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术评论 |
赵无极抽象绘画的座标
方振宁
九号深夜一点多,也是十日的凌晨,我刚准备入睡,结果发现微博上的@微天下 根据法新社报道首发了一条“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去世享年93岁”的消息,一下子心情无比沉痛,于是我转发了这条刚刚发出不超过五位转帖的消息,并使用了微博特有的表情符号三只蜡烛向抽象绘画的巨匠赵无极先生默哀。
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的赵无极,是生于北京,学在杭州,成在巴黎的华裔法国藝術家,而且是被收入二十世纪艺术史中的获得很高评价的、战后法国以及欧洲抽象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为什么我们会强调他的身份和他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座标?因为在世界当代艺术的领域里,获得广泛承认的中国藝術家是风貌菱角的,包括华裔藝術家在内。
而上文中所说的“战后法国以及欧洲” 它是一个相对于美国而言的地域的概念,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地域的名词?是因为赵无极的抽象绘画风格属于抽象绘画中的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 简称为“抽表”)风格,虽然,抽象绘画始于欧洲,但是被光大的确实在二战之后的美国,美国为了确立他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在文化和艺术上也同步进行,抬举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布局。
而赵无极却是在巴黎画坛独辟蹊径,创作了影响世界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而这些作品又与其它同类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看上去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风貌,而实际上是融合了中国国画传统中那些空灵的美学,和大大扩展了意象的空间。这也是赵无极之所以被欧洲画坛瞩目和崛起的因素。
我清楚的记得1983年9月,赵无极在旅法35年之后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的西南角厅举办的个人画展的场景,面对那些大气磅礴的绘画,我们联想到从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宋代山水画以来,中国山水风景中那些画家的情怀。成熟期的赵无极的绘画中,可以直接呼吸到我们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所领略到的高远、深远、峰回路转和云雾缭绕,那怪赵无极从年轻时就推崇北宋画家米芾,而我们在那些枯笔油彩中也能看到元代画家倪瓒的影子。赵无极的艺术生涯中在不同的阶段受过多方的影响,虽然有作品中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画家塞尚的影响,可是克利绘画对他影响最大最深。可以说克利的绘画是赵无极踏入抽象绘画大门的导师。然而,克利绘画中那些对鸟、对山、对川、对植物和静物的关注和迷恋,又使赵无极的眼光去关注中国的甲骨、甲骨文和古文字,而赵无极借克利之力,超越了对符号这些抽象语言的依赖,而直奔浑然的山水宇宙,在这些混沌的世界里最终可以自由的驰骋。赵无极的绘画是在境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精神,他只是用中国传统绘画中没有的抽象语言来表达对自然的憧憬,让我们在广袤的风景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赵无极从写实主义绘画向抽象绘画转变的过程,或许对我们有些启示。尽管赵无极的绘画吸收了大家的精华部分,但唯独没有失去的是感性,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虽然我入了法国籍,但我的创作源泉在中国,本身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中国人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20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