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小组赛澳大利亚队同日本队的比赛中,澳大利亚队在0:1落后的情况下最后10分钟内连进三球击败了日本队,取得了世界杯小组赛第一场亚洲内战的胜利。相信很多在现场或者是通过电视转播观看比赛的中国球迷和我一样,看完这场比赛后更受刺激。因为这两个对手就在我们身边,2010年的世界杯预选赛还有一年半就将开打,中国队以现有的水准和状况,我们能够闯进南非世界杯决赛圈吗?
在澳大利亚足协决定脱离大洋洲足联转而加盟亚洲足联之时,所有的中国球迷都在惊呼“澳洲骇客”,在为中国足球未来的命运感叹与担忧。观看完日本队与澳大利亚队的亚洲内战之后,相信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看过不少日本队的比赛,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日本队被一个亚洲球队打得如此狼狈。在澳大利亚队强大的冲击力面前,日本队几乎只有招架之工。而且在场上队形、战术也已经被澳大利亚队打散了。如果不是澳大利亚队时隔32年之后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赛多少有些紧张与急躁,澳大利亚队或许早就应该取得领先。但是在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再一次领教了希丁克神话。澳大利亚队取胜可以说是实力使之然,但改变比赛的胜负手恰恰就是希丁克的三次换人。
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希丁克下半场开场不久就用卡西尔、肯尼迪以及阿洛伊西三名攻击型中场或者是前锋换下了队中的一名后卫、一名防守型中场,以及另外一名攻击型前卫,恰恰是这三名队员改变了日澳之战的僵局。希丁克敢于在落后的情况下放手一搏,是作为一个教练的魅力之所在。
看了希丁克的指挥我自然想到了中国队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比赛中的换人,也想到了中国国字号队伍这些年来所聘请的外籍教练。霍顿教会了队员们很多东西,但是他的临场指挥缺少变化;阿里汉改造中国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在实战指挥中的用人显得保守,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不敢放手一搏;克劳琛在荷兰世青赛上中德之战的关键比赛中同样出现了患得患失的情况,不敢放手一搏,只想守平打加时赛,最终在关键时刻导致中国队以2:3失利。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缺少一种关键时刻无畏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希丁克是世界级的教练,而其他三位不可能成为世界级教练的一个本质的区别。
同样我也想到了中国足协目前正在为08国奥队选帅,就在看完日澳之战之后中国足协选帅小组的两位领导谢亚龙和杨一民赶往了法兰克福机场,带着5位候选人面试情况的材料登上返回北京的航班。08国奥队主帅或许就将在这5位候选人中产生。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主帅究竟会是谁,但是我在想,选一个怎样气质的教练将直接决定着在08奥运会上出现在中国球迷面前的是一支怎样的球队。希丁克的成功相信会给中国球迷以极大的刺激,但是请希丁克到中国来执教已无可能。那么,谁会是这支国奥队的主帅呢?
一个成功的主帅身后必有一个强有力的教练班子,像希丁克在韩国队取得巨大成功,尽管所有人都在大谈希丁克神话,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他的助手佩姆,他是训练方面问题的专家,在训练方面给韩国队员以及韩国足坛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在2005年8月份邦弗雷雷下课之后,韩国足协主动找到佩姆希望他能够出任韩国队的主帅,但是佩姆却主动推荐了埃德沃卡特,自己则甘心担当助手。因为他清楚,自己可以是一个称职的助手,但未必是一个称职的主帅。
中国足球其实有很多问题都被忽略了,比如说教练一职,我们在国内足坛统称为主教练和教练,但是在国外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细化。有manger、assistant
manger、coach、physical
training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定义,也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职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将之混为一谈。所以我们选帅的时候常常希望是一个既会带队训练,又会讲解,又善于临场指挥等样样精通的一个全才,这是很不现实的。世界足坛任何一个成功的教练背后必有一个强有力的教练班子。所以我们选帅其实更确切的是说在选一个教练班子,在其中决定性的是一个主教练,主教练最擅长的才是临场指挥,而决定比赛的也恰恰就是临场的指挥。教练班子中的其他成员是完成具体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战术训练等等。
日澳之战给人以刺激,日澳之战或者说希丁克神话给人以刺激,正给中国足球以警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世界杯背景下中国足协选帅的一个启示。(马德兴)
加载中,请稍候......