德筑日华宫,置客馆廿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不逾宾客"。

      治有“《诂训传》于其家”的赵人毛公是否为刘德的行为感召来到河间的呢?来到河间后,“河间献王好之”把毛公安置到日华宫,是否此后成为“河间”人呢?

     2、“鲁人毛公”与“河间人大毛公”其实都是指“赵人毛公”

     三国时期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

      同为三国时吴人的徐整又有另一说, 《经典释文.叙录》:“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 。”

       三国时人的叙述也许是因了太多的门户、门派阐述与寄寓,不同的说法已成为千年的公案。其实,回到《汉书·艺文志》“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我们知道毛公之学授受于子夏一门就行了;回到《汉书·儒林传》 “毛公,赵人也 。 治 《诗》, 为河间献王博士 ”就简单了。也许毛公有太多的学习与请教,他的老师远不是所列的几位,而“河间献王好之”, 立毛苌为《毛诗》博士,《诗经》由此延绵至今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与福荫。

      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其他三家先后失传,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