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蕖老师的武术谚语

标签:
八卦掌武术王凤蕖老安摄影体育 |
分类: 社会纪实 |
前段时间在晨练时,发现西边的树林里有个身材高大的白发老头在练绳镖。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过去套瓷。
王凤蕖老师今年七十二了,练武练了五六十年,身高一米八几,看来非常矍铄。王老师很善聊,懂得的东西也多,对武术知识、武林人物之类的很熟悉,尤其是武术谚语,张口就来。我以前研究过中国武术史,也喜欢看武术类的书籍,所以跟王老师也能聊到一块。
王老师说他练的是谭腿以及八卦掌,我说我想学。他说我看看你腿功怎么样,踢两下试试。我自信腿的柔韧以及力度还算可以,--每天早上蹲马步一个半小时以上(93分钟左右),然后在进出门的时候腿一抬脚就踢到了头顶上的门框。但在我踢腿时,王老师立刻指出了我的不足:有些猫腰(踢腿时腰部不直)、下巴有前伸的意思,并随口来了一句:“点头哈腰、技艺不高。”旁边另外一位何老师也说:武术讲究的是踢低不踢高,踢腿时脚尖不要超过头顶,着力点在额头、在鼻子。腿踢高过头那不是武术,那是舞蹈,舞蹈踢高了好看。我有些领悟,没几天脚尖就踢到了鼻子上。(在给王老师表演踢腿来汇报自己的进步时,脚上的灰尘踢到了眼睛里,估计手也不干净,揉的用力了点,以至眼睛发炎好多天,耽误了跟一位重要的朋友吃饭~所以其他朋友在踢腿时得小心脚上的灰尘~)
王老师在教我平衡动作时,说平衡讲究的是“观天、探海、睡罗汉”。其中的探海我知道,跟一般武术教材里的“燕式平衡”差不多。但“观天”与“睡罗汉”我确实是第一次知道,从网上搜索也没找到其他武术教程里有介绍的,下次我把王老师的示范动作拍下来展示给大家。
在聊到八卦掌的程廷华先生时,我说程先生就是每天走八卦圈时不断用双撞掌撞大树,才练出双掌无敌的功夫,跟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天下差不多。(惭愧,我一直把崩拳的“崩”字读四声,“蹦拳”,王老师纠正说“那叫崩拳”。)我跟王老师说,我每天傍晚也来这,练铁砂掌与双节棍,然后带王老师去不远的河边,我练铁砂掌的地方,跟他说了我是怎么练的。王老师说,练铁砂掌必须得用药物辅助,我说我一直在用。王老师说他年轻时见过别人表演铁砂掌:把一块砖立在桌子上,然后一掌拍过去,上半截打断打飞,下半截还在立着。我一看他所演示的部位是四个手指,就说,不是用掌侧削切砍吗?难道是用掌前部四个手指打的?他说铁砂掌练的就是手掌前部手指部位。我猛然想起,以前看过万籁声先生所著的《武术汇宗》上介绍的铁砂掌练法,也说是练手掌前部。所以,在以后的这段日子里,我逐渐的加上了手掌前部的锻炼。王老师又问:你看过《武术汇宗》?我说是,不过不是全看,只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看。他说他六十年代就读过了--看来王老师读的武术书籍也不少。
后来王老师说要试试我手上的功夫,他弓步站好后让我打他手掌。我说我拳能断砖,还是别打了。他说没事,试试。我朝他手掌轻轻一拳,他说要用力。我就慢慢加力,一直打了十多拳。王老师手微微往后一动就化解了我拳头的力量。王老师说我手有点劲了,千万不可与人动手。
我看王老师每天练完绳镖后,用绳子绑两块砖,挂在胳膊上走八卦圈;然后双手各托块砖来回拧腰转掌,跟我练的单手、双手托盘动作一样,但我从没想过要在手上拿块砖,也不知道向相反的方向转圈。我问王老师这个动作的起源,他说他学自于陈式太极拳陈照魁先生的一位弟子,托砖是他自己给加上的--现在我每天早上在练单、双盘时,也双手各拿块砖,并且正反方向都要转到。
后面再附上王老师说的一些谚语,有关王老师说的其他一些武林轶事,且听下回分解,最后并祝王老师长寿!!
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点头哈腰,技艺不高
平衡:观天、探海、睡罗汉
年拳月棍一辈子的枪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