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乐享宁陕之四(明庆王墓、韦州城、下马关)

标签:
明庆王墓韦州下马关烽燧 |
分类: 陕甘宁青 |
2015年月日 中卫至平凉
今天准备回程了,为了不强加观赏古迹和辛苦的行程,我与大部队约定分头行动,他们直接向今晚的宿地平凉进发,同时我给大部队说经过六盘山的时候可以去红军纪念馆看看(后来证明大家没有下高速去看纪念馆,个人觉得错过了一个好看点),而我则向东到红寺堡、韦州镇,再向南到下马关镇,最后到平凉汇合,这一线有一系列的古物可看:庆王墓群、韦州古城(外加两处古塔)、古烽燧、下马关古城,是一条古迹探访的精华线路,而这些古迹也整整花了我一天的时间。
为了节省时间,早6:50我独自就出发了(后来回看应该再早些出发),大家依旧在睡梦之中,据说大部队吃完早饭10点多才出发,10点过我已经在100多公里外的庆王墓了。
在红寺堡下了高速,一路上见到了无数的清真寺,据说整个宁夏地区有上千座清真寺,基本上村村皆有,现代造的大体规制相同,一大殿两望月楼,也有些造型较为特别和更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
http://s4/mw690/001iD2Ndzy7gXUdJTvta3&690
http://s12/mw690/001iD2Ndzy7gXUdMlrdfb&690
http://s16/mw690/001iD2Ndzy7gXUe2Rl57f&690
http://s10/mw690/001iD2Ndzy7gXUelcaRc9&690
http://s8/mw690/001iD2Ndzy7gXUeuQET67&690
http://s1/mw690/001iD2Ndzy7gXUeF7Hy00&690
http://s14/mw690/001iD2Ndzy7gXUePNENad&690
从县道拐进了村道,路边的墙上赫然写着“贩毒是杀人,吸毒是自杀”的宣传标语。
此次庆王墓寻访前曾专门做了攻略,从卫星地图上找到了四处疑似的庆王墓,一处于于周新村,此村已经废弃(此图即为周新村),村民已经迁移到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去了,老村中房舍大多已经残檐断壁,成为了新造的“古村落”遗迹;另一处位于任庄,任庄附近共有三处比较明显的庆王墓。
http://s16/mw690/001iD2Ndzy7gXUfbjmn0f&690
首先去周新村的第一处庆王墓,位于周新村南约300米,出村子的时候可以看到一棵生长异常好的大树,孤零零的立于戈壁之中。庆王墓在一片戈壁之中,戈壁上除了乱石还是乱石。
庆王墓是朱元璋庶十六子朱檹的墓,朱檹的最初的封地在庆阳地区,后随着防线北移,中央命其封地北移至宁夏地区,庆王的卫队、侍从、差役、乐户、太监等共有上万人,俨然是宁夏地区的小皇帝。
朱檹王府定于韦州镇,于洪武二十七年在韦州完婚,妃为孙氏,宁夏卫指挥孙继达之女。庆王享年60岁,谥为“靖”,故史称“庆靖王”,庆靖王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元老,享藩四十七年,在诸藩中少有。次年葬于韦州蠡山之原,此处遂成为明庆藩宗陵区。
http://s6/mw690/001iD2Ndzy7gXUfh7E1f5&690
威胁此墓的有自然原因,一条河随着河道的侵袭,墓的前边墙已经快“被”坍塌了,垂直深度有三米多。
http://s16/mw690/001iD2Ndzy7gXUfzNpB8f&690
庆王“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词,所著有《宁夏寺》二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闺情》一卷”。
庆王墓群位于大罗山东麓的平原之上,历史上曾有72个“墓疙瘩”,但是到1984年同心县文物普查时,只有34座了,目前能保存较有形态的墓也屈指可数了,并且全部被盗。
http://s8/mw690/001iD2Ndzy7hpUo105p87&690
骑摩托车的牧羊人,根本不关心我是来做什么的。
http://s1/mw690/001iD2Ndzy7hpUonwic70&690
沿着墓墙走了一圈,步测了一下,墓长约150米,宽约80米,算是对古物的致礼,不知道这墓的主人是谁,我称之为庆王一号墓。
http://s14/mw690/001iD2Ndzy7hpUoD9Lvad&690
庆王墓的平面造形比较简单,整体为长方形,坐西朝东,似为朝向大明王朝的首府北京方向,一进院落。四周墓墙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坍塌得成为了缓坡,高度约半米。院内散落了大量的建筑残件,有琉璃瓦(蓝釉较多、绿釉较少)、灰瓦、板瓦、花砖、龙造形的筒瓦、花造型的滴水等等,特别是蓝釉瓦栩栩生辉,在阳光的照耀下,象是撒落在庆王墓中的蓝宝石。
http://s6/mw690/001iD2Ndzy7hpUoParb65&690
继续前行,神道和封土被挖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和巨坑,此墓不是以盗洞的形式被盗,而是以掀顶的方式进行了破坏,破坏者甚是野蛮。
http://s4/mw690/001iD2Ndzy7hpUxpFzZ63&690
12:13到达任庄,在庄西北500米的地方有一处庆王墓,我称之为庆王二号墓。墓的规制与周新村的相似,长方形,坐西朝东,封土位于墓院内的中后部,墓墙的轮廓清晰可见。
http://s8/mw690/001iD2Ndzy7hpUxeDYPb7&690
此墓的封土处同样是一个巨坑,被掀顶式盗撅了。墓地内散落了建筑、琉璃构件,但是略少于一号墓,规模也小于一号。
http://s15/mw690/001iD2Ndzy7hpUxAF4O7e&690
退回任庄,在任庄的西约100米就可以看到一处非常高大的土包,是为明庆王朱檹的墓了,称之为三号墓。一圈墓墙残迹可见,其封土高约6-7米,真象一个巨大的馒头。
http://s11/mw690/001iD2Ndzy7hpUxJNrkca&690
此墓周围散落了大量砖瓦残件,以灰质为主,少有琉璃,估计是离村庄近访客光顾太多,对这些残物的破坏亦加剧造成的。
http://s8/mw690/001iD2Ndzy7hpUxPIlV37&690
墓前立一新碑,已残,最后一个字为“陵”,估计写的是“庆王陵”,这种说法不准确,其朱檹只为藩王,其死后葬地只能称之为“墓”。
http://s10/mw690/001iD2Ndzy7hpUygnB7b9&690
封土从中前部被挖开,可以直接下到墓室口,因为太黑没有照明工具,没有贸然进入墓室内,其实进去了也没有什么可看,即无“珍宝”也无“壁画”。
http://s9/mw690/001iD2Ndzy7hpUy4vCE98&690
可以看到墓室是由砖垒砌而成。
http://s3/mw690/001iD2Ndzy7hpUynu94d2&690
别了朱檹的墓,向其墓西南方向行约400米,还有一墓,称之为四号墓,也被盗过,封土是四墓中保存第二好的,但是其上也有巨大的盗洞,其墓墙保存较好,高的地方尚有半米多高。估计是些墓更偏远些,保存相对较好,这些墓的破坏程度与人口多少呈反比。
http://s3/mw690/001iD2Ndzy7hpUyy8mu62&690
http://s16/mw690/001iD2Ndzy7hpUyE3WTef&690
15:12到达韦州古镇,此镇内有三处古物可看,一为韦州古城墙、二为康济寺塔、三为喇嘛塔。韦州镇基本都是回族聚居区,所以可以看到城里分布了大小很多清真寺。
http://s15/mw690/001iD2Ndzy7hpUDL3Xg1e&690
古城由夯土筑成,呈方形,边长600米。城墙残高5至8米,基宽10米,夯层厚12至15米,是较为坚固的防御体系。南墙正中设门,绕以瓮城,见方约40米,城门倾圮后,成为数米宽的豁口。古城墙的西北两墙保存情况较好,尚有跨墙墩台12个,城内尚人有家居住。
http://s1/mw690/001iD2Ndzy7hpUDRjQk80&690
康济寺塔,为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通高42米,平面呈八角形,塔后有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和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的两块石碑。据碑文记载,此塔在明代以前就存在,而韦州老城始建于西夏时期,元灭夏后曾经废去不用,也不能在城内建塔,所以推测康济寺塔应该建于西夏时期。
http://s3/mw690/001iD2Ndzy7hpUE2rse72&690
另一座塔为喇嘛式墓塔,通高15米,塔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塔身为宝瓶形,在塔身与塔基之间施莲瓣一周,塔顶十三层,是“十三”相轮的一种变体作法。根据建塔所用的青砖,与明代城墙砖的型制大小相同的特点,推测此塔当建于明代。
http://s9/mw690/001iD2Ndzy7hpUE8yak08&690
别了韦州城,继续南下,顺着县道的左边可以看到连绵的烽燧群,目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第一座保存较好,烽燧的四周尚存土墙,原来应该有附属的建筑,应该是守边将士居住的地方。而没有附属建筑的烽燧其内部为中空的,应该也是将士暂住的地方,遥想当看如果长期在这里住着,缺衣少食的,确实比较辛苦。
http://s4/mw690/001iD2Ndzy7hpUEk0xRd3&690
http://s1/mw690/001iD2Ndzy7hpUEqzBe00&690
这些烽燧在蓝天、橙土之间甚为漂亮
http://s3/mw690/001iD2Ndzy7hpUEJVLQ52&690
http://s7/mw690/001iD2Ndzy7hpUEBqdwc6&690
http://s14/mw690/001iD2Ndzy7hpUEXriZ6d&690
17:05分到达下马关古城,下马关是明长城固原镇重要关隘,关城为明万历五年(1577)筑,城开有南北二门,今南门及瓮城的砖砌券拱门洞尚存,下马关附近长城是明固原镇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http://s6/mw690/001iD2Ndzy7hpUF8rOZd5&690
下马关是1936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古老的回民城,长570米,宽460米,高10米,基宽10米多,顶宽5~7.45米,辟南北二门,南门瓮城尚在。这座明代古城又成为清代平原县治所,后又成为解放战争的一个战场,虽然弹痕累累,但建筑规模和布局仍很清楚,是极为难得的历史实物资料,对研究当地历史沿革有重要作用。
http://s10/mw690/001iD2Ndzy7hpUFp1xf99&690
http://s16/mw690/001iD2Ndzy7hpUFtKjlcf&690
从下马关出来已经夕阳西下,阳光洒在黄土之上泛着异样的光彩,特别的漂亮,忍不住停车拍照。晚七点过顺利与大部队汇合,宿于平凉广成大酒店,规模很大的一家酒店,内部环境还行,绿化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