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四川-内江寻古

标签:
雷氏坊佛尔岩后龙山龙洞造像二佛寺 |
分类: 游遍四川 |
内江古物众多,心之所向,访得一二,略以文记,以为不忘。
(一) 雷氏牌坊
此坊位于内江凌家镇牌坊村东北,到此村里一问村民都知道,据资料记载,此坊四柱三间五楼石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坐北朝南,青砂石砌筑,面阔5米,高8米,门柱前后抱鼓石及石狮已毁。明间门高2.6米,宽1.66米。
明间正楼檐下匾额上刻“恩荣”,中额枋上刻“大清道光丁酉年八月穀旦”等字,中额枋与门楣之间字匾上刻“五世同堂”,门眉上刻“刘玉璋之妻雷氏百岁坊”等字。
http://s12/mw690/001iD2Ndzy7iJjP9PRx8b&690
此坊雕刻精美,施以彩绘,保存较好,是川中地区牌坊的较好实物,对研究四川的牌坊史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
http://s8/mw690/001iD2Ndzy7iJjPA4wnd7&690
http://s3/mw690/001iD2Ndzy7iJjPVZ8m42&690
http://s16/mw690/001iD2Ndzy7iJjQYJen6f&690
(二) 柳家造像
别了雷氏坊,去往新祠堂村的柳家洞造像,在一处山凹之中,人迹罕至,即不好找也不好走,只有田埂道。
来之前看图片对柳家洞造像还抱有希望,但是真实看了后很一般,造像被彩装和重修得历害,并且最为好看的七佛居然“穿”上了如塑料布一般的金装,失去了即便是风化后的味道。
此造像刻于明代,共13龛154尊,对柳家洞的探访再次加深了我对造像时代选择的要求,“隋唐优、宋元次、明清略”的策略,明清的造像确实可以忽略了,特别是清代的,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摩崖造像“丑”史的巅峰。
柳家洞有一龛天宫图的浅浮雕还是可以,如果再深雕一些就更好看了,楼、亭、桥、人物、佛……,展现了天宫一片繁华之景。
http://s2/mw690/001iD2Ndzy7iJjQUyAxc1&690
http://s9/mw690/001iD2Ndzy7iJjR5GZy98&690
(三) 威远大佛
别了柳家洞,去往威远的佛尔岩大佛,在快到佛尔岩时偶遇路边的渡槽,上有对联一幅,似为:
团结渠渠道长长久引水夺丰收
荫芦水水路远远灌农田保高产
断句我觉得应为:
团结渠,渠道长,长久引水夺丰收
荫芦水,水路远,远灌农田保高产
在四川的大地有许多的渡槽,很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我觉得应该也是文保单位,渡槽是寻访和研究的一个方面。
佛尔岩大佛,凿于高5米,宽43米,距地面5米的红砂石崖壁上。为立阿尔陀佛像,高13.42米,头饰螺髻,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手下垂,左手弯曲于胸前托舍利,赤足立于莲台之上。
其面部圆润,经历千年而未伤其主体,保存较好,人立于其下立感渺小,顿感佛之庄严,便达到了立佛之人的初衷。
http://s5/mw690/001iD2Ndzy7iJjRCk8444&690
不由得再次感叹,四川乃佛国天堂,大佛造像星星式的分布,而大小龛窟更是不计其数,四川的龛窟和造像数量全国无省能敌。观此佛免费,为其点赞!
http://s12/mw690/001iD2Ndzy7iJjS5iXxcb&690
(四) 威远白塔
别了佛尔岩大佛,去往威远县城东南的塔山村观白塔,此塔建于山顶之上,五分钟即可登顶,此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2001年3月维修,六角攒尖顶,高18.7米,六边形塔基,基边长3.45米,逐级上收并出檐,第一层设拱形门,以上各层每面均开窗。内有蹬道,可以达顶层。
(五) 大垭字库
别了威远白塔,原计划访威远城西三处字库塔,分别为大垭口字库塔、桃李村字库塔、临江寺字库塔,此三塔神奇之处在于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由一条古道将其相连,成为古时人们行于山间中的精神慰藉。
最北的大垭口字库塔在深山之中,路难行,也看到了威远典型的穹隆地貌,导航结束后仍不见塔,并且离塔还很远,问得村民:请问大垭口字库塔怎么去?
村民:在山的那一边,要步行翻山过去,但是塔已经没有了,前些年有些人来挖宝,把塔都毁了,已经垮掉了……
我一听感觉甚是可惜,我想问一下盗宝的人字库塔下面有宝吗?字库塔是烧纸的呀?不是佛塔,有经书、舍利、佛像之类的宝物,你们真是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呀!!
不得已,只能放弃此塔的寻访,后来想想其实去看看残迹也好,但是当时需翻山越岭和被毁的事实确实让我心恢意冷。
从大垭字库离开时,路遇两老口搭车,他们手里提着和背着刚摘下来的樱桃,说是要拿到庆卫镇上去卖,我欣然同意。他们说他家的樱桃比其他人的要大和甜,8元一斤,能买得比其他人的价格好,到了镇上他们下车表示对我的谢意让我拿些樱桃吃,我意思的抓了一把,味道确实不错。
http://s15/mw690/001iD2Ndzy7iJjStSuG9e&690(六) 桃李字库
桃李字库塔就在庆卫镇桃李村,是威远的樱桃沟,到处都栽着樱桃树,但树很小,结的果子也小,基本没有什么肉,估计过几年就好了,村上卖樱桃的农户也比较多,6元一斤。
桃李库库塔即在一片樱桃树之中,六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塔顶毁,高6米,塔基高0.18米,边长1.1米。
http://s9/mw690/001iD2Ndzy7iMpFOAs038&690
第二层正面开方形小窗,其余各层设龛并刻有匾额及文字,是为:
字库
斯文归化境
历劫不灰心
宇□无疏漏
文章有定衡
http://s2/mw690/001iD2Ndzy7iJjRYKVH01&690
(七)临江字库
别了桃李村库库,去往临江寺村的临江寺字库塔,此塔建于清同治年间,六角四层楼阁式石塔,塔顶毁,高5米,须弥座式塔基,边长0.86米,第二层至第四层正面设小窗,六面均阴刻文字。
此塔造型古朴,基本上面层每面都书刻许多诗文,且书法行如流水,苍劲有力,可以了解当时许多对文字的一些看法。
(八) 临江古寺
临江寺塔旁的小山坡上有一古寺,是为临江寺,现在已经破败,存两厢房、正殿遗址,其中间散落了大量建筑遗物、碑文、壁画等等。
http://s6/mw690/001iD2Ndzy7iMstkP5Pe5&690
寺内的杂草丛生,似有半人来高
http://s16/mw690/001iD2Ndzy7iJk77GjB5f&690
大殿内的壁画已经模糊不清
http://s6/mw690/001iD2Ndzy7iMrl5S7P85&690
临江寺内有一“龙王碑记”嵌于墙内,主要内容记录了修庙及修庙损资人的名单,落款为“道光八年岁次戊子夏五月”。
http://s10/mw690/001iD2Ndzy7iJk7FU4Fe9&690
http://s12/mw690/001iD2Ndzy7iJk8giXV8b&690
http://s7/mw690/001iD2Ndzy7iJk8yAmO46&690
http://s14/mw690/001iD2Ndzy7iJk9365n9d&690
(八) 阵亡念碑
别了临江寺,去往很近的镇西镇,镇上有一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就在镇主路边的粮仓旁,很容易发现。
此碑建于1940年,由当地各界人士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树立。四角攒尖顶,通高6米,碑身为四边形,每边长2米,四面均用瓷片镶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9字,碑记年代为“民国二十九年”。
http://s10/mw690/001iD2Ndzy7iJk9js37e9&690
(九)荣县老街
别了阵亡碑,沿内荣路去往荣县,在荣县城东的“附东街”两边尚有老街、老建筑,是为上个年代的产物,拍之,以为记录。
http://s6/mw690/001iD2Ndzy7iJk9Llcx35&690
http://s9/mw690/001iD2Ndzy7iJka2lPG28&690
http://s12/mw690/001iD2Ndzy7iJkaf7KP5b&690
http://s3/mw690/001iD2Ndzy7iJkawZrQ12&690
http://s16/mw690/001iD2Ndzy7iJkaH5PVaf&690
http://s6/mw690/001iD2Ndzy7iJkb39Bj85&690
(九) 荣县二佛
别了老街,直接去了二佛寺,2005年5月曾第一次来荣县,拜了荣县大佛、镇南塔,但是当时太过懵懂,根本就没有深入访古的概念,游历只停留在重要景点层面,所以放过了二佛寺、龙洞造像等好古迹,这次一定不再错过。
http://s2/mw690/001iD2Ndzy7iJkbc7zbb1&690
二佛寺位于二佛路,门票两元,凿于唐代,其主尊高8.5米,因小于荣县大佛,故称之为二佛,是为弥勒佛,但是现在已经身着金装、罩于玻璃之内,无甚古意,反倒正殿右侧崖壁上几龛可以一观,不过风化十再严重,只存形态。
http://s4/mw690/001iD2Ndzy7iJkfNnML53&690
http://s9/mw690/001iD2Ndzy7iJkgiIVWe8&690
http://s11/mw690/001iD2Ndzy7iJkgr2KC3a&690
(十) 龙洞造像
别了二佛,去寻龙洞造像,看网上的图片说是在荣县大佛旁电瓷厂内的崖壁上,周边环境很荒凉,杂草丛生,由此误导了我在荣县大佛寺周边的村道上绕来绕去,始终没有找到龙洞造像,问了几个村民也说不知道。
正无奈间,仔细一想:资料上说龙洞造像离荣县大佛很近,于是我又回到荣县大佛的正面,发现荣县大佛大门之右有一广场,正在办庙会,热闹非凡。广场后有高耸之山崖,难道龙洞就在这广场之后的山崖上,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穿过人群涌动、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的庙会,到达崖边,果不其然,数龛漂亮的唐代造像映入眼帘,在太阳的余辉下优为漂亮。
据资料说,龙洞造像凿于唐代,在高约60米,宽200米的龙洞砂岩上共开凿28龛150余尊造像。
这尊为天王像,高2.92米,头戴六边形平顶高方冠,穿七宝庄严金刚甲,外披过膝战袍,腰挂长剑,右手抚护心镜,左手平放腰间,脚踏三个夜叉,左右各有1尊侍者。
天王旁是两龛均为内容一样的一佛二僧二菩萨,两尊坐佛均高约3米,一尊面部被毁,此尊相对较好,其比便匀称、线条流畅,面部慈祥,是为唐代造像中的精品,我个人非常喜欢此尊大佛。
http://s3/mw690/001iD2Ndzy7iJkgTrxg82&690
http://s11/mw690/001iD2Ndzy7iJkgKJdM5a&690
主尊旁的菩萨其雕工亦了得,衣饰繁复,胸垂璎珞,虽残,但亦不失其精美。
http://s1/mw690/001iD2Ndzy7iJkh1atq10&690
(十一)后龙造像
别了龙洞造像,今天最后一站去寻后龙山铁矿村的一尊大佛,据查资料这个地方少有人至,并且路非常难走,后来实事证明,路确实非常难走,最后几公里的路窄、烂、基无人烟,并且最后500米的路为机耕道,几为废弃。我从龙洞造像至后龙山大佛16公里的路程走了1小时10分钟,并且还是车速较快的情况。
http://s10/mw690/001iD2Ndzy7iMAPRbKx79&690
到达后龙山大佛已经18:14,天色渐暗,大佛即在一山半腰处,此佛凿于唐代,高4.8米,弥勒佛,比例不态协调,特别是手部略短小,身上亦有被水泥维修的痕迹。
顺大佛正对的小路下山约百米,还有一龛,龛内凿金刚、力士等像。
下山的路计划从另一边下山,这样会更近一些,但那知越往山里走越没有路,又窄又是盘山路,又无人可问,有时手机又没有信号,最后还误到了天堂寺遗迹,但是天色已晚,无心探访,最后在晚八点终于颠簸出了这后龙山,上了荣复路,才为大路,这后龙山大佛慎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